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D)的辅助检查分析,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98例川崎病患儿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98例川崎病中异常冠状动脉32例,其中冠状动脉测定内径正常,但动脉壁增厚,回声增强者5例,冠状动脉内径扩张者24例,冠状动脉瘤3例,均有血沉增快,血小板增多。结论:川崎病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而不典型病例较多,故结合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住院20例患儿均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患儿均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的2~4项诊断标准、外周血WBC、PLT、CRP、ESR、PCT不同程度增高等实验室检查,2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不典型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具备川崎病2~4条临床诊断标准,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进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静注丙球预防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的6项典型临床表现中30例患儿仅发热一项为100%,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早期仅具备黏膜炎、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指端皮肤改变中的1~3项。30例初诊为各系统急性炎症性疾病,确诊时间5~22d。全部30例病例均在加用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1~2d体温正常,6例冠脉内径扩张患儿加用潘生丁30d后冠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某些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陕西省蒲城县医院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0例进行回顾分析,早期表现其实验室指标。结果 80%以上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冠状动脉受累。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对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其早期不典型的症状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0%、93.7%、67.44%、62.79%、60.46%、48.83%、44.19%。其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9.07%、93.02%、37.21%、100%、32.55%。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本组患儿均只具备典型川崎病主要6项诊断标准的2~4项,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28例(65.12%),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15例(34.88%)。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血小板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川崎病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策略,旨在深化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本院诊治的典型性和不典型性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早期诊断资料;其中典型组35例,不典型组21例;典型组依据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符合规定中的5项,不典型组患儿符合规定中的2~4项,做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和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检查辅助诊断;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儿均有持续高烧症状;与典型组比较,不典型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少,一般不足4项诊断标准要求;不典型组内各个症状组比较,高热、红疹、唇裂杨梅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典型组患儿实验室检测值和心电或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结论小儿不典型性川崎病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且多样不一,易与其他病症混淆或被忽视,造成误诊漏诊;对有持续发烧,川崎病典型性临床表现不显著的患儿,应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脏彩超或超生心电图结果尽早确诊并行免疫球蛋白治疗,防止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加重。  相似文献   

7.
谷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55-656
目的研究和探索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以我院2005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性17例,女性8例,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2.125∶1)。5岁以下患儿占比92%,3岁以下患儿占为76%。25例患者中典型川崎病17例,不完全川崎病8例。患儿心脏损害主要为冠状动脉。临床采用静脉注射丙球及联用阿司匹林,疗效可靠。结论及早诊断,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及时应用静丙,可预防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有静丙不敏感川崎,可再次应用静丙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I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7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治疗转归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更严重的倾向。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ESR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对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25例患儿中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例,急性淋巴结炎3例,支气管肺炎5例,感染性腹泻4例,败血症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猩红热2例,急性尿路感染2例。结论不完全川崎病由于缺少主要症状易造成误诊,当出现持续发热,口唇变化,四肢末端改变及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杨筱 《淮海医药》2012,30(2):115-1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早期诊治,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3年7月~2011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61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45例和不完全川崎病(IKD)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KD中男36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44:1,其中5岁以下发病占80.3%I,KD占26.2%。典型KD和IKD 2组病例在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四肢硬肿脱皮、颈淋巴结肿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KD与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易合并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总结我院2003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8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探讨,临床医生应对其临床症状仔细观察,减少误诊,尽早做出诊断及早期治疗,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本文对本院2007年1月到2009年1月住院患儿30例川崎病(KD)患儿不典型KD8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探讨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方法对74例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前和治愈后行血清HsCRP的检测,并通过心脏彩超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的损害以及损害情况。结果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发病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治愈后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结论川崎病患儿的血清HsCRP和冠状动脉损害呈正相关,是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典型川崎病8例,不完全川崎病10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治疗10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3d热退,3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5d热退,5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后3d热退,5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随访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识别,诊断,规范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及转归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和对症治疗效果。结果患儿均有发热症状,白细胞(WBC)、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高于参考范围,其中球结膜充血15例(53.57%)、伴有手足硬肿12例(42.86%)、阴囊红肿10例(35.71%)、杨梅舌9例(32.14%)、冠状动脉扩张8例(28.57%)、皮疹7例(25.00%)、趾/指端脱皮5例(17.86%)、颈淋巴结肿大4例(14.29%)。治疗后患儿均治愈出院,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WBC、ESR、CRP均降至参考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易漏诊或误诊,如在发热症状之外出现手足硬肿、阴囊红肿、趾/指端脱皮、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可能为不典型川崎病,结合WBC、ESR、CRP、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早期确诊。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以男孩为多,男女比例为1.71:1.典型川崎病2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10例.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病率高.发热时间≥10 d、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密切相关.38例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无效,再次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结论 发热时间超过10 d就诊、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是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任玮  张瑜  包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07-3208
目的:探讨分析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K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在早期最常见的是发热,口咽黏膜潮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肛周潮红、脱屑,典型症状指趾膜状脱皮出现较晚,多数患儿伴白细胞总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升高。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3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增高或者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他疾病后,应及早按不典型川崎治疗,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筛选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L组和NCAL组间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和CRP升高以及年龄偏大的男孩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而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和发热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偏大的男孩,血小板增高,高CRP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是以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除发热外临床表现达不到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4项称不典型川崎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近年发病增多,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凶之一。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指标及确定检测手段,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川崎病患儿不是同时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使其早期诊断和不典型病例确诊较为困难,从而延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为了加深对此病认识,笔者收集了川崎病患儿共42例,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仪器检查,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晓平 《江西医药》2021,56(10):1800-1802,1818
目的 观察并评价1岁以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的发病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20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共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均<1岁.通过超声心动图分析冠状动脉Z值测定评估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分为:Z<2为冠状动脉无扩张组、2≤Z<2.5为冠状动脉扩张组、2.5≤Z<5为小型冠状动脉瘤组、5≤Z<10为中型冠状动脉瘤组、Z≥10为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并评估随访结果.结果 70例患儿中33例患儿冠状动脉无损害,37例患儿出现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61.67%).与急性期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小型冠状动脉瘤组、中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大型冠状动脉瘤组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经均呈现不同程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扩张组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扩张组、扩张组、小型冠状动脉瘤组和中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组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Z值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岁以下的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漏诊率高,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高,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通过积极治疗后,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