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病忠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38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测定,根据24h动态血压测定结果分为杓型组(21例)与非杓型组(17例),分析两组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高血压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2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 ,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 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 2 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 (P <0 .0 5和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节律性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3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分为TOD组77例和非TOD组53例,以24h、白天、夜间血压均值,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TOD组24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较非TOD组升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TOD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非TOD组以杓型血压为主,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7.52,P<0.01);(3)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大,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两组舒张压变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TOD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模式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人群24 h动态血压参数、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水平、内皮功能参数[血栓调节蛋白(TM)、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临床资料.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及非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间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NO、NOS的水平,并将各动态血压参数与CFPwV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各动态血压参数、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在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VP)、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V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VP)、CFPwV、TM升高,NO、NOS降低(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nSBVP、nDBVP是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非杓型高血压对内皮功能的损伤较杓型高血压更大,异常高血压模式加速内皮损伤,更易导致动脉硬化.(2)动态血压参数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尤其是24hSBP、dSBP、nSBP、nDBP、nSBVP、nDBVP;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管理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方法收集门诊体检患者76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73例高血压患者(无脑梗死)为对照组,检测体质量指数、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颈动脉内膜厚度、24 h动态血压监测等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监测指标。结果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呈非杓型者比血压呈杓型者更易发生无症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日间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将124例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脉功能测定仪观察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动脉弹性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均较杓型组降低。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患者(P<O.05)。  相似文献   

7.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同时进行131I-OIH行肾图检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图定量测定RI、Tb、C1/2和15min残存率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肌酐和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杓型组更易导致早期肾脏损害,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宜选用高降压谷峰比率的药物,使24h血压平衡下降,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压昼夜节律间的关系。方法158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随机分为两组,夜问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85例),≥10%为杓型组(73例),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肌酐值。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结论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11.
彭江  罗昭林  孙祥国 《重庆医学》2001,30(5):413-4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左心室肥厚及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夜间血压是否下降明显将6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30例)和异常组(非构型34例),观察和比较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左心室生理指数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24h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白昼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及舒张压负荷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构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和舒张压负荷较榴型组显著增高(P<0.05-0.01),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1),心肌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昼夜节律减弱和消失患者较节律正常患者左心室肥厚更重,心肌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4h同步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探讨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关系,以及口服长效降血压药物雷米普利治疗后对其影响。方法:对6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于口服雷米普利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用三导动态心电图血压二合一分析仪,行24h同步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结果:清晨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无症状缺血性ST段压低呈正相关(P<0.01)。经雷米普利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ST段压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率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雷米普利能有效降低清晨高血压,并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钱喆  周国宝  李俭春 《海南医学》2011,22(21):2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1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记录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晨峰组(73例)和非晨峰组(120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ST段偏移程度和偏移的时相性,研究心肌缺血和血压变异的关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检出ST段水平型压低分别为34.2%与14.2%(P〈0.01)。57.6%的ST段压低发作出现在清晨6:00~8:00,相关分析表明,凌晨血压和血压晨峰与对应时域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更常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14.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 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构型与非构型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 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伴MS高血压组(38例)及单纯高血压组(4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24小时AB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ABP和BPV。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显著升高;日间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显著增大(P〈0.05);而舒张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MS患者日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较单纯高血压组增高,相应的变异性增大,这可能是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郑翔  苏雨江  梁宁  郑青 《海南医学》2010,21(15):6-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杓型血压组27例作为对照,非杓型血压组27例、反杓型血压组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3.997、2.798),MMP-9与患者年龄、平均脉搏、人院收缩压、人院舒张压等基本临床资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患者血清MMP-9表达增加,较杓型血压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损害的危险性增加,非杓型血压组与反杓型血压组患者血清MMP-9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老年EH患者24 h血压昼夜变化与BNP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EH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对照组(35~<65岁)6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浆BNP及24 h动态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LVH、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不同类型血压变异与BNP、LVMI的关系.结果 ①老年组非杓型及LVH患者所占比例(42.5%,5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②老年组非杓型患者的BNP、LVMI及LVDD均明显高于老年组杓型者及对照组非杓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老年组杓型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BNP与EVMI呈正相关(r=0.37,P<0.05).③老年组不伴有LVH的非杓型患者BNP较杓型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老年组患者BNP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重构,血浆BNP水平在老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