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医药市场和贸易平稳快速发展,中国医药行业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实力有所增强。在“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医药行业面对众多挑战和机遇,因此有必要在新的起点上回顾过去的历史、展望未来的发展。世界医药市场和贸易继续呈现健康发展之势全球药品销售增速有所放  相似文献   

2.
药价虚高问题近年来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虽然国家对药品进行了多轮降价,并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改革。但对于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实感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在药品购销的各个环节中,医院的层层加价与回扣成为药价不断攀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罗鶄 《医药世界》2006,(10):33-33
在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想主导下,医药行业未来几年将发生巨变,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投资机会。反商业贿赂将成为长效政策,药品销售居间人的空间越来越窄,一些药企被迫退出医院市场,2-3年内医院用药习惯将逐步向市场化需求变化;药品价格也将回归自然,处方药所包含的40%的销量和价格泡沫逐步被挤压;过去具有优势品种、走学术推广之路的制药企业将在处方药市场强者恒强,虽然销量不会有很大上升甚至不会上升,但处方药的营销费用会有较大下降,此外可能获得居间人出局让出的市场份额。[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医药行业宏观运营环境风云变幻:多次大范围药品降价、生产流通领域强制规范、医疗机构招投标无序……都给医药生产和流通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政策     
《医药世界》2006,(5):12-13
国家局发布最新药物不良反应警示;国家发改委拟两年调整一次药价;第18次药品降价预计有110个品种降幅25%[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医药行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尽管国家已先后实行了16次药品强制降价,“看病难,看病贵”反而愈演愈烈,但有关部门仍然乐此不疲,执着坚定地实行了第17次药品强制降价。一时间,舆论的焦点集中指向了“药价虚高”。刚刚经过以“GMP”、“GSP”认证为标志的行业调整,喘息未定、负重前行的医药行业成了众矢之的。似乎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原因都是因为医药行业唯利是图,追求暴利所致。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这说明当前出现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一味打击医药行业,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看病难,看病贵…  相似文献   

7.
于向华 《中国药业》2000,9(11):16-17
微利是与暴利相对的。所谓微利时代,大抵是说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段:由于商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经营者见利就卖,使利润率低到“微”的程度。例如 1985年全国商业利润率平均为 15%;而现在则降到 2%左右。微利的结果是买东西便宜,如几年前一台 29英寸彩电的价格为 7 000元至 10 000元,现在降到 2 000多元;两年前一件 700多元的毛衫,现在只卖 200多元,等等。   其实,微利是市场发育趋向成熟的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因为高利润率是商品短缺造成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微利不等于无利,一些超市一开业就是…  相似文献   

8.
2001年底,国家计委公布了388种药品价格,引起医药界一片哗然;之后,施贵宝等三家企业采取了申请.复议的措施;而在医药消费终端,降价的某些品种则消失无踪,医院药剂科、药店采购部无从购药……至此,药品降价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降价是否是整治虚高药价、以药补医和流通黑洞的法宝呢?到底是应该降药价呢?还是应该降药费?从事卫生经济研究的叶教授对她有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吴学安 《医药世界》2004,(12):30-31
长期以来,老百姓普遍感觉到药价虚高已成为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之所以造成药价居高不下,通常的观点是与众多医药代表送红包、拿回扣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们自己拿着高额的佣金向医生支付高额的回扣,直接导致了药品销售成本的不断攀升。时下,奔波于制药企业与医院间的医药代表已成众矢之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即蓬勃兴起的网络有望成为医药代表终结者,并成为沟通药品供需的新型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0.
近来,新闻媒体作了“医药分离”的报导,尤其是某报冠以“某市药房从医院中‘剥离’出来”为题后,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关注。 “医药分离”的由来与界定 医和药从物体上来说,原本是相对分离而存在。但在防治疾病时,又常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当执业医师在医治疾病时,通常离不开药,而药的合理使用,又离不开执业医师。“医圣”李时珍、“药  相似文献   

