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护理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职业伤害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后的护理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职业伤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的急诊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全面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许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8):170-171,174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6月在本科治疗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104例,其中2016年8月~2017年1月期间5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5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进行护理,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进行比较,对两组护理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明显提升,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呼吸内科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样本均样本来源为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纳入且研究的60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n=30例),实验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n=30例),比较且观察实验组和参照组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参照组对应数值,统计学存在研究意义(P <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纳入到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中的效果相对显著,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张家口市肺科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住院的102例心血管呼吸内科患者进行分组,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由1个护理小组管理,将常规护理管理应用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而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试验组患者护理中,护理管理后将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每个护理小组的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试验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明显较高,且对护理掌控技术明显较高,试验组护理成员的技术水平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应用,对护理质量、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均有明显改进,在提升护理质量的临床实践中,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极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了新形势下,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临床护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1例予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士长与医生满意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至院前急救时间、至住院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投诉及致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医疗纠纷、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护士长与医生满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护士长与医生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0.32%)显著高于对照组(67.74%)(P 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可显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生、护士长以及患者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0例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2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2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风险事故发生率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1%)低于对照组(9.38%),风险事故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0.94%),护理工作质量评分(91.15±1.49)分高于对照组(73.23±1.52)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风险事故发生,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现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呼吸内科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则是在此基础上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生存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施以护理风险管理以后其生存质量优良率为88.0%,比对照组患者的74.0%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0%,比对照组患者的84.0%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急诊的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精神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找出事件危险度及可干预性措施条目,确定干预措施及实施方法。统计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实施PDCA管理后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共3件,发生率为0.02%,明显低于对照组(11件,0.09%),严重不良事件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护士预检分诊,研究组中风险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 0.05),高风险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急诊科护士对风险等级的评估能力与干预能力提高,评分准确性由96.99%提高至98.99%,评分时间缩短为(9.89±2.04)min,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列入提前干预措施人数4406例,约占总就诊人数的35.48%。结论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评估素养,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分析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小儿呼吸内科在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照组不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及穿刺技术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7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儿童采用PDCA循环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儿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和预防手段。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患者行护理风险干预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护理质量评分、病毒消毒质量评分、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基本护理满意评分、病毒消毒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护理的安全,因此该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内科近年来收治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情况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护理管理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事件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5.35%(41/43)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9.07%(3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情况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在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运用效果。方法 145例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73例观察组和7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两组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8.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缺陷率4.1%显著低于对照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能够降低护理风险投诉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科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呼吸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根据根据收治时间划分对照组及实验组,前者实施传统护理,后者实施施传统护理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护理管理评分、护理缺陷、投诉、纠纷发生率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结果管理后,实验组的护理管理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护理缺陷、投诉、纠纷发生率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医护人员在为呼吸科危重患者提供护理期间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付琳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263-264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骨外科从2011年4月到2011年11月共收治患者60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300例患者在病房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照组的300例患者不给与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患者,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纠纷投诉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综合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的投诉率,进而规范护理行为,有效提高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共4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根据KP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差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医患共同决策(SDM)对精神分裂症(SCH)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听幻觉量表(AHRS)评分及疾病认知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20例伴听幻觉S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SDM联合认知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9个月后,两组患者PANSS、AHRS评分,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状况,观察干预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患者PANSS、AH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对疾病认知度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过程中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DM的实施可明显减轻SCH患者症状表现,提高对疾病了解情况,从而增加其对治疗的认可程度,在SCH护理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入住我院手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5例手外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并予以延续性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手功能康复疗效。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手功能各指标差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手部肌力、感觉以及灵巧性、协调性等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pitzer评分以及ADL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手外科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手部功能康复,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3年2月在内科试点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操作技能,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统计实施前后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理质量和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和医师满意度分别为94.00%、96.88%,明显高于实施前满意度82.00%、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3个月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23%,明显低于实施前3个月内总发生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分层管理应用于临床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理质量和操作技术,提高患者和医师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8年10月ICU重症患者2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139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139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于护理前后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风险事件、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躯体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精力)较护理前显著增加(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躯体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精力)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评分、文书书写评分、器械药品管理评分、急救知识技能评分)、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ICU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