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例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EB病毒原位杂交观察。结果 3例中2例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1例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3例均表达B细胞标记物(CD20),Ki-67指数均较高。3例EB病毒原位杂交均阳性。结论 HIV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生的类型主要是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造血淋巴组织肿瘤(WHO 2016年修订版)将"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定义为独立病变实体。是一种与EB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差、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及潜在的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扁桃体原发性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B、T分类,相关癌基因蛋白及EB病毒蛋白(LMP-1)表达的检测。结果4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3例为弥漫型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伯基特淋巴瘤;LMP-1均(-)。结论儿童扁桃体原发性恶性B细胞淋巴瘤在形态学上易误诊为炎症或低/未分化癌,诊断主要依据HE切片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组织学类型为弥漫型滤泡性淋巴瘤和非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2种,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EBNA2免疫组化在不同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疾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344例EB病毒阳性的淋巴组织疾病,总结EBNA2免疫组化在病变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不同的EBV阳性淋巴组织病变,EBNA2的阳性表达不同:IM中阳性39例(39/46),EBV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3/30),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1/5),纤维素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2/2),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1/14),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2例(32/58)(包括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1例,HIV相关Burkitt淋巴瘤1例,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免疫缺陷疾病相关淋巴组织疾病6例,医源性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2例)。其余均显示EBNA2阴性。(2)不同病变中的EBNA2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不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EBNA2阳性细胞相对较少,并且多呈散在分布,几乎很少见到簇状聚集的情况。EBNA2阳性细胞多表现为≤10个/HPF,少见11~50个/HPF,仅有个别病例显示大于50个/HPF。免疫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出现大量EBN...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EB病毒的一般特性及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特别是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PTL)和何杰金氏病(H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综述提示,EB病毒除了与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外,与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和何杰金氏病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7月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8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EB病毒结果、骨髓象特征、免疫分型类型、基因、遗传学特点等。结果:81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73例(90%),T细胞淋巴瘤5例(6%),NK/T细胞淋巴瘤3例(4%)。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为17例(21%)和16例(19.7%),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例(8.6%)。B症状者44例(54.3%),血象异常者65例(80.2%)。17例患者行基因检测,5例检出MYD88基因突变。25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检出t(8; 14)(q24; q32) 5例、复杂核型3例、正常核型17例。EB病毒阳性者23例(28.4%),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者42例(51.9%)。骨髓淋巴瘤细胞比例占1%-92%,其中32例诊断为淋巴瘤白血病,6例骨髓淋巴瘤细胞出现类似髓外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的成堆成团分布。结论: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NHL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病理类型以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多伴血象异常;骨髓淋巴瘤细胞可出现成堆成团分布,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细胞可做出方向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外周血EBV-DNA与淋巴瘤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96例明确诊断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在241例B细胞淋巴瘤和55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V-DNA阳性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且EBV-DNA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其乳酸脱氢酶(LDH)成正相关。预后分析中,T细胞淋巴瘤EBV-DNA阳性患者预后更差,而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EBV-DNA在不同淋巴瘤类型中的检出率不同,外周血EBV-DNA可能是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 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的老年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观察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2例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72岁,无免疫缺陷及淋巴瘤病史。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小差别较大的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散在少数R-S样细胞,可见广泛的地图样肿瘤性坏死及血管中心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异型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80%~90%肿瘤细胞胞核EBV原位杂交呈中~强(+)。随访3~6个月,1例死亡。结论老年人EBV阳性的DLBCL罕见,是最近正在被逐渐认识的新淋巴瘤类型,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独特,诊断需与淋巴瘤样肉芽肿和EBV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组织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5和ATG7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3个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在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0例患者中,结合临床信息,分析不同表达水平与淋巴瘤分期及患者预后等方面的相关性。结果: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相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ATG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TG3 P=0.9046;ATG5 P=0.0336;ATG7 P=0.4376)。与ATG5基因高表达患者相比,ATG5基因低表达患者中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为中-高危分期者较多见(P=0.046)。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瘤肿瘤组织存在自噬减少的现象,这可能是影响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及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r-DNA疱疹病毒科,是最早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大量研究发现,EBV的感染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HIV相关的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研究表明,EBV潜伏感染的基因表达产物对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为EBV相关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现就EBV在几种常见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EBV)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包括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等。通过对EBV生物学特性、EBV+淋巴瘤和EBV-淋巴瘤相互对比的研究,可以了解EBV的致瘤机制。在淋巴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上辅以针对EBV的特异性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等,可以提高治愈率。本综述重点阐述EBV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肿瘤的研究与诊断有很大进展。新的NK细胞分类将其分为EB病毒相关与EB病毒不相关两大类。前者包括鼻和鼻型NK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后者包括皮肤原发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本文对各种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和免疫表型、EB病毒潜伏感染检测的作用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 ,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 (EBV)的关系。方法 对 6例PCNSL进行临床病理观察 ,采用ABC法行LCA、CD2 0、CD79a、CD4 5RO、CD3免疫组化标记 ,并以生物素标记的EBER 1寡核苷酸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6例均无HIV感染病史 ,其中 5例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 ,1例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 ,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均为 (- )。结论 PCNSL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 ,少数为T细胞性淋巴瘤 ,非HIV感染的PCNSL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发生在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在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对化疗的反应及预后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随着诊断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特别是在免疫组化的分类和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方面,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疗效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预后相关的不同细胞起源亚型和其他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EB病毒(epstein-barr,EBV)广泛存在人群中,尤其是90%的中国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1])。研究证明,EBV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如鼻咽癌和淋巴瘤等。目前认为,EBV与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LBCL,与EBV关系尤为密切,WHO(2008)淋巴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石蜡组织免疫组织化学(IHC)阴性切片上建立EBER原位杂交(ISH)检测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病变在组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及时有效的检测结果及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间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的病例23例,其中NK/T细胞淋巴瘤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先选取1例组织量充足的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用于IHC后EBER ISH前组织预处理条件的摸索,然后使用最佳预处理条件建立本实验的检测流程并用于另外22例组织中。22个蜡块每例连续切片2张,1张进行常规的EBER原位杂交检测,归为对照组;另1张归为实验组,先进行IHC染色,再按最佳预处理条件进行EBER原位杂交。最后对两组切片杂交的成功率、阳性强度、阳性细胞比例及组织细胞结构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实验组EBER杂交的成功率为90.91%(20/22),与对照组[100%(22/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成功的切片阳性着色位于细胞核,定位准确,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6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B细胞性淋巴瘤52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7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T细胞性淋巴瘤14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的黏膜相关性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多发,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非霍奇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以弥漫大B亚型占绝对多数,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弥漫大B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其他类型,如套细胞淋巴瘤(MCL)、Burkitt淋巴瘤(BL)、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原发睾丸淋巴瘤(PTL)等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 ),免疫化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