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改良成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优化培养条件,为系统研究成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特性以及利用成体干细胞进行细胞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视交叉前1.5 mm处离段脑组织,分离前脑室管膜下区(SVZ),通过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制备细胞悬液,应用改良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NSCs。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1%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多向分化潜能。系列稀释实验和5-溴脱氧尿核苷(BrdU)掺入实验比较改良培养与常规培养NSCs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潜能。结果:改良培养条件,NSCs 7~9 d可形成nestin阳性神经球。应用1%FBS诱导后,NSCs分化为形态各异的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比例分别是(18.6±3.5)%、(73.2±5.2)%和(3.6±0.4)%。系列稀释实验结果显示当细胞接种数量为500、1000和2000个,改良培养NSCs形成次代神经球数量较常规培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并且8 h BrdU掺入率也显著增高达(42.4±6.2)%(P<0.05),表明改良培养条件下NSCs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活力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操作性强、重复性高的成鼠NSCs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体外组织块培养成年、老年哺乳动物室管膜下区 ( SVZ)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实用方法及扩充神经干细胞作为移植或基因转移的供体细胞来源。取 8、1 4及 2 4月龄 SD大鼠 (雌雄不拘 ) SVZ组织块作体外培养 ,在 DMEM/F1 2 B2 7培养液中加入 b FGF( 2 0 ng/ml) ,促进其组织块形成神经小球 ,刺激神经干细胞增殖 ,并用 Nestin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显示 ,培养 7~ 1 0 d产生的神经小球数量多 ,细胞生长状态佳 ,绝大多数细胞为 Nestin阳性的神经干细胞 ,此期的神经干细胞较适宜于作细胞移植或基因转…  相似文献   

3.
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迁移及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进一步认识神经干细胞(NSC)对脑损伤的反应性。方法:以永久性大鼠脑缺血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1,3,7,14和28d时,NSC及其标记物nestin蛋白的变化。结果:室管膜下区(SEZ)的NSC在缺血后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区方向发生了迁移。其中,缺血7d时达到最远。缺血灶附近在缺血1d时,就出现较多的nestin^ 细胞,缺血3d以后逐渐减少。结论:NSC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反应能力,nestin蛋白表达于缺血附近可能是一种对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SD 大鼠脂肪干细胞悬浮组织块分离培养法。方法:取正常SD 大鼠股沟处脂肪组织,用悬浮组织块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SD 大鼠脂肪干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及形态特征。取第3 代对数期细胞,CCK-8 法绘制其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44、CD45 的表达情况;分别用成脂、成骨诱导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茜素红染色定性鉴定。结果:两种方法体外培养得到的SD 大鼠脂肪干细胞形态为梭形纤维样,生长力旺盛,生长曲线为典型的“S冶型;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第3 代细胞强表达CD29、CD44,CD45 表达阴性;细胞成脂诱导培养14 d 后,油红O 染色为阳性;成骨诱导培养14 d 后,茜素红染色为阳性。结论:悬浮组织块法可以分离培养出SD 大鼠脂肪干细胞,方法简便,为体外分离培养SD 大鼠脂肪干细胞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酶解组织法是一种高效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利用该法可提高牙周膜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目的:比较牙周膜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率、细胞形态、生长特征,并对其进行多种细胞标志的鉴定。 方法:取因正畸需要拔除健康牙20颗,其中16颗用于牙周膜干细胞原代培养,4颗用于牙髓干细胞培养。酶解组织块法培养两种细胞,MTT法检测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RT-PCR法、细胞免疫组化法、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两种细胞的标志。 结果与结论:牙髓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成功率明显高于牙周膜干细胞,显示更快的生长能力。通过酶解组织法分离纯化的两种干细胞均显示正常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征,表达相应的细胞标志CD105,CD73,波形丝蛋白vimitin,Stro-1,不表达角蛋白CK-17和CD45。提示酶解组织块法是一种高效的原代培养牙周膜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成年大鼠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刘仕勇  张可成  杨辉  蔡文琴  何家全 《解剖学报》2000,31(1):17-20,I003
目的 从成年大鼠纹状体区分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 利用无血清增减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在成年大鼠纹状体区分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群,选取单个克隆进行连续伟代培养获得大量亚克隆,采用兔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和分化后牧民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结果 从纹状体区分离的细胞群具有连续克隆能力,表达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原住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治疗组。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技术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治疗5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的5-溴脱氧尿苷(BrdU)、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并可见大量从背外侧角沿胼胝体排列的BrdU、Nestin阳性细胞;人参皂苷Rg1治疗20d,BrdU/Nestin双标细胞的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结论:人参皂苷Rg1可促进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证实毛囊干细胞比毛囊间表皮干细胞更有增生能力,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 目的:比较组织块法和两步酶法培养大鼠毛囊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体式显微镜下分离大鼠触须部的毛囊,分别用组织块法和两步酶法培养毛囊干细胞,利用反复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定期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毛囊干细胞CD34、β1整合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两步酶法获得的细胞生长速度快,获得的细胞量多,而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生长速度较慢,获得的细胞量也少。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酶消化法培养组PE-CD34、FITC-β1整合素的表达分别为(39.52±19.57)%和(93.46±4.73)%,组织块法培养组相应为(19.20±11.53)%和(363.57±14.4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总的来说,两种方法均能培养出实验所需毛囊干细胞,可根据不同实验需求选择恰当的培养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角膜上皮干细胞:属于单能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长、低分化状态、增殖潜力大、不对称分裂等特点,定位于角膜缘基底细胞层,又称之为角膜缘干细胞,对角膜上皮细胞更新及维持角膜透明起着重要作用。角膜缘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主要包括酶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培养法是利用DispaseⅡ酶破坏角膜缘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的半桥粒连接,然后剥取角膜缘上皮层,再使用胰酶将其消化为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组织块培养法没有经过酶的双重消化,将剖取的角膜缘组织块进行贴壁,细胞游离出组织块进行贴壁生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摘要背景:角膜上皮干细胞定位于角膜缘,又称之为角膜缘干细胞,临床上由于眼表严重热烧伤、化学性烧伤、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养角膜上皮干细胞并进行临床移植成为新型有效的治疗方向。