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的正效应关系,为单病种限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制定临床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部分病种的最高收费标准及实施办法,然后通过观察单病种限价对限价病种自身以及全院综合医疗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的正效应关系,为单病种限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实行单病种限价后,不仅限价病种的出院病人数和经济收入呈大幅度增长,而且全院整体经济效益也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同时综合医疗质量也有所提高.证明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之间存在着良性正效应关系.结论 单病种限价不单纯是一个降价问题,它是在规范管理、强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服务,进而获取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的管理举措.对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以及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医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的正效应关系,为单病种限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制定临床路径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部分病种的最高收费标准及实施办法,然后通过观察单病种限价对限价病种自身以及全院综合医疗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的正效应关系,为单病种限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实行单病种限价后,不仅限价病种的出院病人数和经济收入呈大幅度增长,而且全院整体经济效益也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同时综合医疗质量也有所提高.证明单病种限价与质量和效益之间存在着良性正效应关系.结论 单病种限价不单纯是一个降价问题,它是在规范管理、强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服务,进而获取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的管理举措.对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以及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医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单病种限价收费的伦理学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单病种限价收费就是在临床诊疗收费中,对单一病种病人从确诊入院经检查治疗到病人康复出院,限定最高费用的做法.单病种限价收费可以解决目前医学领域中存在的诸多伦理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医学伦理学意义,给医院管理和卫生管理以全新的医学伦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与医院市场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推行了单病种限价收费的模式,并在全国一些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中试行,虽有一定的成效,但限价收费的管理和财务核算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病种付费工作的开展与推广。我院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限价收费的规定,结合其它地区的经验,对单病种收费的管理与核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优化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限价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行了单病种限价医疗服务。根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把临床路径成功应用到单病种限价医疗服务过程中,对流程修正成为“优化临床路径”,使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临床资料1.1对象选择2006年1~  相似文献   

6.
一个月之内,河南卫生厅在全省全面铺开单病种限价措施,同时要求三家单病种限价的试点医院开始进行单病种定价的试点工作。单病种收费在中国艰难前行。医疗服务究竟按项目收费,按单病种收费,还是推行总定额预付制?这是全球性探索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探索:从按项目收费到单病种限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月之内,河南卫生厅在全省全面铺开单病种限价措施,同时要求三家单病种限价的试点医院开始进行单病种定价的试点工作。 单病种收费在中国艰难前行。医疗服务究竟按项目收费,按单病种收费,还是推行总定额预付制?这是全球性探索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限价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控制医疗成本与保证医疗质量一直是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并出台了许多调控措施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单病种限价就是解决“看病贵”而孕育出来的一种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但从实践情况看,单病种限价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单病种限价的初衷是好的,各医疗机构也希望开展单病种限价,但它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建立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病种设计有完整的诊疗流程、诊疗计划,这种“模式”就是“临床路径”。笔者在参考了国外实施临床路径的经验基础上,从临床路径给医院带来的优越性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将对医院开展临床路径应用于配合医院单病种限价模式是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对开展的优越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介绍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分类与评价,列举了美国与中国在卫生服务可及性上的相关指标,探讨了卫生服务可及性对我国卫生改革的影响,提出了卫生系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院实施单病种限价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单病种限价的概念、实施单病种限价的原因以及医院实施单病种限价的实践和成效,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  相似文献   

11.
浅析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的利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而按服务项目收费是刺激医疗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病种支付医疗费用是控制医疗费用上升的有益尝试。本文探讨了单病种付费的积极影响与存在的弊端,为医院完善单病种付费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疾病负担研究在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负担作为卫生服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为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提供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从国际卫生服务研究的大趋势看,疾病负担在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中所起角色日趋重要。本文就疾病负担与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进展做较系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13.
单病种住院费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卵巢良性肿瘤手术病人住院费用分析,探讨费用差异影响因素,为有的放矢开展单病种限额付费提供实证参考。资料与方法:应用医院信息系统中2007年1月~2009年12月连续收治的住院病人明细资料对该病种住院费用进行分类描述,应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费用差异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559份病例,分为4个病情分型组和3个术式组;次均住院费用1.05万元、中位数0.92万元.最高5.51万元、最低0.29万元;药品费比例最高(38.62%),手术麻醉费其次(17.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术式、年龄、费别、住院天数、麻醉方式、术前住院日为费用差异影响因素。结论:新医改实施中,单病种限价付费是一种重要的付费方式,也是控制住院费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单病种费用差异与病情术式、人口学信息和诊疗信息相关,单病种费用限额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大样本临床病例数据的经济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安徽省城乡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分析医疗服务可及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城乡居民新医改政策绩效评价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安徽省多个市县选取城乡3 038位居民进行一对一入户调查。结果:我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达86.1%;居所与社区医院距离在5km以内的居民占75%;看病平均候诊时间在30min以内者占67.3%;86.4%的居民认为目前看病依然贵,但相较医改前有所下降,看病贵主要体现在药品价格(86.1%)和各项技术检查费用(86.7%)上;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人员数量、便利性和居民对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有所提高;而医疗费用和候诊时间均有所下降。