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EH伴左心室肥大等患者的HRV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EH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HRV变化研究较少,本文选取EH患者,探讨EH患者SMI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血压灸荷值与SMI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同步ABPM及DCG的高血压患者120例(A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0例,B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60例)。血压负荷值:轻度负荷(10.1%-40.0%)、中度负荷(40.1%-80.0%)。根据.24h血压负荷值把患者分轻度(A1组、B1组各30例)、中度(A2组、B2组各30例),分别中度组与轻度纽比较、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B组和A组比较;各组间分白昼、夜间,各组夜间与白昼进行比较、中度组与轻度组(A组间、B组间)以风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B组和A组间(夜间组、白昼组)分别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组间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结暴24h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下B1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负荷值各组夜间与白昼比较:轻度负荷时A1组夜间与白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收缩期、舒张期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SMI的发作频率、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都随着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增高而增加,特别是中度负荷以上。且在同等程度负荷下夜间尤甚.舒张压比收缩压曼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的心率变异性改变与缺血程度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心肌缺血组50例,对照组50例,作体表心电图,并用短时HRV分析软件分析其HRV变化。结果:心肌缺血组HRV下降,且缺血程度愈重,HRV愈小(P〈0.01)。不同部位心肌缺血的HRV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患者 47例进行心率变异性 (HRV)测定。结果显示SMI组HRV各项指标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其中 6例显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及频域分析来研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病人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方法:SMI病人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进行记录,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HRV明显高于SMI组(P<0.01),其中心梗组HRV明显低于其他几组(P相似文献
9.
10.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无创动态血压监测 (ABPM)应用于临床以来 ,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ABPM仪作为研究动态血压 (ABP)的工具。Mancia.G在ABP的基础上提出血压变异性的研究 ,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并对血压变异性的分类、产生机理、定量分析、高血压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 (TOD)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以及降压治疗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作了一些研究。本文就近年来高血压病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1 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及分类血压变异性 (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又称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血压联合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评估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左室肥厚(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无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联合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统计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参数,并对合并SMI进行诊断,分析高血压患者SMI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药物应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检出31例SMI,而对照组仅19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8例患者的血压正常,对照组有42例保持正常,并且合并SMI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无SMI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LVH患者SMI发作率较高,采用动态血压联合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可提高SMI的临床诊断能力,实现SMI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4h同步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探讨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关系,以及口服长效降血压药物雷米普利治疗后对其影响。方法:对6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于口服雷米普利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用三导动态心电图血压二合一分析仪,行24h同步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的监测,观察清晨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ST段压低的变化。结果:清晨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无症状缺血性ST段压低呈正相关(P<0.01)。经雷米普利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ST段压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率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雷米普利能有效降低清晨高血压,并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高低、病程长短与心脏等靶器官损伤程度关系很密切。降低血压对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十分重要。高血压病昼夜血压的波动变化已证明与其预后及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但血压的波动是否可以诱发急性心肌缺血,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否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一致,以及是否还有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115例、608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76阵次(78.3%),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9.8%)。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其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收缩压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其入院时收缩压(SBP)水平而分为五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院内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病死率为(<106mmHg)22.1%最高、其余分别是[(106~125)mmHg]5.4%、[(126~140)mmHg]4.9%、[(141~160)mmHg]2.9%和(>160mmHg)3.9%。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06mmHg组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四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106mmHg(OR=2.671,P<0.05)和肌钙蛋白T峰值(OR=4.562,P<0.05)肾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多支和左主干病变是入院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SBP<106mmHg患者在院期间病死率高,入院收缩压低可作为判断AMI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痰瘀同治法防治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防治及作用机制,为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7u/kg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心肌的T波变化情况,并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化痰法、活血化瘀法相比,痰瘀同治法能明显增强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水平,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状况。结论:痰瘀同治法应当成为现代防治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法则和提高临床疗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性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发作规律。方法:对确诊的冠心病人486例,进行24hHolter监测,观察SMI发作,分析发作次数、时间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监测中记录到SMI335人698次,累计时间为3526min,其中619次(88.7%)与活动有关。6:00~12:00am为SMI发作高峰,此期间发作次数为389次,累计时间为2100min。具有SMI的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冠心病患者。结论:SMI存在并且有一定的发作规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心脏猝死及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