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排螺旋CT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74-2276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可疑或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MSCT检查(0.5 s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1.25mm层厚,250 mm显示野,512×512矩阵,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径≥2 mm)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冠状动脉的351节段CT图像中,能够满足血管评价者为296节段,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为25节段、9节段和6节段;诊断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为11节段、6节段和23节段.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显示以及对管腔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慢性肾疾病(CKD)患者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比较了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73例CKD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的男性]和73例肾功能正常(NRF)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的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斑块、斑块负荷、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NRF者比较,CKD患者单支病变发生率低(24.7%vs.45.2%,P=0.041),而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61.6%vs.6.9%,P<0.001),存在斑块发病率高(86.3%vs.52%,P=0.025);CKD患者的斑块负荷明显增高(2.81±3.61 vs.0.76±0.87, P<0.001);其CP和MP发病率高(分别为53.4%vs.15.1%,P<0.001,39.7%vs.13.7%,P=0.036),而NCP发病率相似(24.7%vs.26.0%,P=0.868);另外,CKD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梗阻性狭窄(50.7%vs.15.1%,P=0.01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D患者有着明显高的斑块负荷[5.77(95%CI 2.95~14.38),P<0.001]和明显高的多支病变和CP发病率[危害比分别为7.47(95%CI 3.11~16.17), P<0.001和5.82(95%CI 2.98~15.61),P<0.001]。结论 CKD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CP百分率明显高于NRF者,预示着有更高的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张惠茅  王睿  胡博奇  姚芳  张春雨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7):1158-1158,F0003
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不断进步特别是320排CT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不仅使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更加准确,而且使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内的组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200-4201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斑块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斑块211个,其中钙化斑块42个,脂质斑块70个,纤维斑块56个,混合斑块43个;治疗后患者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混合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钙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冠状动脉脂质斑块面积,64排螺旋CT的应用可对斑块行定量及定性分析,进而对对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斑块的疗效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6.
梁宣杰  刘兆川 《临床荟萃》2011,26(18):1603-16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斑块形成。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已证实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还原酶(HMG-CoA)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在有或无冠心病的患者均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1-2]。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16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6层MS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结论 16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含量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并行腹部脂肪含量测定。将1型糖尿病患者按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中腹腔内脂肪含量(VA)、腹壁下脂肪含量(SA)、VA/SA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VA、SA、VA/SA与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①各年龄组中女性SA、VA大于男性,VA/SA小于男性,而仅有10~20岁、21~30岁组中男、女性SA、VA/S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VA/SA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P<0.05)。②SA与BMI呈正相关(r=0.54,P<0.01);VA与BMI、TG、LDL-C呈正相关(r=0.56、0.41、0.21,P均<0.05);VA/SA与年龄成正相关(r=0.28,P<0.05)。结论 应用多排螺旋CT测量腹部脂肪含量简单可行;1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分布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中存在差异;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临床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判别冠状动脉斑块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有36例,设置为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46例,设置为B组,对两组患者均采取CT扫描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比较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软斑块、中等密度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比较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的管腔狭窄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胰腺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16排MSCT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按是否患糖尿病分为患病组与正常组,分别测量两组胰腺不同部位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病组与正常组胰腺体部的BV值(13.41±3.69)ml/kg vs(16.43±5.14)ml/kg,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MTT及PS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头部及胰腺尾部各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灌注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组织的血流变化分析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320排冠状动脉 CT 造影(C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和组成的区别。方法比较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 检查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为男性]和246例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为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斑块的范围是指存在斑块节段数的连续变量。结果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低(41.7%vs.72.0%,P=0.012),而2、3、4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31.5%vs.19.1%,P=0.043;22.2%vs.8.9%,P=0.031;4.6%vs.0);糖尿病患者的CP、NCP和MP发生率高(36.1%vs.32.9%,P=0.721;80.9%vs.39.0%,P〈0.001;74.1%vs.35.4%,P=0.009)和总斑块、CP、NCP和MP范围发生率亦高[(4.88±3.91)个节段vs.(1.76±2.87)个节段,P〈0.001;(1.62±1.71)个节段vs.(0.55±1.83)个节段,P=0.039;(2.34±2.25)个节段vs.(0.78±1.65)个节段,P=0.019;(2.51±2.33)个节段vs.(0.97±1.54)个节段,P=0.026]。另外,糖尿病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单发狭窄(34.3%vs.9.8%,P=0.047)和显著高的多发狭窄(21.3%vs.8.5%,P〈0.001)。