结论:新医改以来我省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较前提高,人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以缓解,医疗服务可及性方面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是实现农村各项卫生工作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乡镇卫生院已经发展多年,但仍存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的问题.为了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与可及,亟需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乡镇卫生院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评价,从而将有限的卫生资源集中配置在有价值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在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业务、建设特色专科过程中,面对社区卫生机构有限的资源和政府、市场、居民及学科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社区卫生机构亟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适合本机构业务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判定。目的 开发用于研判“社区开立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时某病种是否适合”的决策工具,为社区建设单病种诊疗单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7-12-19至2019-10-28,分别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半结构化访谈邀请社区的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康复师和社区管理层6名专家,围绕建设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的定位、目标、要求、原则等进行多对多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咨询选取社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高校等专家共20人,通过问卷咨询,对第一轮访谈分析后提取的社区单病种临床路径建设的病种筛选原则及测量方法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采用界值法进行筛选,最后由项目组成员汇总各阶段研究成果,绘制成“建设社区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病种遴选流程图”。结果 经过访谈和专家咨询,采用界值法最终确定了25项病种筛选原则,其中准入原则21项、排除原则4项。准入原则的测量办法分为历史数据采集(10项)和主观评分(11项)。历史数据采集项目由社区信息科调取相关数据后进行排序,主观评分项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对每个病种的表现进行评分并排序,选取总分排名前3位的病种作为社区建设单病种诊疗单元的首选病种。结论 本研究所开发的“单病种社区防治服务开展病种筛选工具”包含25条病种筛选原则、测量办法和实施流程,实践上具备可行性,理论上具备科学性和代表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种免疫学方法联合检测肺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金标法 (TB DOT)、PPDIgGELISA法(TB Ab)和一步免疫层析法 (TB CHECK)三种免疫学检测方法 ,对 3 4例菌阳肺结核、46例菌阴肺结核、3 0例非结核肺部疾病及 2 1例复强反应阴性健康人进行检测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TB DOT 88 2 %、99 2 % ;TB Ab 79 4%、98 1% ;TB CHECK 85 3 %、94 1%。单项检测菌阳和菌阴肺结核的阳性率分别为TB DOT 88 2 %、5 8 3 % ;TB Ab 79 4%、47 8% ;TB CHECK 85 3 %、45 6%。联合方法检测菌阳、菌阴肺结核阳性率二联分别为 91 2 %、65 9% ;三联分别为 94 1%、69 6% ,比单项检测明显提高 ,但特异性稍有降低。菌阳和菌阴肺结核联合检测 ,二联法同时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 85 3 %和 5 6 5 %。联合检测同时阳性比单独法检测低或相当 ,但特异性提高了 ,可达 98% ,若以健康对照组 ,可达 10 0 %。结论 :采用这三种联合检测方法 ,由于提高了特异性 ,且操作方法简便 ,经济实用 ,因此 ,更易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情景模拟北京市分别作为疫情传播和暴发城市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流行程度,并分析北京市发热门诊医疗资源应对能力,为优化北京市重大疫情下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广义SEI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moved)模型进行情景模拟,根据医疗资源、人口流动以及封禁措施等因素预测北京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情况,并应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计算北京市发热门诊的空间可及性现状。结果: 根据SEIR模型模拟得到低、中、高防控水平下北京市作为疫情传播城市单日最高感染人数分别为8 514、183和68例,作为疫情暴发城市单日最高感染人数分别为22 803、10 868和3 725例。北京市模拟为疫情传播城市时,在全市585个居民点中,低防控水平下有17个居民点(2.91%)发热门诊可及性好,41个居民点(7.01%)的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好, 56个居民点(9.57%)的发热门诊可及性一般,62个居民点(10.60%)的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差,409个居民点(69.91%)发热门诊可及性差;中防控水平下只有房山区西部、门头沟区西部、延庆区北部、怀柔区北部和密云区北部可及性较差;高防控水平下有559个居民点(95.56%)的发热门诊可及性好,24个居民点(4.10%)的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好, 2个居民点(0.34%)的发热门诊可及性一般,现有发热门诊可以满足需求。北京市模拟为疫情暴发城市时,低防控水平下仅1个居民点(0.17%)的发热门诊可及性好, 5个居民点(0.86%)的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好,10个居民点(1.71%)的发热门诊可及性一般,12个居民点(2.05%)的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差, 557个居民点(95.21%)的发热门诊可及性差;中防控和高防控下生态涵养区可及性均较差。结论: 北京市发热门诊资源分布不均。北京市模拟作为疫情传播城市时,高防控水平下可适当减少发热门诊开放数量以避免交叉感染;中等防控水平时开设的发热门诊基本能够满足北京市发热患者的接诊需求,但生态涵养区的发热门诊可及性存在不足,应优先考虑对生态涵养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建设;在防控水平为低时,生态涵养区发热门诊可及性较差,优先考虑生态涵养区发热门诊建设的同时可建立临时发热哨点,缓解门诊压力。北京市模拟作为疫情暴发城市且低防控时由于感染人数较多,需要升级防控水平减少人员流动来遏制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重庆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合体域网技术,提出一个以疾病预防为主、分级协作的区域化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具体介绍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数据库设计、医疗健康监护中心及其终端设计情况,增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优质资源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emporal changes of access to primary health care in Illinois between 1990 and 2000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environment. Census data at the census tract level in 1990 and 2000 were used to define the population (demand) distribution and related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and the Physician Masterfile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 corresponding years was used to define the physician (supply) distribution at the zip code level. A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spatial access, considering locations of physicians and population and travel times between them. Various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consolidated into three factors (i.e.,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s, sociocultural barriers, and high healthcare needs) for measuring the nonspatial access. Spatial and nonspatial factors were finally integrated together to assess the primary care physician shortage areas. The study shows that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care physician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state improved from 1990 to 2000. Areas with worsened spatial accessibility were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rural areas and some limited pockets in urban areas. The worst among these worsened areas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opulations with high scores of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s, sociocultural barriers, and healthcare needs.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ose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opulation groups is critical for the success of future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