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心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30例心肌梗死患者、45例脑梗死患者和20名健康人TM的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组及脑梗死组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TM作为新的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与心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 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30例心肌梗死患者、45例脑梗死患者和20名健康人TM的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组及脑梗死组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TM作为新的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 志物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脑梗死患者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9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脑梗死的发病涉及血管壁、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状态等多种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它的病理基础。最近,血浆中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  相似文献   

5.
随着出血、止血、血栓与纤溶系统检测的发展,凝血指标及血栓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正常人体具有复杂而完整的止血机制,主要依赖于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量和数量,血浆凝血因子活性以及健康的神经体液调节等。机体中涉及到止血功能的物质包括血管、血小板、血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轻中度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68例轻中度脑梗死患者,患者入院经过评分,分为轻度脑梗死152例和中度脑梗死116例,分别设为轻度组和中度组.检测各组血栓弹力图(TEG)的5项主要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min)、凝血形成时间K...  相似文献   

7.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测,必须掌握常用检测项目,了解新的分子标志物检测项目的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峰 《浙江临床医学》2012,(12):1580-158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抽搐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母子死亡为特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子宫胎盘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分析180例妊高征患者的产前产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和血栓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预测、诊断及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反映体内病理性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其血浓度升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反映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凝血酶调节蛋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根据患者症状分为症状明显的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和症状不明显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设为观察组A;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设为观察组B;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Ⅰ(c TnⅠ)的检测。结果对三组对象进行袭击损伤标志物CK-MB、Myo和c TnⅠ水平检测中发现,对照组远低于观察组A患者(P0.05);观察组A患者低于观察组B患者(P0.05)。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yo和c TnⅠ水平对于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并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CK-MB、Myo和c TnⅠ的水平出现明显变化,有助于诊断,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妊高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状态、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ELl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分析,检测了正常非妊娠非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52例妊高征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o—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筛选(ProC Global)、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高征组vWF、GMP—140水平均显著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增高趋势,而AT、ProC活性均显著下降,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纤溶系统各项指标妊高征组、正常晚期妊娠组均显著高于非孕组;而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高征组Fbg、PLG、D—Dimer、PAI均显著增高.中重度患者尤其明显,而t—PA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存在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妊高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肿瘤组,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比较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指标水平,另外比较恶性肿瘤组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指标水平变化[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情况。结果肿瘤组患者APTT(26.22±2.49)s低于对照组(32.79±3.54)s,TT(18.17±2.57)s、PT(13.74±1.42)s、FIB(3.83±0.79)g/L、D-D(1.51±0.67)μg/ml、TAT(6.89±1.78)ng/ml、PIC(1.36±0.29)μg/ml、TM(8.21±1.16)TU/m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3.59±1.22)s、(11.28±0.74)s、(2.69±0.42)g/L、(0.13±0.07)μg/ml、(0.29±0.11)ng/ml、(0.42±0.15)μg/ml、(6.15±0.94)T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化疗前后T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APTT高于化疗前,TT、PT、FIB、D-D、TAT、PIC水平均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均会出现异常表达,化疗后大部分指标得到改善,监测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对肿瘤进展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正日益应用于临床,它不仅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还可作为溶栓治疗监测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检测43例脑梗塞患者多项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并与35例健康对照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病人组FPA,TM,PAI,D-dimer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PC,AT-Ⅲ,t-PA,PAG,α2-AP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对11例患者进行上述指标动态观察,发现治疗前后除TM有高度显著性差异、AT-Ⅲ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脑梗寒患者存在多项凝血、抗凝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对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等的遗传方式、发病机制的了解已经十分清楚,达到了分子水平。而对于凝血、纤溶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与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说明手术前进行止血功能检查的必要性,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进行止血功能监测也为取得良好疗效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降纤酶治疗脑梗死部分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收取的70例脑梗死部分血栓患者,按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纤酶治疗;统计临床效果,比较患者凝血指标、脑血流量循环变化.结果 观察组(94.29%)、对照组(74.29%)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7.
正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液中的异常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闭塞或狭窄而引起的一类疾病~([1])。血栓形成指的是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有形成分附着在血管壁上,激活体内凝血以及抗凝系统,最终造成凝血、抗凝两大系统的平衡被破坏,越来越多有形成分附着在暴露的内皮细胞下胶原处,造成血管壁狭窄或完全堵塞,引发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血栓形成~([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心肌梗死患ata.20例健康体检者的TM和D—Dimer含量,其中TM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D—Dimer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结果:心肌梗死组的TM和D—Dimer含量分别为(4.70±1.51)ng/mL、(1.29±0.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M和D—Dimer的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肌损伤时的血中生化标志物检测值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检验专家的重视。专家们认为反映急性心肌损伤的理想的生化标志物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有:高度心脏专一性;心肌损伤后血中水平很快增高;增高后持续较长时间;容易检测;可很快得到检测结果;其诊断价值已经临床证实。迄今为止,尚无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正日益应用于临床 ,它不仅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同时还可作为溶栓治疗监测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