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12.75±1.25)d,移植后第7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肝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肝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针刺肝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肝俞穴,1次/d,每次20 min;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 mg/(kg·d)灌胃,1次/d;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肝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 L)、结合胆红素(DBi 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各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A组比较,治疗B和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指标也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B组比较,治疗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肝俞能有效地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肝再生增强因子是一种重要的次级肝再生因子,能够特异性地促进肝脏再生.目的:将乳鼠肝脏提取的RNA,利用特异引物克隆到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分子学体外实验,于2008-03/05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3日龄Wistar大鼠肝组织.方法:取3日龄Wistar大鼠肝组织.按异硫氰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肝组织总RNA,按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的步骤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片段,用凝胶同收试剂盒回收纯化目的基因,连接T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提取质粒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条带观察;测序结果分析;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预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与目的片段位置一致,测序结果表明为肝再生增强因子mRNA,基因全长378 bp,在人、牛、小鼠、斑马鱼等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实验成功克隆了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脏组织Fas及Fas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6-01/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SPF级健康雄性SD,Wistar大鼠各36只,制作Wistar至SD大鼠Ono心脏移植模型,将36只SD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术后1,3,5,7d组,每组9只。①用QRT-PCR法检测大鼠术后1,3,5,7天心脏组织Fas,FasLmRNA的表达量,其中Fas蛋白表达于心脏组织中,FasL蛋白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上。②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细胞,阳性细胞胞核呈现棕黄色。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数/总细胞数×100%。③根据常规病理切片进行急性排斥反应分级,计0 ̄4级,0级:无排斥,心肌组织正常,心肌间质无炎细胞浸润;4级:弥漫性多类型细胞浸润,明显心肌间质水肿、出血和心肌坏死。结果:36只心脏移植模型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大鼠心脏移植术后随时间推移排斥反应逐渐加重,术后第7天排斥反应最重。②随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凋亡指数、FasL的表达均逐渐增高(0级:1.626±0.677,0.198±0.023;4级:11.404±1.274,0.408±0.051),发生4级排斥反应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脏组织FasLmRNA的表达量最高;而FasmRNA的表达量保持不变。③心脏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心脏组织FasL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863,0.880,P<0.01);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与FasmRNA表达不相关(r=0.032,P>0.05)。结论:心脏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心脏组织FasL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与FasmRNA表达不相关,提示可能是FasL阳性浸润细胞-活化的T细胞诱导Fas阳性心肌细胞凋亡从而介导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刺肝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肝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 (针刺肝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肝俞穴,1次/天,每次20分钟;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mg/kg/d灌胃,1次/天;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肝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TBiL 、DBiL 、AST、ALT、ALP、GG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TBiL 、DBiL 、AST、ALT、ALP、GGT显著下降(P<0.05),排斥反应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刺肝俞具有明确的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制约国内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病理学水平的实验方法改进,于2007-06/2008-11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受体选用雄性Lewis大鼠,供受体各120只.方法: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肝上下腔静脉重建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肝脏灌注采用全自动静脉输液泵控制,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20例,其中定型手术80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大鼠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活动及进食情况,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结果:80例定型手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2 min,冷缺血时间为80 min,无肝期平均为16~21min,手术成功率为85%(68/80).急性排斥反应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移植后第5天出现局部黄染;移植后第7天黄疽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明显腹水和死亡.移植后第3,5,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分别为3.98,4.96及6.03.结论:同种异基因大鼠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重建肝动脉、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及肝脏灌注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后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肝移植的广泛应用,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是使机体形成免疫耐受。许多实验室研究显示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负调控功能的T细胞亚群,其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 1年1月至2 0 0 2年9月我院共为4例患者实施肝移植手术,其中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2例均安全渡过排斥反应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例1,男,4 5岁,原发性肝癌,行原位肝脏移植术。术后第5 5天体温升高,烦躁,肝区痛,胆汁量减少,胆红素升高,肝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证实中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实验拟进一步验证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n=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及环孢素A 大黄素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9g/L生理盐水、1.5mg/(kg·d)大黄素、3mg/(kg·d)环孢素A及3mg/(kg·d)环孢素 1.5mg/(kg·d)大黄素。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及血清,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Fractalkine(Fkn)阳性表达情况及大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受体手术成功数量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大黄素组18只、环孢素A组18只、环孢素A 大黄素组18只。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第7天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中Fkn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表现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环孢素A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一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通过对患者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量及血环孢素A深度的监护,结果表明,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生最早也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兴奋、失眠;体温和血压也随之有所增高;胆汁的量迅速减少;血环孢素A浓度降至最低,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的急性排斥反应相符。因此,肝移植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质量以及血环孢素A浓度,通过综合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肝移植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肝移植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而排斥反应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威胁移植肝功能的重要因素。我院2001年5月-2006年10月共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42例,有6例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5例得到了控制,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效果不明显,后因移植肝功能衰竭,合并全身曲霉菌感染、ARDS而死亡。因此要使排斥反应得到控制,除了治疗上要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之外,术后病情的观察和预防感染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护士应熟悉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掌握排斥反应的观察要点,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排斥反应,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移植肝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抑制急性件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3 mg/(kg·d)+大黄素1.5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彩超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肝移植患者行床边超声检查,从术后第1天开始至出院前的时间里视病情而定,大约每2~4天1次,按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肝脾大小、实质回声、肝内胆管、胸腹腔积液。彩色多普勒显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的频谱形态,测量静脉的最大流速(Vmax)、肝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最大速度(Vm/s)、阻力指数(RI)、加速度时间(△T)。有3例患者分别在1周左右行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4例肝移植患者中3例未发现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仅1例患者在第6~8天超声出现小范围欠均匀的低回声区,高度可疑急性排斥反应。临床及实验室证实,肝穿活检报告符合急性细胞性排斥性反应。结论彩超在肝移植术后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急性排斥反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众多,有肝脏功能指标、D 二聚体、血清中趋化因子 IP10 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HSP70 等。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除了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外,大黄素、雷公藤多甙、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等都有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常见,早期诊断、综合防治是降低其危害的有效手段。了解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和方法,分析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预防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对肝移植术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愈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并不能完全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5%~70%^[1]。我科至今已成功完成肝移植手术100余例。我们对前30例患者的观察护理中发现有11例发生了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并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后反应等方面的一些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