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分析,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式,作者对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的研究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在临床最佳给药时间及给药间隔时间进行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药物特性进行观察,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适当调整用药时间及给药间隔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旨在为临床治疗机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对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00例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各类药物给药时间为:氟喹诺酮类药物1-2次/d,大环内酯类药物3-4次/d,β-内酰胺类药物3-4次/d,抗真菌药物2-3次/d,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d。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需选择最佳给药时间,并严格控制给药的合理性,以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率,避免产生耐药性,从而提升其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用药间隔时间,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论述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最佳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结果本研究综合观察分析了抗菌药物中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的最优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依据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对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药支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统计2008年1月-2012年12月1065例相关文献报道资料,与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综合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通过总结详细分析了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真菌药物最佳给药时间。结论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还应该确保给药时间及其间隔时间的合理性,能够有效优化给药方法,减少不良症状并降低医疗费用,增加抗菌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6.
7.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真菌类药物等,当前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乱用、滥用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以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剂量和方式不合理最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药疗效及安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实际情况,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给药时间和优化给药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崔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396-397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间国内数省市数十家大中型医院药剂科的用药状况,总结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各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评估出最佳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结论针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赖药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临床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设计给药方案、间隔时间,探讨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率,为门诊抗菌药物提供应用参考.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我院2016年02月~2017年01月使用抗菌药物的6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统计两组给药间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给药合理性分别为91.17%、64.7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 给药间隔的控制,能提升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常用抗菌药物适宜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应用,综合阐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总结、分析了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真菌药物以及联合用药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结论适宜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时间,对于优化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和患者医疗费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探索临床正确的用药方法。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结合实际临床用药,根据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动力学(PK)和效应动力学(PD)及药物后效应(PAE)的不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方法和合理用药方式。结果通过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优给药时间及其联合用药的给药间隔,合适合理的用药时间及间隔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知道临床合理用药。结论熟悉临床各种常用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给药间隔期,最佳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七条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WHO/MSH1998)证实,适当的给药问隔与用药时间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抗菌后效应(PAE)、PK/PD参数,通常能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即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半衰期(t1/2)较长并时问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确定给药时间,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985例相关用药文献报道资料,并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对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分析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以及临床较为合理的用药方式,为临床常用抗菌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恰当的安排临床给药时间以及给药间隔能够使药物的抗菌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能够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另外也能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查阅相关文献及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优化给药方案。通过分析,依据药物特性,恰当的用药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郭萍萍 《北方药学》2018,(4):182-183
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我院门诊2015年1月~2017年1月300例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一级或是二级抗菌药物治疗,统计分析给药时间和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基本特征分为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两种,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际病情和药物特征,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和剂量,从而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结论:结合药物特性选择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确定最佳的用药方案,有助于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真菌类等,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十分普遍,相较于其他的药物类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诱发"超级细菌"形成,因而对于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选择的研究,对于改善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各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结合用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汇总、分析并加以阐述.结果 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1天中不同时间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结论 临床用药若能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确定给药方案,即可提高疗效,还可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当前常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存在着滥用、乱用情况,突出表现为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剂量及方式的不合理,极大威胁用药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和临床实际研究相结合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科学用药时间及方法,以期通过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来规范其临床应用,避免滥用带来的各种不良事件,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居于首位,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大环内酯、青霉素、四环素,差异显著(P<0.0...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们总认为只要按时、定量用药,其疗效肯定是恒定可靠的,而且也已习惯于千篇一律的用药方式.但是,随着"时间药理学"-这门研究用药时间奥秘的边缘学科的兴起,发现许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因为给药时间不同,药物在人体内所产生的药效,毒副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笔者根据有关资料,对具有时间节律,未能引起重视的某些药物加以综述,供临床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