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因较多 ,临床上得到明确诊断比较困难 ,常需做病理学检查。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对 16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做了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4 0岁。伴有肺内病变 10例 (由于病灶小或支气管内未发现异常 ,经纤支镜活检和刷检未明确诊断 ) ;不伴有肺内病变单纯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6例。2 方法术前准备工作同常规纤支镜检查 ,术前必须做常规胸部CT扫描 ,必要时做胸部MRI检查 ,以明确纵隔、肺门淋…  相似文献   

2.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 14期第 999页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入院初期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1)老年男性 ,有长期吸烟史 ;(2 )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顽固性右侧胸痛 ,轻度咳嗽和气短 ;(3)体检突出的特征为躯干及肢体皮肤网状青斑 ,双侧肺部广泛的湿性音 ;(4 )实验室检查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增高 ,血沉显著增快 ,血C反应蛋白(CRP)明显增高 ,类风湿因子阳性 ,结核系列检查及风湿病系列检查结果阴性 ;(5 )胸部影像学检查为肺气肿表现 ,除此外无其他明显异常征象 ;(6 )肺功能检查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降低 ,弥散功能降低 ,动脉血气示轻度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典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胸部结节病患者进行CT检查的典型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有26例(占86.6%)患者有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其中有8例患者出现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有17例患者出现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肺内病变;有2例患者有肺部浸润性改变但无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有3例患者有肺纤维改变的表现。本组患者进行C T检查的肺内表现是,有19例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存在结节影,有8例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部分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实变影和磨玻璃影。结论:胸部结节病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常可出现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或纵膈淋巴结肿大(可伴有支气管或胸腔积液)等典型表现。临床医师可根据胸部结节病的典型CT表现为此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累及胸部的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以提高对该 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 例累及胸部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 学、病理学、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 12 例CD患者均经肿块或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确诊。7 例单中 心CD型患者临床无症状或少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纵隔或肺门软组织肿块影,少见浸润性肿 块,病理组织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6 例行手术切除肿块治疗,1 例因肿块无法完整切除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 疗),7 例患者均预后较好。5 例多中心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纵隔/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多浆膜 腔积液、肝脾肿大并伴全身其他多部位淋巴结肿大;病理组织类型3 例为透明血管型,1 例浆细胞型,1 例混合型;3 例行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2 例未治疗,5 例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累及胸部的单中心型CD以纵隔或肺门软 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多中心型CD以弥漫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对有纵隔/肺 门肿块或有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表现者的鉴别诊断应将CD考虑在内,早期肿块或淋巴结活检对CD诊断和治疗具有 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的认识。方法 分析11例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的X线特征。结果 成人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表现为:(1)单侧结节型肺内淋巴结肿大,以右侧常见,浸润型较少;(2)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常发生钙化;(3)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右侧气管旁淋巴结组,不如肺门区淋巴结肿大明显。