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眼能辨色视物,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察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兰室秘藏》),说明眼与脾的联系至为密切。脾脏功能失调,则可导致眼病。因此,东垣强调,眼科“凡治病,不理脾胃……,治林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兰室秘藏》)。近年眼科医家从脾论治眼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兹就有关资料,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内障眼病1.眼底出血:本病可因脾气虚弱,血失统摄所致。蔡氏以四君子汤或归脾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眼底常见病和多发病——血症和水症以及由其导致的玻璃体病变。血症是指血虚、出血、血瘀。水症是指水肿和渗出物。对眼底渗出有作痰论者,痰无非是水或津血化失其正而成。在中医眼科专著中纳入暴盲、视误视瞻昏渺、乌风障以及血贯瞳仁、云雾移睛等症。从肝论治,就是以肝脏为主,对眼底病变进行病因病理分析、用治肝法则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4.
不寐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阳萎病因器质性而引起的比较少见,而功能性较为多见,尤其情志精神因素引起者更为多见。根据其发病原因和症状表现大致可分四型:怒郁、惊恐、悲忧、思虑等。一、怒郁:《杂病源流犀烛》说:“又有失志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宣达,亦导致阳萎不起。”过怒则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逆乱,血行不畅,经脉阻滞,则宗筋失养而致阳萎。二、惊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恐  相似文献   

6.
从肝论治胸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不寐从肝论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周展红,许良,蒋有倩,张敏(200021)关键词:不寐,肝郁气滞自我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以来,已诊治数百例病人,其中以神经衰弱、睡眠障碍者居多,此属中医学“不寐”、“郁证”范畴。其中证属肝郁气滞型尤多,现仅以199...  相似文献   

8.
不育症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少不育冯××,男、27岁、干部。1988-4诊。已婚三年未育,多次精液镜检,精子数目均在1000—3000万/ml 之间,泌尿外科检查,生殖器无异常。近两年多方求医,服补肾中成药无数,服益肾填精汤60余剂,非但无效,反增两胁胀满,心烦易怒之  相似文献   

9.
张云 《河北中医》1989,11(5):17-17
水肿一证,先贤阐述颇详,然鲜有从肝论治者。余不揣荒陋,谈一点管窥之见,就正于医林同道。关于水肿,早在《内经》已有记载,不仅详细描述了水肿的症状,且对病因、分类及治则均有讨论。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论述,并从五脏证候特点,提出了“肝水”的病名。至明朝张景岳,则对水肿的发病机理及治  相似文献   

10.
闭经最早记载于《内经》,称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阴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腹中论篇》云:“病名血枯,此得知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按“辨证求因”原则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精血不足,血海亏虚,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妇女以血为本,血生化于脾胃,统属于心,藏受于肝,源源不断灌溉全身,下归血海而为月经。如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就能阳生阴长,气顺血和,血脉充实,冲…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又是内科难治病之一,属中医“哮证”、“喘证”的范畴,其诱发因素不同,发病机制不一,涉及的脏腑亦有区别。一般认为,哮喘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伏于内,遇新感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肃,故咳嗽气喘,气之出入能引积痰而作哮鸣。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以持续性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最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祖国医学中可归属于"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眩晕》也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揭示了肝在高血压病中的主导地位。笔者在临床上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从肝入手论治高血压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骆丽娟 《河北中医》2004,26(12):911-912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晕厥的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心悸,临证岂可但治心。心悸、怔忡心肝同病者,临床并不少见。故其法当肝心同治,在治本上以调理气血为主,在治标上注意痰火与血瘀之偏重,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肝咳的理论基础,从清肺肝二经风热、清泄肝火、疏肝理气、养阴柔肝等方面辨证论治咳嗽;治肝不忘调肺,严格掌握适应证,病久宜养肺阴。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命的1/3是在睡眠中渡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证。而现实生活中失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睡眠不足直接导致了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工作能力的下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危险,导致冠心病发生率增高,同时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而引发其他疾病。2006年10月-2007年11月,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从肝立论,治疗失眠症患者4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人类生命的1/3是在睡眠中渡过的,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保证。而现实生活中失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睡眠不足直接导致了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工作能力的下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危险,导致冠心病发生率增高,同时导致免疫力下降易而引发其他疾病。2006年10月-2007年11月,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从肝立论,治疗失眠症患者4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琴  陈国光 《世界中医药》2013,8(11):1292-1294
前人有“淋属肝胆”之说,本文根据肝脏之生理病理特点及经络走行与淋证之关系提出“淋证从肝论治”,从“疏肝解郁、清利肝胆湿热、疏肝健脾、滋补肝肾”四个方面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从而提示我们:临证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重视病因分析,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对于女性患者临证时药注意询问经带胎产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施以相关方药必要时加以心理疏导将会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