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方式与传统中药饮片调剂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药房2017年4月~2018年4月使用中药普通饮片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本院药房2018年5月~2019年5月使用免煮中药配方颗粒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发药出错率、内部调剂出错率、调剂方式评价、工作质量评价、患者总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发药出错率0低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部调剂出错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携带存储方便、食用便捷、安全卫生、取药用时短、药品剂量准确、取药便捷占比分别为98.00%、94.00%、80.00%、96.00%、96.00%、9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6.00%、70.00%、60.00%、64.00%、84.00%、7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价格实惠占比为70.00%,低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规格限制大、药物浪费多、卫生条件好、药品剂量准确、工作强度小、工作效率高占比分别为2.00%、4.00%、98.00%、94.00%、80.00%、86.00%,均优于对照组的14.00%、16.00%、84.00%、80.00%、62.00%、6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方式应用于临床的价值优于传统中药饮片调剂方式,调剂便捷且出错率少,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平胃散和风热感冒方两种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选择平胃散、风热感冒方两种药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患者实施中药饮片治疗方案;43例患者实施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治疗方案。比较两种药物不同剂型的直接、间接成本,治疗效果,成本-效果评价情况及治疗时间。结果风热感冒方和平胃散中药饮片直接成本明显低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风热感冒方和平胃散中药配方颗粒调剂间接成本明显低于中药饮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热感冒方和平胃散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93.0%,显著高于中药饮片的81.4%、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胃散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成本-效果0.012低于中药饮片的0.034;风热感冒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成本-效果0.104低于中药饮片的0.175,风热感冒方和平胃散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治疗时间分别为(2.5±1.2)、(2.7±0.6)d,明显短于中药饮片的(5.2±1.4)、(4.8±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中药饮片。相比于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在市场推广中,其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但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在成本-效果的评价分析中,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优于中药饮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改进中药配方颗粒剂调剂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6月~12月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33 501张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开始实施PDCA管理,随机抽取2022年1月~7月中药配方颗粒处方14 234张作为观察组。通过对比PDCA实施前后影响中药配方颗粒剂调剂质量的因素,评估PDCA循环在改进中药配方颗粒剂质量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装量差异、贴错标签、忘放药盒、调剂差错、加药差错及机器故障发生等方面均有所减少,调剂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平均调剂时间低于对照组(P <0.05),盘点差异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剂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并且有效降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差错发生率,缩短调剂时间,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盘点差异,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李培海 《北方药学》2013,(3):118-118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及改进策略,保障中药饮片调剂质量。方法:回顾我院四年来中药房中药饮片调剂的全部中药处方,将审方改进前调剂的处方设为对照组,改进后调剂的处方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差错率。结果:对照组共出现214次各类型调剂差错,差错率为1.17%,观察组共出现2例调剂差错,差错率为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直接影响各道中药饮片调剂程序,决定中药调剂质量,影响患者疗效及用药安全,规范地改进策略可有效减少调剂差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门诊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新模式,提升调剂工作质量,保障调剂药品安全。方法:按PDCA循环管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步骤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结果:将袋装配方颗粒或散装配方颗粒现有通用调剂模式改进为新的一种智能配发模式,利用智能发药设备实现机器调配辅以药品信息码扫描再复核为主的调剂模式,实施后调配一张常见数量、帖数处方的平均时间由原先的每张3.5 min缩短为0.6 min,平均复核时间由每张1.5 min缩短为0.5 min,显著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调剂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避免散装配方颗粒机器调剂后设备有残余粉末的现象,保障用药安全。结论:新的智能调剂模式可行性强,尤其适用于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大的医院门诊中药房。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探讨特殊煎服方法中药饮片、医疗用毒性中药及有毒中药饮片、麻醉中药饮片、妊娠禁忌中药饮片、具有肝肾毒性中药饮片、需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等6类特殊中药饮片在处方审核、调配、复核、发药等调剂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出特殊中药饮片调剂应注意的关键技术点,指出做好特殊中药饮片调剂是中药调剂的关键,也是促进中药安全合理用药的必要措施,可为中药调剂人员做好药学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药调剂中的常见差错,探讨防范策略,有效降低出错率,保证用药的安全。方法:针对106例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实行防范,对比实行防范策略前后的调剂出错率。结果:106例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中,剂量错误有55例(51.89%)、漏配药味21例(19.81%),配错药味18例(16.98%),剂数错误12例(11.32%)。实行防范策略前后的调剂差错率分别是5.41%和2.04%。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适当的防范对策可以显著降低调剂差错率,有效提升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的质量,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调剂人员以处方为依据,依照药物配方原则及程序,及时精准地将处方中开具的药物配置成可供病人使用的中药药剂,即所谓的中药调剂工作[1]。包括处方审核、剂量调整、用药控制及处方核对四项工作,技术性及专业性较显著,调剂工作是否达标,直接决定处方疗效能否达成[2]。故按规范要求,优化落实调剂工作极为必要。但调剂工作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引起处方疗效受损现象[3]。我院为提高调剂水平,对中药调剂工作问题展开调查,探讨调剂中不同问题对处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肖耀军 《首都医药》2012,(14):21-24