(4)在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同侧,常有肺部陈旧性结核灶和(或)胸膜病变。(5)经短期抗痨治疗后复查,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缩小或恢复正常。结论 胸部平片是诊断胸内淋巴结结核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6例胸部结节病的CT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及他院病理证实的6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6例均有纵膈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内改变,4例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对称性肿大3例),1例仅合并有肺内改变。结论:胸部结节病在CT上有较特征性的改变,对临床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5期第1072页 分析与讨论 本例为中年女性,反复鼻窦炎20余年,近期临床无急性症状;呼吸道症状轻、起病时间短,影像学示肺内孤立结节影,手术病理不支持肿瘤,而怀疑血管炎,外院已加用激素治疗.患者韦格纳肉芽肿(WG)的诊断在转来我院时似乎已经"明确",因病理切片已"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统支气管针吸活检(cTBNA)与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EBUS-TBNA)对于肺部疾病伴有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6月对在我院行CT检查提示肺部伴有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病变的患者38例,分别利用cTBNA或EBUS-TBNA检查对肿大的淋巴结行TBNA,对所获得的标本进行相应的细胞学检查。结果 38例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后确诊,并经过6个月的随访,其中cTBNA组(n=19)经组织病理明确诊断的包括:1例结核,5例小细胞肺癌,6例腺癌,3例鳞癌,1例大细胞癌,3例慢性炎症,cTBNA细胞学诊断阳性诊断率为63.16%(12/19),cTBNA组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66.67%(10/15),特异度为100%。EBUS-TBNA组(n=19)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的1例为肺结核,1例为纵隔恶性肿瘤,1例为结节病,1例大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7例腺癌,5例鳞癌,2例为慢性炎症,EBUS-TBNA细胞学阳性诊断率为78.94%(15/19)。两种方法在诊断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的疾病中有差异(P<0.05)。EBUS-TBNA组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86.67%(13/15),特异度为100%。结论 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肺部疾病伴有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率较cTBNA高,可明显提高检查阳性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胸内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淋巴瘤胸部病变的认识。方法对22例胸内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均行X线胸片或CT检查证实为肺内或肺门占位性病变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浸润,胸腔及心包积液,并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变中20例表现为气管旁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7例伴有肺内单发或多发肺结节、肿块,5例表现为小叶性节段性或大叶性浸润,2例为双肺多发粟粒结节。5例病例合并胸腔内积液,最后经病理证实为何杰金氏病(HD)6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14例。结论淋巴瘤影像表现多样,临床症状不典型,此病的确诊最终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万恒  罗德云  谢名瑛 《西部医学》2003,1(4):332-332
病例 患者,女,5 0岁,已婚。因“胸闷、气紧2 + 月,发现左锁骨上包块10天”入院。查体:左锁骨上扪及7cm×4 cm肿大淋巴结,质硬;右锁骨上扪及1cm×1cm淋巴结,质中等,鼻咽部、口腔、喉检查(- )。胸部CT示纵隔广泛淋巴结肿大,呈簇状,双肺未见异常。腹部CT示腹主动脉周围数个1.0 cm×1.5cm淋巴结,子宫右侧壁及子宫底前上份肌瘤,肝、胆、胰、脾、肾、胃、肠道均未见异常。左锁骨上包块活检示低分化鳞癌转移。考虑为上皮源性肿瘤,给CAP方案化疗3个周期,胸闷、气紧、右锁骨上淋巴结消失,左锁骨上淋巴结缩小为3cm×2 cm。复查胸腹部CT示上纵隔淋…  相似文献   

11.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3024-3024
患者女,45岁,公务员.2008年9月9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体检发现肺部阴影,入住天津某医院.入院后胸部CT检查双肺均可见密度增高结节影,周边不规整(图1).予抗炎治疗病变无改善.因为影像学不除外肺癌而于2008年7月行左肺下叶病变局部切除术.病理报告:左肺下叶增殖性结核,肺组织淤血,小支气管扩张.给予抗结核治疗半个月,仍诉有咳嗽发热,体温37.2~37.3℃.复查胸部CT,右肺结节影无明显改变,左肺下术后改变.为复验肺组织病理而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2.
