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DM)遗传学早现现象与 CTG重复数的关系 ,为 DM遗传早现现象寻找临床及分子理论依据。方法 用长模板扩增 TMPCR法及 DNA杂交法 ,于 8个家系 19个亲代 -子代对成员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 (MTPK)的 CTG重复检测。结果 子代发病年龄较亲代均有提前 ,代间 CTG重复数平均扩增 10 31次 ,CTG重复数与发病年龄间呈负相关 (r值 =- 0 .34,P<0 .0 5 )。结论  DM存在明显的临床早现现象 ,DM遗传学早现现象的分子理论基础为代间的 CTG重复数扩增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1,DM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累及肌肉、心脏、晶状体、内分泌腺、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病率为1:7400。分子遗传学已确定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CT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与本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多系统疾病。已经证实其突变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为不稳定的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吟(CTG)三联密码序列重复。先天型MD较成人型MD有更严重的肌肉表现。作者观察了13例成人型MD轻症患者的头颅MRI改变,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了对照。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是肌强直蛋白激酶基因3’不译制区,三个脱氧核苷酸CTG(C—胞嘧啶,T—胸腺嘧啶,G—鸟嘌呤)短串连重复,CTG拷贝数超过正常范围,本文综述DM存在CTG重复序列扩增及期遇现象,DM患者心电图异常者与CTG拷贝数增加呈线性关系,PCR和杂交法可对DM患者及家系统危险度进行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评价肌电图和靶基因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4个不同家系的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和靶基因检测结果。结果该组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及多系统受累等临床表现。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伴肌强直放电阳性率为100%;神经传导(NCS)提示,3例有部分运动神经CMAP波幅降低,余均正常。靶基因检测提示,该组患者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CTG重复异常扩增率为100%,均50次;锌指蛋白9(ZNF9)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中CCTG重复扩增均正常。结论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中,阳性家族史、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诊断的基础,肌电图是诊断筛选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中阳性率更高,靶基因分析是诊断和分型的金标准。[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20-125]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D)早期分子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适用性。方法以150名正常人及8个家系共82名MD患者及成员为研究对象,应用长模板TM-PCR扩增法对其组织中MTPK基因3^ 端三核苷酸CTG重复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150名正常人MTPK基因3^ 端三核苷酸CTG重复拷贝数均在5~37次之间,其中以13次频率为最多(83/150);8个家系82名受检者中86.5%(46/52)临床诊断患者与8名临床可疑患者CTG重复拷贝数高于正常;半数无症状者CTG重复拷贝数高于正常,并在后来随访中陆续出现症状;1例临床可疑MD女性患者个体的组织及其流产胎儿组织CTG重复拷贝数明显高于正常。结论运用长模板PCR扩增TM法来检测受检者DNA的分子诊断技术其准确性与有效性高,适用性广,对于MD的早期诊断及预测,对于优生优育、降低DM发病率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属遗传病,以无肌萎缩的肢体近端无力、肌痛、白内障、肌强直为特征。PROMM的19号染色体上无与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D)相关的异常,此可与MD相鉴别。由于两病临床表现类似,故在基因检查前,PROMM患者常被误诊为MD。本研究目的在于判断运动试验可否用于鉴别MD和PROMM。 作者对PROMM、MD及正常对照进行了研究。在腕部给予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复合动作电位(CMAP)。取得基础参数后,拇短展肌运动60秒。为防止缺血,每隔15~20秒允许休息1秒。随后立即给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3例患者(男性1例)均为成年起病,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和肌强直; 2例患者存在眼外肌或面肌无力; 1例伴随前额脱发; 2例存在心脏传导紊乱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出现脑白质病变。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的突变CTG重复次数分别为104、150、299,均大于50次。3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所检肌肉均可见肌强直放电。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肌无力主要出现在远端肌群,心脏传导紊乱和脑白质病变是其多系统受累的显著表现。肌电图可以发现临床下肌强直放电,是最敏感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分为DM1和DM2两型,分别由位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3′非翻译区的不稳定的CTG三核苷酸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和位于锌指蛋白9(ZNF9)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中CCTG四核苷酸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引起。DM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相当难度,分子诊断对DM的确诊有重要作用。现对DM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分子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近端肌无力、肌痛、白内障和肌强直等,因其无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CTG)复制倍增异常,不同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DM)。PROMM是一种良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早期死亡十分罕见。目前欧美国家相继报道相关病例,而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是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累及骨骼肌、心脏、眼球和内分泌系统。已经确定两种基因与DM有关,即19号染色体上的DM1基因和3号染色体上的DM2基因,分别为DMPK基因3'非翻译区的CTG重复序列和ZNF9基因内含子1中的CCT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扩增的结果是含有异常扩增的CUG或CCUG重复序列的mRNA沉积在细胞核内,这是DM多系统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1/8000~1/20000,为最常见的累及成人的肌营养不良症。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19号染色体上的一蛋白激酶基因为本病的候选基因,且三联体(CTG)。