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为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起积极的作用。结果我院ICU病房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气管切开患者36例,36例中并发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因并发全身严重感染死亡。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徐超仁 《抗感染药学》2021,18(3):413-415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风险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及GCS评分值的关联性及其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ICU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5例病例资料,其中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28例作为感染组,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未感染患者47例作为未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其合并伤、入院时GCS评分值、术前体质量指数、昏迷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胃管留置情况、激素使用史、抗菌药物使用史、白蛋白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受伤原因等单因素的相关性;将P< 0.05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体质量指数高、合并伤、入院时GCS评分值低、昏迷时间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长、白蛋白水平低均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前体质量指数高、合并伤、GCS评分值低、昏迷时间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长、白蛋白水平低均为术后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中可从以上几方面重点干预及预防,以减少术后肺部感染,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讨ICU气管切开继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及效果。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8月于我院ICU行气管切开后继发肺部感染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非盲法对其进行分组,Ⅰ、Ⅱ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在肺部感染症状恢复时间、转出ICU时间两方面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显著(P0.05)。Ⅱ组观察期间有5.0%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相比Ⅰ组的20.0%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继发肺部感染患者施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肺部感染症状的恢复,缩短住ICU时间,并可加强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20例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将以往收治我院ICU的20例气管切开后采取常规护理造成肺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种指标的对比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5);就感染症状消失时间及转出此科的时间而言,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气管切开的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行气管切开,并在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观察其感染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了解其细菌分布。实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检出溶血性链球菌6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最多,其检出率分别为41.9%和27.9%。结论ICU内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与病房管理质量密切相关,故应加强病房管理,护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给予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其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与预防处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ICU气管切开临床患者病例96例,将其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组患者年龄较非感染组大(P<0.05),GCS评分较非感染组低(P<0.05),侵入性操作发生率较非感染组高(P<0.05),抗生素应用率较非感染组高(P<0.05)。结论诱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本次实验以本院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实验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护理措施,以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所有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均显著改善,治疗后15例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1例死亡。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术后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有利于降低ICU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积极全面的临床护理措施,也是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研究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8例气管切开ICU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培养这些患者的深部痰液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敏感试验,了解导致感染的菌种、药敏性及其分布等信息。探讨其发生感染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结果经过深部痰液提取培养共获得溶血性链球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肺炎链球菌16例,气管切开患者ICU内发生感染主要由ICU病房无菌环境遭到破坏、呼吸机的使用和患者呼吸道内防御系统损伤有关。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改善较为明显,其中痊愈14例、显效19例和有效5例。结论探究肺部感染原因、加强管理ICU内环境、正确使用并适当湿化呼吸机以及加强感染后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及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气道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观察我院125例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ICU患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总结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导致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基础疾病免疫力差,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生理屏障作用和无菌操作不严格等。结论有针对性地对气道的温、湿化,清除气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气囊的管理,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及误吸,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改进,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加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加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和预见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抗感染治疗的防治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23.33%低于对照组为76.67%(P<0.05);抗感染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为73.33%(P<0.05)。结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能并发肺部感染,合理使用抗感染预防治疗和通过湿化气道、加强排痰等护理措施治疗,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症脑血管病(SCVD)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求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86例SCVD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45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52.4%。伴有意识障碍、中枢性肺水肿、咳嗽吞咽反射消失、机械通气、合并基础疾病、有长期吸烟史、住普通病室、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CVD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必须极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学分析。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肺部易感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结果留置导尿和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高;革兰阴性菌在肺部感染患者中最为多见,占64.7%;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27.1%;真菌在肺部感染患者中最少,仅占8.3%。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留置导尿和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较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建议医护人员针对易感因素应采取对应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重点预防革兰阴性菌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例混合感染。结论气管切开在改善通气的同时,也存在肺部感染的风险,通过对气管切开所致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的探讨,意在增强护理工作的预见性,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的管理,着重做好以下四个环节:气道感染的预防,气道湿化,气管内吸引,减少引起气道刺激的因素,防止气道黏膜的损害。结果:70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者6例,肺不张者2例,无肺部并发症者6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管理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适量湿化,有效吸痰以及减少刺激因素,从而降低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肺部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ICU病房中很常见,42%的院内感染与真菌感染有关。念珠感染的发生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增高。气管切开患者,往往病情重、免疫力低、营养状况差,很容易发生真菌感染。我科1999年成立至2001年,气管切开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达到60%以上,远远超过相关报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28例气管切开患者,通过各种改进措施加强预防真菌感染,感染率明显下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ICU气管切开患者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ICU需要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ICU常规护理措施,其中口腔护理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擦拭,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口腔护理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口臭、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口咽部细菌阳性数及细菌种类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口腔护理中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明显减少口腔的细菌数,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秦冰丽 《河北医药》2013,35(5):795-796
肺部感染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度,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的预防是重点,而要做到有效预防,对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全面了解是必要前提,另外,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细致及针对性的护理则是配合治疗的重要方面[1]。本文就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我院气管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行经皮气管切开的疗效及术后呼吸道感染风险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后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气管切开,观察组行经皮气管切开,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用于ICU中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了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系数,缩短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ICU病房中,重症颅脑损伤有较高的病死率,其死亡原因除了本身病情过重外,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肺部感染。通常情况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往往是由于气管切开、反流误吸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ICU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问题已经得到了临床及微生物实验室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研ICU病房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及对策,本文对微生物细菌感染、繁殖等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为临床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一些参考,降低ICU内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