1病历简介患者,女,38岁。主因右肺下叶腺癌多程治疗后来诊。患者无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继而出现胸闷气短、右下胸痛,无吸烟饮酒史,40天后就诊外院胸部CT示"双肺多发团块及结节影,双侧胸膜增厚,右侧胸腔积液,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胸水细胞学诊断:查见腺癌细胞。气管镜检查取活检,病理诊断:(支气管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CK)(+),CK20(-),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23例慢性浅表淋巴结忡大患者进行了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其结果为淋巴结结核百分比最高(29.3%),其次为淋巴结转移癌(22.8%),再次为淋巴结炎(19.5%),第四为恶性淋巴瘤(13.8%),其它原因占14.8%。各种病因中以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的病例数最多。淋巴结结核中以干酪坏死型占绝对优势(69.3%),淋巴结转移癌中以腺癌(56%)和鳞癌(32%)最多,还有1例淋巴结转移性鳞瘤和淋巴结结核共存者。并对各种病因的年龄、性别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符合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的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 纵膈、肺门淋巴结增大22例;13例肺内出现多样性改变;胸膜改变2例.结论 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掌握及CT特征并结合病史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与讨论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以胸痛、咳嗽、发热急性起病,偶有痰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外院胸部CT示右下肺片状阴影,临床上要考虑细菌性肺炎波及胸膜.抗生素治疗体温有下降,胸痛、咳嗽有减轻,亦符合肺炎发展,但不能解释胸部CT的改变.且典型肺炎往往有寒战,咳脓痰表现,该患者缺如.患者年龄较大,外院疑诊肺癌,入院后复查CT示两肺片状阴影改变较快,亦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均不支持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 1 5期第 1 0 72页分析与讨论本例为中年女性 ,反复鼻窦炎 2 0余年 ,近期临床无急性症状 ;呼吸道症状轻、起病时间短 ,影像学示肺内孤立结节影 ,手术病理不支持肿瘤 ,而怀疑血管炎 ,外院已加用激素治疗。患者韦格纳肉芽肿 (WG)的诊断在转来我院时似乎已经“明确” ,因病理切片已“证实”。对于风湿免疫科医生而言 ,也熟识其诊断符合 1 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 (ACR)关于WG的分类标准 4条中的 3条[1 ] ,即 :(1 )鼻腔炎症 :脓性鼻分泌物 ;(2 )异常的胸部X线片 :有空洞型结节 ;(3)组织活检肉芽肿炎性改变。针对外…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2001年11月胸部X线片发现左肺上叶第一前肋水平斑片影,约2cm×2cm,周围散布钙化点,未予治疗。2004年11月因咳嗽、咳痰复查胸部X线片及胸部CT,显示左肺上叶阴影增大至7cm×5cm,呈团块状,向肺门延伸,包绕上叶支气管起始部和左肺动脉干远端,纵隔散在肿大淋巴结,以“左上肺癌”收入院。入院查体左上肺呼吸音减弱,支气管镜检示左肺上叶开口狭窄、充血,未见新生物,活检报告为慢性炎症。于2004年7月27日在双腔气管插管复合全麻下,采取左后外侧第五肋床切口开胸。术中见约40ml淡黄色胸水,上叶周边肿物直径约7cm,侵及胸壁,延伸至上叶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诊治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9岁男性,反复咳嗽10个月。多次胸部CT均显示双肺多发性结节影,临床诊断为肺癌、结节病、结核。最后经胸腔镜开胸肺活检病理诊断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结合本例并复习近2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10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国外96例,国内14例)资料。结果显示本病女性多见,发病年龄7~83岁;咳嗽为常见症状,胸部CT表现为结节影。确诊主要依靠手术病理检查。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病,临床无特异性,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 55岁病案号220627因咳嗽,少量白痰,低烧2个月,胸片示左肺阴影,按肺炎治疗无效。于1984年12月14日入院。查体(一);血象及 ESR 在正常范围内;多次查痰癌细胞及真菌均阴性;X 线胸片示左肺中部2cm×3 cm 边缘模糊片影(图1),侧位片病变在下叶,略有分叶,有长、短毛刺;断层片:病灶内未见钙化点,周围未见卫星灶;胸部 CT:左下肺近后胸壁有19.5 mm×12.4 mm 密度增高影,CT 值128.11 HU,病灶有粗大外突毛刺(图1~2)。考虑为左下肺实性占位病变。于同年12月27日行  相似文献   

20.
陈诗奉  朱冰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7):3384-3384
患者男,45岁,因咳嗽、咳痰、痰血4个月,于2004年5月28日入院。胸部CT显示左上肺后段4cm×3cm×2.5cm大小的肿块,有分叶及毛刺,增强CT值53HU,肺门、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显示左上肺后段支气管开口有狭窄,黏膜糜烂,该处活检病理报告为鳞形细胞癌。于同年6月4日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叶切除术,同时清除肺门及主动脉窗内淋巴结2枚,分别为0.5、1.0cm。病理报告为左上肺鳞形细胞癌,支气管切端(-),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1年内接受顺铂+紫杉醇化疗3个疗程[顺铂50mg(第1~3天),紫杉醇150mg(第1天),每3周重复1次,连用2个周期为1个疗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