目的 简介2011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中处方应付常规修订后的变化,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方法 将2011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同198 3版《北京市中药调剂规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新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在处方药味应付、处方用名(正名)、处方常用名(别名)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地方.结论 新版较之旧版《规范》有了很大的提升,同《中国药典》、《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尽量保持一致是其显著特点,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在药房以及电子处方管理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药方在使用中药配方颗粒1年的相关电子处方管理资料,设置为对照组,收集我院药方在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后1年的电子处方管理资料,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药房的相关管理资料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的效果以及出错率和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组的出错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出错率12%,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对于观察组的满意程度评分(8.52±1.48)分,明显优于对于对照组的满意程度评分(5.03±1.26)分。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房实际工作以及实施电子处方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形式效果更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璐暘 《首都医药》2009,15(1):19-21
国家在几年前就颁布了中药调剂员的职业标准,将中药调剂员定义为“能根据医师处方要求和病人需要,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的用药特点,从事中药饮片调配、中成药配方、临方制剂和炮制的人员”。这样做看似规范了中药调剂员这个职业,但是记者通过对某中医药专家进行采访并亲自走访中药调剂员的培训机构了解到,中药调剂员职业标准尚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药饮片处方调剂是指中药房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要求,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地将中药饮片调配成供患者使用的药剂的一项技术性工作[1],此项工作同时又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3.
浅议处方分析在中药饮片调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调剂是中药房的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地将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成患者使用的药剂并发售的一项操作过程。它具有临时调配的特点,操作要求较为严格。现今的药房调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药品调配,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项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要想做好这一项工作,处方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药物经济学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效果。方法:在药物经济学原则下,对药师调配、卫生学状况、患者认可度进行对比,结合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成本分别为125.08元、137.57元;有效率分别为80.65%、96.78%;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55、1.42。结论: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处方,改进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配方成本,患者对调配的准确性、卫生程度和知情度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莫望春 《北方药学》2016,(11):83-84
目的:对比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中药治疗,但剂型不同.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中药饮片,观察组应用中药配方颗粒.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下降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80.00%,与对照组的76.6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并不弱于中药饮片,且具有便于长期服用、服用方便等优势,应用中药饮片不便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中药配方颗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审方在中药饮片调剂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改善质量的对策.方法 对中药房2010年1月-2013年1月中药饮片调剂处方35000张进行回顾分析,取改进审方前的15000张处方为对照组,取改进审方后的20000张处方为观察组,并对2组的差错率进行对比.结果 调查发现,2组中药饮片调剂处方在差错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差错率显然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药饮片调剂中应用审方进行把关,对于减少调剂出错事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医院中药散装饮片、小包装饮片、配方颗粒调剂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及医院合理遴选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xcel统计处理中药房中药处方的相关数据。结果中药散装饮片在医院使用量最大,小包装饮片其次,中药配方颗粒相对最少。结论中药散装饮片与小包装饮片及配方颗粒各有优劣、可在中医院共同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药饮片质量与调剂误差问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艳玲  焦志鹏  张昌才 《医药导报》2002,21(11):739-740
目的:探讨当前存在的中药饮片质量和调剂误差问题,以加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方法:对中药饮片质量和处方调剂中的误差进行调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结果: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中药处方调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的问题.结论: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和流通环节应分别制定和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保证药品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医院2017—2021年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情况,结合《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简称《操作手册》)相关指标进行思考,为医院相关部门未来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数列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门诊中药房2017—2021年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并计算出环比、定基比和季节指数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中药饮片增长速度比中药配方颗粒大。第4季度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季节指数最高,中药饮片达到118.93%,中药配方颗粒达到115.72%。结论 根据《操作手册》中的指标要求,中药饮片使用率要继续提高,医院需要采取措施缓解中药饮片候药时间长的情况,并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中药房人员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左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56-157
中药调剂通常称为中药配方,是中药用于临床的重要环节。处方是医师临床辨证论治的记录,中药配方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从医师那里拿到处方后,交给药房人员依方取药,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由于调剂不当原因,导致服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者危及生命。因此中药调剂人员必须加强中药调剂配方的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