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TPM对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急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症状发生后12h以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B组(小剂量TPM组)及C组(大剂量TPM组),并分别于入院后即时,第3、7、14、28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NSE的浓度,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组、B组及C组入院当日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血清NSE均有下降。B组、C组第3、7、14天血清NSE浓度较常规治疗组下降(P<0.05);第28天三组血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于第7、14、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B组和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A组。结论TPM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发病3d内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内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同期11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血清CRP比较,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CRP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加(均为P<0.01)。治疗4周后,急性脑梗死患者CRP正常组的好转率80.77%,明显高于CRP异常组的57.35%(χ2=7.3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CRP水平增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汤建平  蒋盼  杨小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6):2524-2525
目的评估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给红花黄色素100 mg/d,均连续使用14 d。两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及治疗后7、14 d 3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入院后24 h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黄色素组总有效率为89.1%(41/46),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2%(30/46),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监测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①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塞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②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③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28d明显升高,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14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清NSE浓度及完成病例组入院时的颅脑MRI、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等资料。结果大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P<0.01);病灶部位不同各组比较血清NSE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评分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P<0.01)。NSE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的Pearson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SE水平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乳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后6、12、24 h进行动脉血乳酸测定,动态观察其血乳酸水平。结果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正常或入院24 h内血乳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患者(乳酸正常组,n=49)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入院24 h后血乳酸水平仍未恢复正常范围的患者(乳酸升高组,n=47)(P〈0.05)。结论血乳酸测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入院24h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升高,把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I指数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发病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院后4周和24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及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患者血清中NSE、hs-CRP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患者血清NSE、hs-CR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达拉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hs-CRP含量升高,其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脑损害程度的客观指标。依达拉奉可以降低NSE和hs-CRP水平,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丹红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 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红注射液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丹红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给丹红注射液20 ml/d,均连续使用14 d,2组患者在治疗后7、14、30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IL-10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清IL-6、IL-10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IL-6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P<0.05)。丹红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14 d血清IL-6、IL-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IL-10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丹红注射液有助于较快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10的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
于福生  董洪光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1):2954-295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发病后第3、5、10天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MP-9浓度。对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后10d、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HBO组和常规组疗效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O组和常规组入院时血清MMP-9的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和HBO治疗组血清MMP-9水平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3d时达高峰,于治疗后10d时降低至入院时的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较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MP-9的浓度显示,在治疗后3、5d时HBO治疗组的血清MMP-9浓度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BO组明显低于常规组;HBO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患者发病后第3天血清MMP-9水平呈负相关(r=-0.625,P〈0.01)。结论 HBO治疗能降低脑梗死患者升高的血清MMP-9浓度,减少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其临床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MP-9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粉防己碱片剂口服。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升高,治疗后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治疗组治疗后7、14 d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防己碱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升高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各10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浓度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依达拉奉组hs-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14d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其病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辽宁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血清HbA1c水平分为HbA1c正常组50例和HbA1c升高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析HbA1c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HbA1c升高组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HbA1c正常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HbA1c水平越高(P<0.05).HbA1c升高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高于HbA1c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于HbA1c正常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较差.HbA1c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判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与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0月治疗的3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发病后3 d、7 d、14 d)和43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分析炎症因子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在入院时、发病后3 d、7 d、14 d各时点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炎症因子水平发病24 h内升高,并在卒中后14 d内达到最高水平.入院时血清IL-6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Barthel指数无相关性;入院时血清IL-1β、IL-6水平与发病14 d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后血清IL-1β、IL-6、TNF-α和IFN-γ等炎症因子均增高,并与入院时和卒中14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早期卒中严重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的患者62例,对照组28例,测定发病后24,72h、7d时血清MMP-9含量;随访3个月评估预后。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24,72hMMP-9水平逐渐升高,在发病7d时已经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发病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初期MMP-9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较差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内血清MMP-9明显升高,发病72h内的MMP-9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3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血清补体成分3(C3)表达及其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90例ACI患者血清C3含量,根据C3值,分为C3正常组(A组)和C3升高组(B组)。入院及治疗14d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90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IHS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BI评分A组高于B组(P<0.01)。治疗后第90天时A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C3与AC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ACI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浆C3水平。  相似文献   

17.
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10-241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2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Hcy,并以此结果将患者分为Hcy升高者为观察组和正常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脑梗死的复发情况进行追踪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发病14d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发病后30d、180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1年内脑梗死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Hcy血症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存在不良影响,并且使复发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于敏  宋梅  孙威  李雪媛 《中国医药》2010,5(6):517-518
目的 探讨入院高血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456例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7.8 mmol/L).对2组基线,治疗后24 h、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病死率,出血转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治疗前基本资料除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糖组治疗后24 h、14 d NIHSS总评分改善、90 d mRS临床转归良好的比率均较正常血糖组差(30.0% vs 46.4%,P<0.05);高血糖组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组(26.0% vs 10.3%,P<0.05);高血糖组症状性出血转化率高于正常血糖组(4.9% vs 1.7%,P<0.05).结论 入院高血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相关,与病死率及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增加有关. 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生  赵仁亮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0):2808-28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48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入院时以及发病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50例结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MMP-9浓度为(260±105)ng/ml较对照组(150±88)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在发病后第3、5、7、14天时分别为(381±128)ng/ml、(300±115)ng/ml、(281±98)ng/ml、(2144-90)ng/ml,呈现先增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以发病后第3天MMP-9浓度升高最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发病后第3天之血清MMP-9浓度呈直线负相关(r=-0.586,P〈0.01)。预后不良组1周内血清MMP-9浓度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之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的高低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有关,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瘦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它们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d 1、d 3、d 7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动态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及瘦素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同时检测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和瘦素水平在发病后d 1、d 3、d 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SS评分与IL-8水平间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8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肿瘤坏死因子-α和瘦素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