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 《实用医技杂志》1998,5(5):349-349
<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颌面部有独特的解剖特点,炎症发生后易于扩散,而引起其它部位的病变,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我院于1989年5月——1993年间共收治口腔颌面部各类间隙感染住院病人257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男147例,女110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9岁,平均年龄25—30岁之间。1·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96例,占37.5%,腺源性感染161例,占62.5%。1·3 感染部位 颌下间隙感染174例,占67.7%,包括口底蜂窝织炎。其它多间隙感染以眶下、颊部、翼颌间隙感染83例,占32.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3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从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等方面作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320例患者中,病因以牙源性最多,189例(59.06%)。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134例(41.88%)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采用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王菊艳 《甘肃医药》2014,(6):426-42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8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原发病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62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感染部位、感染源、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相关治疗方法进行评析,并探究其治疗效果。结果在62例患者中,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和眶下间隙最为普遍,分别占38.70%、19.35%;感染源以牙源性感染最多,占59.67%。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应采取多种辅助诊断方式进而精准做出诊断,且应用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给予有效抗菌药物、对症处理,使患者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颌面部问隙感染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感染可发生于颌面部各个间隙,以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多见。结论提高老年患者的牙病保健意识、及早和正规治疗患病牙是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颌面部间隙感染者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其发病因素.方法:对35例病例探讨其感染的来源治疗及并发症.结果:感染源以牙源性为首位[20例(71.43%)],其次外伤性11例(31.4%).腺源性及其他感染4例(11.4%).结论: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要做到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经过同样的诊断手段,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疗效方法。结果 120例患者中,脓肿患者45例,占据37.50%;蜂窝组织炎症患者75例,占据62.5%;患者感染的部位中,颌下间隙的感染率最高,其占到全部感染部位的32.5%,其次是眶下间隙22.5%。感染源中,牙源性感染率最高,为55.8%,其次为腺源性感染,为3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中,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的发生可能性最高。此外,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100例进行分析,病因以腺源性感染最多64例,齿源性感染36例,部位以多间隙感染占首位42例,其中脓性颌下炎22例,单个间隙感染中以颌下间隙最多31例。有并发症者39例,死亡一例。结合病例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做了分析;早期应用抗菌素,及时切开引流的重要性,并提出施行筛状切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外科的常见病[1] ,我院自 1984年以来 ,共收治牙源性间隙感染 350例 ,根据患者的病情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  350例患者中 ,男性 2 16例 ,女性 134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72岁 ,以 2 2~ 4 5岁最多。1.2 感染来源 智齿冠周炎 2 54例 ,占 72 .5% ,根尖周炎 88例 ,占 2 5.1%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8例 ,占 2 .3%。1.3 间隙感染部位 颊间隙 98例 ,占 2 8% ;颌下间隙82例 ,占 2 3.4 % ;嚼肌间隙 68例 ,占 19.4 % ;眶下间隙4 1例 ,占 11.7% ;翼颌间隙 2 8例 ,…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a间收治的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占第一位(67.9%),老年人(60岁以上28.2%)、青年(20~30岁26.9%)多发.结论:应根据颌面部间隙感染特点,采取全身抗炎治疗、支持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②方法 对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抗感染、切开引流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④结论 对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组对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此病发病年龄4-76岁,牙源性118例(89.39%),外伤性的8例(6.06%),腺源性4例(3.03%),血源性1例(0.76%),医源性1例(0.76%)。  相似文献   

14.
陈婷  廖天安 《海南医学》2001,12(8):60-60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常见疾病 ,由于颌面部分成许多个肌肉筋膜间隙 ,脓液可以局限在某一间隙内 ,也可以互相扩散 ,形成多间隙感染 ① 。故早诊断 ,使用有效抗生素 ,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关键。现将我科 1995年以来收治的4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作初步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1例患者中 ,女性 13例 ,男性 2 8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76岁 ,绝大多数年龄在 2 5 - 40岁之间。1 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 31例占 76 % ,腺源性感染 8例占 2 0 % ,外伤性感染 1例占 2 % ,上颌窦炎继发感染 1例占 2 %。1 3 发病部位 :颌下间隙 1…  相似文献   

15.
李岚  叶蕾  张娜 《吉林医学》2011,(30):6435-6435
目的: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颌部间隙感染者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经过治疗后,50例患者,治愈4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其中败血症3例,边缘性骨髓炎3例,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应积极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颌部间隙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50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30例间隙有脓肿形成者在局麻下切开引流,其中开髓引流术2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治愈48例,无效转院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结论 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治疗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采用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陆兴权 《广西医学》1997,19(1):133-135
脓性颌下炎46例治疗分析德保县人民医院陆兴权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和腺源性为常见,临床上可有几个间隙受累,颌下间隙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通常叫脓性颌下炎,也叫颌下蜂窝织炎。炎症尚未形成脓肿时,以全身控制感染,保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研究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并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的鉴定分析病原学分布。结果在120例病患中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83%,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霉氧菌13株,厌氧菌3株,兼氧菌8株,感染源主要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在13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0例,占76.9%,腺源性感染2例,占15.3%,其他原因感染1例占7.6%。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对病患的具体症状需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并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1例糖尿病并发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患者平均年龄(61±9)岁,平均住院(14±6)d,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10.4mmol/L。多间隙感染20例,单间隙感染11例,同时伴全身并发症者13例。感染源多为牙源性;血、脓细菌培养以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治疗以早期切开引流、控制血糖和控制感染并重、防治窒息和全身并发症为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