拷贝数的增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就最近几年有关DM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与本病的临床联系及有关DM的产前或症状前诊断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3例患者(男性1例)均为成年起病,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无力和肌强直;2例患者存在眼外肌或面肌无力;1例伴随前额脱发;2例存在心脏传导紊乱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出现脑白质病变。3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的突变CTG重复次数分别为104、150、299,均大于50次。3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所检肌肉均可见肌强直放电。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肌无力主要出现在远端肌群,心脏传导紊乱和脑白质病变是其多系统受累的显著表现。肌电图可以发现临床下肌强直放电,是最敏感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5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ies,DMs)患者临床资料、分子检测及骨骼肌活检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25例患者经(CTG)n/(CCTG)n分子检测,22例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Ⅰ型(myotonic dystrophies1,DM1),3例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Ⅱ型(myotonic dystrophiesⅡ,DM2)。25例DMs均呈典型肌强直电位,15例合并肌病电位。22例DM1四肢远端肌肌强直、肌萎缩、肌无力伴心脏、生殖等系统受累;3例DM2四肢近端肌伴心脏受累,余无异常。骨骼肌活检:25例DMs均可见典型中心核、核内移、核聚集,肌浆块;22例DM1 ATP酶染色呈典型Ⅰ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Ⅱ型肌纤维肌源性优势/群化,部分病例表现为部分肌纤维变性、坏死,偶见再生肌纤维,结缔组织中至重度增生,氧化酶活性局灶降低,可见虫噬、轴空样改变;3例DM2 ATP酶染色呈典型Ⅱ型肌纤维萎缩为主,Ⅰ型肌纤维优势,伴轻度肌纤维变性、坏死,结缔组织轻度增生。结论 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D)是最常见的累及成人的遗传性肌营养不良,其征候不只限于肌肉,由于这些性质及发病年龄的变异性可能难于作出诊断。近来已证明伴随MD的特异性不稳定DNA序列。作者介绍了能直接地检测这种突变的DNA探针的用法,提高了诊断的正确性并加快了诊断的速度。作者使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分析了112例无亲属关系的MD患者及家属成员的周围血淋巴细胞的DNA提取物。Southern印迹分析及PCR扩增用于确定扩张后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DM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双手无力,活动不灵活起病多见,其中5例有家族史,部分病例伴有心脏、眼部、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多系统损害。19例行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其中16例发现有肌强直电位。10例行肌活检,主要表现为部分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肌纤维,核内移及肌浆块形成,部分萎缩纤维内可见无结构胞浆体。1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DMPK)基因CTG重复序列分析发现拷贝数超过正常范围。结论 DM是一种主要累及肌肉系统,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多系统损害的疾病。综合评估多系统损害并结合肌肉的电生理学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DM的认识;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展DM基因诊断,对DM确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ystrophy myotonia type 1,DM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系统受累疾病,1909年STEINERT首先报告,由位于19q13.3DMPK基因出现大于50次的CTG重复导致患者出现四肢远端的无力伴随肌肉强直、内分泌障碍、白内障、心脏损害和脱发等症状~([1-3])。心脏传导系统受累为该病的常见表现~([2-3]),但是早期心脏症状为主的患者临床诊断困难。本文报道一个以胸痛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ERDA1基因CAG/CTG和SEF2-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和二者在逐代传递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GeneS-can和Genotype软件分析的方法,对7个有2~3代样本的HSP家系中的62名HSP患者和家系中105名表型正常的患者亲属,22名散发患者和31名散发患者的一级亲属,以及116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检测ERDA1基因CAG/CTG和SEF2-1基因CTG重复序列的数目.结果ERDA1基因CAG/CTG重复序列的数目在正常人中范围为9~82(平均26.35±20.35),HSP患者为9~85(平均28.35±23.41),患者亲属为9~87(平均26.36±22.06).SEF2-1基因CTG重复序列的数目在正常人中范围为23~49(平均30.90±6.95),HSP患者为24~57(平均31.17±7.99),患者亲属为18~53(平均30.37±7.02).两种三核甘酸重复序列数目在HSP患者与患者亲属之间,以及患者与无关正常人群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尽管在逐代传递中ERDA1基因CAG/CTG重复序列数目有一定的动态变化,但与发病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而SEF2-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在各代间稳定传递.结论ERDA1基因CAG/CTG和SEF2-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与HSP表型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是否存在致病新位点及可能的致病新位点的位置.方法以中国上海地区一个较大的MD家系的31名成员为研究对象,抽取血样后首先进行MD1及MD2位点PCR扩增,并PAGE电泳检测;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血样进行MD1位点克隆和测序检测,在MD1和MD2位点未显示异常之后,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为平台的连锁分析方法,计算LOD值,以判定某些可能与MD连锁的基因位点.结果该家系31名成员的血样MD1及MD2位点未显示寡核苷酸串的异常扩增;并经参数型连锁分析,其MD1及MD2位点两侧微卫星标记的LOD值均小于0.3,在D1S484、D2S486、D5S641、D5S471、D5S436、D6S434、D12S79、D14S70、D14S292位点得到的LOD值分别为1.9393(θ=0.0)、1.2857(θ=0.1)、1.1064(θ=0.1)、1.4488(θ=0.0)、1.1298(θ=0.1)、1.6851(θ=0.0)、1.3882(θ=0.1)、1.1212(θ=0.1)、1.7720(θ=0.0).提示这些标记可能与MD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极可能存在致病新位点,并且致病新位点可能存在于以上微卫星标记处.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我们累计收治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56例和先天性肌强直患者24例,本文对其临床和肌电图(EMG)表现进行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共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发病年龄10 ̄50岁,平均(30.4±8.8)岁,病程1 ̄20年,有遗传史13例,其中9例家族中兄妹同时发病。诊断依据:①头面肌、胸锁乳头肌和四肢远端肌萎缩,肌无力;②体检可见肌强直,叩击出现肌球;③EMG呈典型肌强直放电等可确诊[2]。先天性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患者共24例,男15例,女9例,发病年龄1 ̄25岁,平均(12.8±8.5)岁,病程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