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2004年7月14日为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了小肠移植,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W  Wu G  So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67-769
目的 探讨血缘性活性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对2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切取有血缘关系的供肠行部分小肠移植术,1例18岁,男性,供体为患者的父亲,供肠150cm。另1例15岁,男性供体为患者的母亲,供肠160cm。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肠一期消化道重建,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异、抗感染、抗凝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第1例患者术后曾出现贫血、急性排异反应,经积极处理得到控制,目前已存活26个月,肠道吸收功能正常,自由经口进食,能参加日常工作,第2例患者术后26d发生排异反应,顷冲击治疗好转,术后80d再次发生重度排异反应,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无效,改为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冲击治疗,排异反应虽有好转,但发生不可控制的感染。抢救无效死亡。生存5个月。结论 具有血缘关系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42-543
在全胃肠外营养(以下简称TPN)应用于临床以前,肠衰竭患者几乎难以生存,而长期的TPN支持,不仅费用昂贵,患者生活质量差,对肝脏损害也非常严重[1]。多年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理想疗法[2]。然而目前活体小肠移植只在少数国家开展,因为在人体脏器中,小肠属于高免疫原性器官,小肠移植是大器官移植中甚为复杂且困难的手术之一[3]。我院在历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挽救短肠综合征及其他肠功能不全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肠移植的成功除有赖于成功的手术及对排斥反应、血栓、感染的防治外 ,术前、术后妥善的管理措施也很重要。 1 999年 5月2 0日我院成功地施行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病人目前已健康存活 1 9个月 ,现将术前准备总结如下。1 病例简介男 ,1 8岁 ,身高 1 .85m。因肠系膜扭转、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小肠 40 cm)后并发肠瘘。 1 998年 1 1月 2 6日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 ,切口愈合良好 ,但经口进食后频繁腹泻 ,每天多达十余次。严重营…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我院为一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成功施行部分小肠移植,现将本例的手术麻醉处理报道如下。患者为男性,50岁,体重55 kg。2003年5月因肠系膜血管栓塞并发肠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回肠约20cm)。小肠移植前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阿托品0.5 mg,术中开放上肢静脉通路,行颈内静脉、桡动脉置管。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咪达唑仑5 mg,丙泊酚40 mg,罗库溴铵50 mg,芬太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报告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结果和国内首例应用情况,以猪为模型,分为无免疫抑制(I)组,大剂量环孢素(CsA)(II)组,小剂量CsA(Ⅲ)组,雷公藤加小剂量CsA(Ⅳ)组,存活100天后单用雷公藤(V)组。术后I,Ⅲ组均发生急性排斥;Ⅱ,Ⅲ组均发生急性排斥;Ⅱ,Ⅳ组未发生急性排斥,但Ⅱ组中有2只猪因严重感染而死亡,V组中继续服用雷公藤的动物长期存活。一例31岁女性患者因慢性小肠结肠炎,拓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以杂交长白猪为模型,进行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剂量环抱素加雷公藤具有满意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②单用雷公藤能预防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③移植肠的吸收功能在术后2周内明显下降,于术后4周,按氨基酸、葡萄糖与脂肪的顺序逐渐恢复.基于试验的结果,于1994年3月为一女病人施行了全小肠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本文讨论了小肠移植的实用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为1例患超短肠综合的18岁男必患者施行父亲供肠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段为150cm长之回肠,以UW液灌洗。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 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处理行到控制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14月余。结论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肠移植为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首例临床小肠移植术,并就小肠移植有关的技术、免疫、感染及肠功能恢复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理想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的短缺和其剧烈的排斥反应及因此而导致的远远低于实质脏器移植的成功率,使小肠移植的临床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1小肠移植的发展和现状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早在1902年即已开始,而首例临床小肠移植于1964年由Detterling等开展,至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 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连续10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术中对各病变血管进行旁路移植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全组完成左乳内动脉(L IM 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97例,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右冠状动脉(RCA)主干、后降支(PDA)、左心室后支(PLB)吻合84例,左回旋支(LCX)吻合50例,钝缘支(OM)吻合27例,对角支(DG)吻合25例。