11.
《医药世界》2006,(12):12-13
20轮药品降价,6年药品集中采购,虽然中国政府正力图控制医药市场的价格虚高,以缓解社会的愤怒和不满,但是,所有政策和措施到目前为止仍“有点止步不前”。 无可否认,医药事业正陷入困境,改革的吃力也已显现。医药改革为什么会误入歧途?今后的改革路径应该怎么设计?要扭转这一状况是否可能?现在,这些仍然都还没有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许茂芝 《首都医药》2005,12(12):44-44
由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五家单位联合发起、组建的“中国医药商业经济联盟”(简称“医商联”)于2005年4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医药交易会暨医院与医药企业峰会上宣布成立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医药》2005,20(4):11-12
药品降价政策一次又一次被蒸发,这次降价效果还要看后面的执行情况和检查力度。要真正解决看病贵,一要实行医药分业经营,二要建设一个覆盖全民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尽管降价等因素对投资医药股造成不利.但是反观二级市场上医药股的走势最近却是十分活跃.周四虽然有降价的利空袭来.但是以G中牧、G恒瑞、长春高新、G片仔黄等医药股反而大幅活跃.并且绝大部分医药股均呈现并稳上扬的现象。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加息之后地产股迅速的收复失地的反常现象。那么对于医药行业下半年的投资在策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2006年医药行业仍保持快速增长使投资医药股仍具有良好基础,而政策变革也将带来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张宝瑞 《中国药业》2002,11(6):14-15
我国“入世”后,为医药经济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医药行业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乘势而上,以新药拉动、中药拉动、外资拉动为突破口,处理好五方面的关系,营造新的优势,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 1、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我国医药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这既是确保我国医药工业经久不衰的基础,也是为新兴产业、新产品保驾护航的资本。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要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更不  相似文献   

16.
医药电子商务站稳了,别趴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宇 《医药世界》2002,(1):36-38
投石探路 电子商务正改变传统商务活动,引起大变革,技术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和流程的变化,最后是文化的变化。其实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一个IT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未来转型和定位的“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如何我们还无法预测,但在慢慢对它认识的过程当中,许多企业决策者已走到电子商务面前,开始接受它。其实电子商务说来说去还是商务问题,它可以加速企业省钱、找客户,或者加速企业内部管理流程。 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医药商业现状及未来医改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什么是医药商业医药商业,是医药行业的子行业,主要负责药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医药商业企业是连接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消费终端的纽带。按照商业的经营模式,可以  相似文献   

18.
医药经营企业应积极开发农村OTC药品市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凤霞 《中国药业》2001,10(11):7-7
近几年,OTC药品市场在城市发展较快,而在农村则发展缓慢。在农村推广OTC药品,管理上有几个突出矛盾:一是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自我保健意识、药品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而传统的医疗观念、用药习惯难以很快改变,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的脱贫和温饱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更谈不上OTC药品消费;二是农村的医药专业人员较少,药师队伍严重缺乏,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医疗机构和医药单位,而农村的基层卫生院、医务室(含个体医生)、个体药店大量的是业务素质较低的缺乏正规培训教育的人员,难以承担对农村病…  相似文献   

19.
药品降价引发2006医药环境全面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洋 《医药世界》2006,(1):36-39
2005年10月10日,自1998年以来的我国第17次药品大降价开始执行。新的降价政策出台三个月以来,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专家认为,百姓关心的药品价格问题只是医药体制中的表象问题,其主要问题涉及了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并不是解决了“点”就能动全局的事情,社会医疗保障的重点应平衡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保证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20.
“零差率”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 《中国药店》2007,(2):22-22
旷日持久的医改大讨论牵动社会各方面的神经,围绕着药品降价,反商业贿赂、医药分业等话题,众说纷纭,争集结得不亦乐乎。但国家决策也好,专家的理论探讨也好,似乎都和老百姓扯不上关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