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患者的腰椎和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及T值评分,探讨体重指数对绝经老年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25例年龄均为60以上的绝经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体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检测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分析各部位骨密度变化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体瘦组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和肥胖组的患者,体瘦组与正常组或肥胖组比较,腰椎(L1~L4)、股骨颈、股骨近端、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正常组与肥胖组比较,仅L3和L4的骨密度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余部位的骨密度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体重和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体重和体重指数与绝经老年妇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低体重指数的绝经老年妇女,骨丢失而引起的骨量减少明显,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 (BMI)对辽宁地区正常中老年人群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 在辽宁地区年龄在 40~ 79岁的中老年人群中随机抽样 173 1例 ,除外可能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各种疾病 ,应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 ,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腰椎及股骨上段的骨密度 (BMD) ,全部资料输入微机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身高与腰椎及股骨上段的BMD相关性较差 (r=0 0 87~ 0 197,P <0 0 5 ) ,体重与腰椎及股骨上段的BMD相关性较好(r=0 2 2 6~ 0 3 5 2P <0 0 1)。体重指数与腰椎的相关性最好 ,其次是大转子。腰椎及股骨颈的BMD在超体重组 (BMI>2 5kg/m2 )明显大于低体重组 (BMI≤ 19kg/m2 ) ,其差异有显著性 ,该特点在腰椎最为明显。结论 体重是影响中老年人骨矿含量的重要因素。对低体重的中老年人 (BMI≤ 19kg/m2 )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人群 ,及时监测BMD ,早期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髋关节骨密度及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临床确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给予强骨胶囊(主要成分:骨碎补总黄酮)治疗六个月后检测并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及人体骨密度的变化.研究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骨密度影响.结果 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值均有所提高,其中腰椎(L3)骨密度T值上升2.11个单位,GT区骨密度测定值上升1.65个单位,而其骨矿含量相对变化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年龄分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清骨钙素测定值曲线不断上升.治疗6个月后,血清骨钙素曲线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但血清骨钙素水平仍然高于正常人体骨钙素水平值.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人体血清骨钙素水平及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东省女性绝经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50~87岁的1772名中老年人完成骨质疏松症问卷调查和进行双能X-ray骨密度测量。筛选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74例,以5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成7个组。分析腰椎和髋部BMD值的变化规律。体重指数、脂肪含量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广东省不同城市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1.1%~19.2%,总体患病率为15.5%。体重指数与髋部neck、Total骨密度相关系数(r=0.282,r=0.272,P<0.05),脂肪含量与腰椎正位Total骨密度相关系数(r=0.086,P<0.05)。结论广东省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在55~65岁和70~79岁两个年龄段丢失明显,髋部骨密度丢失在65岁以后下降速率加快。体重指数与髋部骨密度值有一定相关性,脂肪含量和腰椎骨密度值有较小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腰椎椎体骨密度变化对下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指数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老年下腰部疼痛患者154例,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椎体 (L1-L4)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及T值(T-score)。利用VAS评估腰部疼痛程度。结果 随着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腰椎骨密度平均T值的下降,腰椎VAS疼痛指数呈上升趋势。年龄分布与腰椎VAS疼痛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呈线性回归分布,(P <0. 05)。结论 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及T值对描述腰部疼痛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补肾壮骨冲剂治疗31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5年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5年补肾壮骨冲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以期了解中医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远期效果。方法于1997-07~2004-07选择2家医院门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174例,空白对照组136例,治疗组口服补肾壮骨冲剂,空白对照组只接受对症治疗。采用丹麦产1100A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左前臂尺、桡骨。计算出前臂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结果①治疗6个月后两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结果比较:治疗组骨矿含量、骨密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空白对照组骨矿含量、骨密度均低于入组时(P<0.0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骨折发生率:治疗组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补肾壮骨冲剂长期服用能明显提高及稳定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矿含量、骨密度水平,降低新骨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桡骨远端和跟骨骨密度,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骨密度的特征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测量桡骨远端和跟骨的骨密度.所有患者均按kellgren分级标准对膝关节进行评分.结果 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桡骨远端和跟骨的骨密度值随kellgren分级级数的增高差异无显著性.以低于同性别同部位峰值骨量的2.0 SD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桡骨远端和跟骨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率分别为51%和46%.桡骨远端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630(P<0.01).结论 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伴发骨质疏松症的比例较高,且随年龄增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变化及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G)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 健康3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体重(251±12.5)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模型组(A)给予生理盐水和地塞米松,实验组(B)给予地塞米松和硝酸甘油,对照组(C)给予生理盐水.试验8周后测量各组大鼠第3腰椎及右股骨中段骨密度,并行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显微结构,测量大鼠体重、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碱性磷酸酶含量.结果 8周后3组体重差异明显(P<0.01),模型组体重低于实验组,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第3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对照组骨密度值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股骨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第3腰椎骨小梁形态结构与对照组相似,模型组骨小梁稀疏,断裂.模型组ALP较对照组及实验组明显升高(P<0.01),NOS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血清NOS水平不宜作为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评价指标,硝酸甘油可有效预防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组人群[小体重组(<45 kg)、标准体重组(45~60 kg)、大体重组(>60 kg)]的骨矿含量结果,探索体重对骨矿含量及其标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90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按体重大小分为大体重组、标准体重组、小体重组。通对不同体重组人群的腰椎L1~4、股骨的骨矿含量及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年龄、体重作为应变量,腰椎或股骨颈骨矿含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低体重组的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骨矿含量均明显低于标准体重组和高体重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L1~4及股骨颈骨矿含量均下降,年龄每升高1岁,L1~4骨矿含量下降0.364 g、股骨颈骨矿含量下降0.031 g;随着体重增长,L1~4及股骨颈骨矿含量均升高,体重每增长1 kg,L1~4骨矿含量升高0.548 g、股骨颈骨矿含量升高0.025 g。结论成年女性的体重与骨矿含量显著正相关,因此,体重是骨矿含量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避免骨质疏松的漏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尿毒症伴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变特征,分析该组患者骨密度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接受甲状旁腺全切除联合自体前臂移植术的51例尿毒症伴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股骨近端和腰椎骨密度,及全切除手术所得甲状旁腺质量等数据。比较相同性别患者腰椎L1-L4之间、股骨近端不同部位之间骨密度的差异;对不同部位骨密度减少程度与上述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骨痛、身高缩短、面部变形和躯体变形等;血清iPTH高达2227.9±907.3 pg/ml;骨质疏松27例(52.9%),骨量减少23例(45.1%);男女性患者均显示L1至L4椎骨骨密度T值逐渐降低,男性骨密度T值L4显著低于L1(P=0.037),女性骨密度T值L4亦显著低于L1(P=0.039),男女性均显示股骨转子、股骨颈至Ward’s三角区的T值逐渐降低,男性Ward’s三角区T值显著低于股骨转子(P=0.025),女性Ward’s三角区和股骨颈T值显著低于股骨转子(P=0.009和P=0.023)。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与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身高缩短、脊柱变形、胸廓变形、面部变形、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iPTH、甲状旁腺质量与骨密度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广泛存在于尿毒症伴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身体承重部位骨密度降低更严重;消瘦、低白蛋白血症、面部及躯干变形、iPTH严重升高、甲状旁腺增生程度重等因素提示骨质疏松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