结论与无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多支血管病变、单发和多发狭窄发生率以及高的总斑块、CP、NCP和MP负荷。预示有更高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排螺旋CT特征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2个民族冠心病发病可能原因。方法:同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维族患者152例及汉族患者304例,分析其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梗阻性斑块(狭窄≥50%的斑块)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家族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维族冠心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斑块发生在回旋支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斑块引起管腔中、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P<0.05),梗阻性斑块累及多支比例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斑块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病患者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个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维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病变程度较汉族重,可能与维族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64排螺旋CT特征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2个民族冠心病发病可能原因.方法:同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痛的维族患者152例及汉族患者304例,分析其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梗阻性斑块(狭窄≥50%的斑块)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采集患者性剐、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痛史、吸烟吏、家族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维族冠,心痛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斑块发生在回旋支的比例高于汉族(P<0.05),斑块引起管腔中、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P<0.05),梗阻性斑块累及多支比例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宽块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痛患者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0.05),2个民族高血压、糖尿痛、吸烟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个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维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病变程度较汉族重,可能与维族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对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疑冠心病组22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阳性率86.4%。非冠心病组21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阳性率9.5%。结论CT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3例受试者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多相位图像重建技术,通过工作站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法和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分析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对冠状动脉管径≥2 mm的血管进行分析,检查出38例共55处粥样斑块形成,造成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29例,狭窄血管段共40处。其中,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33处,重度狭窄7处。狭窄发生所在血管分别为:右冠状动脉近段1处、中段3处、远段5处,锐缘支5处,左冠状动脉主干1处,左前降支中段2处、远段4处,对角支6处,回旋支近段3处、远段4处,钝缘支6处。6例重度狭窄及9例中度狭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均得到证实。结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及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的评价有显著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瘘(CAF)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AF患者的CT资料,所有图像均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进行图像重组,观察瘘的起源、走行及引流位置。结果:全组病例CAF的起源、走行、引流位置均清晰显示。单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6例(37.5%),左冠状动脉4例(25%),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者6例(37.5%)。引流至左心系统者6例(37.5%),引流至右心系统者3例(18.75%),引流至肺动脉者7例(43.75%),瘘管呈管状的6例,蚯蚓状的4例,丛状的6例。164排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准确、直观的显示CAF的情况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7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稳定性心绞痛两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的数量、形态、CT值及延迟扫描后CT值的变化。比较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致病斑块和非致病斑块的CT值和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并分析斑块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的重构指数。结果:两组斑块数量无统计学差异,急性冠脉综合症Ⅱ型斑块显著多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致病斑块中,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斑块的CT值显著低于稳定心绞痛患者斑块的CT值。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致病斑块的CT值显著低于非致病斑块的CT值。延迟增强扫描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致病斑块CT值的下降显著低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致病斑块。ACS组患者斑块部位冠状动脉正向重构率为58.1%,SA组患者斑块部位冠状动脉的正向重构率为24.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通过对斑块形态的识别和密度的测量以及延迟扫描的变化能够有效的鉴别斑块的稳定性,但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172例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检查的金标准,同时对全部患者均开展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经过相应方法检查可知,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显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其检查无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CT检查确诊冠心病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不同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观察组85例为稳定性心绞痛。比较2组患者的斑块数量、种类、CT值及正向重构率。结果 163例患者共检测出斑块365个,其中对照组175个,观察组190个;观察组Ⅰ型斑块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Ⅱ型、Ⅲ型斑块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CT值为(68. 23±9. 02) HU,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 98±9. 50) HU(P 0. 05);观察组正向重构率为25. 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 14%(P 0. 05)。结论将128层螺旋CT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能有效观察并鉴别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排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和影响的参数.方法 对10例患者行16排多层螺旋CT(MDCT)造影检查,然后将图像进行多期相重建后传ADW4.2工件站处理,以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分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 心率<60次,上下波动<5次(20 s内完成扫描)2例;心率<65次,上下波动<5次(20 s内完成扫描)5例;心率<65次,上下波动>5次(20 s内完成扫描)3例.结论 影响16排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及心率上下波动的幅度,次要因素是造影剂的注射速率、剂量、峰值时间的测定,另外病人的情绪及呼吸等各个细节也是影响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