每例患者移植血管支数为3.1±0.7支。结果吻合LAD、DG时除心率(HR)较基础值增快,平均动脉压(M AP)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 SW I)较基础值降低外(P<0.05),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吻合LCX、PDA、PLB和OM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HR、中心静脉压(CVP)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M AP、心脏指数(C I)、每搏指数(S 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LV SW I、右心室每搏做功指数(RV SW I)较基础值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术毕各指标均趋于正常,C I有明显的改善。结论OPCAB中吻合LAD和DG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而吻合LCX、PDA、PLB和OM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自体静脉移植血管力学特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犬股静脉倒置、间置移植于股动脉为模型,分别观察了自体静脉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零应力状态、静态顺应性以及流经该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血管移植术后早期张开角变小,接近正常动脉的张开角,而后张开角增大渐趋于正常静脉的张开角。通过血管压力一容积关系的测试,并将测得数据经指数函数拟合,发现移植血管具有与正常静脉相同的顺应性特点,而不同于正常动脉。用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在血管移植术后1月内连续观察和记录流经移植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现不同时间组间血流搏动指数及移植血管远端的每搏血流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全小肠移植袖套式血管吻合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对120只Wistar大鼠行异位小肠移植60例次,供受体时间共约120分钟,血管吻合一次成功率达92%。本手术方法明显缩短肠缺血时间,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便,认为是目前最为简便易行的小肠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6.
普乐可复在异种小肠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FK506)对于异种小肠移植后迟发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仓鼠-大鼠动物实验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组为单纯用FK506组;治疗2组为FK506加脾切除组。观察移植肠管吸收功能、体重、生存时间、FK506血药浓度及移植肠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治疗1、2组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5±2.4)d和(106.6±26.3)d,与对照组(4.3±0.5)d相比显著延长(P<0.01);且治疗1、2组之间相比,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6)。术后第4d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绒毛萎缩,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小肠黏膜显示高分泌状态。术后126d治疗2组小肠肌层明显增厚、绒毛萎缩、肠壁小动脉壁纤维化。结论FK506可抑制异种小肠移植后迟发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加脾切除可明显延长异种小肠移植的存活时间;但不能逆转异种小肠移植后所发生的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上腹器官簇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4例杂种猪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的术中、术后生理学指标变化。平均冷缺血时间为154±26分钟,平均转流时间64±13分钟。受体平均手术时间222±31分钟。受体术中平均失血1600±210ml,平均输血935±65ml。手术结束后20分钟平均体温33.14±1.83℃,下降3±1.53℃。手术前后血pH、HCO-3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改变显示大部分受体(10/14)术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8例有呼吸性代偿。所测11例受体手术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血氧含量有所下降。3例移植物单纯用Colins液灌注而不做灌洗者出现高血钾症。血流动力学以无肝前手术开始后20分钟值为对照,测得转流早期、开放后早期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输出量有较大变化。认为在术中减少出血、维持体温正常、维持酸碱平衡以及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上,对存在肠瘘的患者能否如期手术,存有争议。我院于2005年9月25日成功地实施了1例亲属提供部分小肠和受者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的4、肠移植手术,术后存活110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的经验和体会。方法为1例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而切除空肠、大部分回肠及右半结肠的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供者为患者之子,移植回肠长度为150 cm,供肠热缺血时间1 min,冷缺血时间65 min。受者切除肠瘘,供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肠的近端与受者的空肠残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侧壁与结肠残端行侧端吻合,移植小肠末端造口,作为观查窗。术后使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并给予抗感染、抗凝以及胃肠外为主、肠内营养为辅的支持治疗。结果术后移植小肠功能接近正常,能胜任一般的体力劳动。术后110 d,患者因情绪变化突发心脏意外,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合并肠瘘的短肠综合征并非小肠移植禁忌证,术前充分准备和术后细致观察及管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