目的:探讨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人角膜缘组织来自河南省眼库,植片直径小于8 mm角膜移植术后的供者剩余眼球材料,手术显微镜下剖取角膜缘上皮层外2/3区域,采用2种方法培养人角膜上皮干细胞,常规组织块培养组是将组织块上皮面向上贴壁,加入K-SFM培养液后置于 37 ℃、体积分数为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改良组织块培养组是先将组织块浸泡于K-SFM培养液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孵育12 h,然后组织块上皮面向下贴壁培养。组织块周边有细胞游离出贴壁生长记作“培养第1天”,每日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改良组织块培养第5,10,14天时原代细胞中p63及K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改良组织块培养组出膜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织块培养组(P < 0.05),出膜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织块培养组(P < 0.05);②改良组织块培养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第10天可见小体积细胞较多,聚集成灶状分布;培养第14天可见细胞克隆灶,克隆灶内细胞体积较小,形态均一;③培养第5天,K3表达量较多,p63表达量较少;培养第10天,K3和p63表达量均增多;培养第14天,K3表达量未见明显增多,p63表达量明显增多;④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改良组织块培养法能显著促进角膜上皮干细胞的游离,提高体外培养细胞数量,为人角膜缘上皮组织片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ORCID: 0000-0001-8370-174X(许中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 (NSC)迁移是否伴随自身的分裂与增殖。方法 以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为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观察脑缺血 1,3,7,14和 2 8dNSC迁移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室管膜下区 (SEZ)NSC和PCNA+ 细胞在缺血后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区方向发生了时空一致性的迁移模式 ;缺血梗死灶周围均有较多巢蛋白和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 永久性脑缺血后NSC可能通过自身分裂和增殖向外迁移 ,巢蛋白和PCNA在缺血区周围表达可作为NSC迁移和增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松果体切除对学习记忆及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3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非手术、假手术及去松果体组,每组大鼠10只。在建立动物模型16d后,连续5d测定大鼠在Morris水迷宫的学习记忆能力,继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VZ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去松果体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泳游的逃避潜伏期及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的百分比均较非手术组或假手术组大鼠的明显延长或减少(P<0.01)。去松果体大鼠SVZ的PCNA阳性细胞数也明显低于非手术组或假手术组大鼠(P<0.01)。结论本研究首次观察到,去松果体使体内褪黑素减少,可导致学习记忆功能及SVZ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出现相似的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褪黑素是确保学习记忆及神经发生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激素之一;提示褪黑素可能直接通过作用于神经干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以及间接通过提高基底前脑胆碱能系统功能来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进而提高嗅觉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2.
董传明  金国华 《解剖学报》2016,47(5):577-582
目的 探讨自然衰老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在衰老过程中生物学特点的改变。 方法 2月龄、28月龄小鼠,各10只,体外分离、培养、鉴定NSCs,5-溴-2-脱氧尿苷(BrdU)染色比较两组细胞的增殖水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细胞内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细胞ROS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16及p19蛋白表达水平;体内用巢蛋白(Nestin)/性别决定基因高迁移率组蛋白-2(Sox2)检测两组小鼠SVZ区厚度的差异。 结果 年轻、年老小鼠的神经干细胞能表达Nestin及Sox2,符合神经干细胞的表达特性。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神经干细胞的Br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SA-β-Gal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细胞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SVZ区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16、p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年老小鼠NSCs出现增龄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在大脑衰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Z的5-溴脱氧尿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SVZ的BrdU阳性细胞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均在缺血后增加,2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但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在新生细胞中部分细胞是Brdu/NeuN或BrdU/GFAP双标细胞,但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相似文献   

14.
In the adult rodent brain, constitutive neurogenesis occurs in two restricted regions,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SVZ)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and the subgranular zone of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where multipotent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generate new neurons. Using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established markers,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3-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 (Phgdh), an enzyme involved in de novo synthesis of l-serine, was upregulated in the SVZ. The expression was selective to cells hav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expressing markers of astrocyte-like primary neural stem cells (type B cells) and their progeny, actively proliferating progenitors (type C cells). By contrast, Phgdh protein expression was virtually absent in committed neuronal precursors (type A cells) derived from type C cells. High levels of Phgdh were also expressed by glial tube cells located in the rostral migratory stream (RMS). Interestingly, ensheathment of type A cells by these Phgdh-expressing cells was persistent in the SVZ and RMS, suggesting that l-serine mediates trophic support for type A cells via these glial cells. In vitro neurosphere assays confirmed that growth-factor-responsive, transient amplifying neural progenitors in the SVZ, but not differentiated neurons, expressed Phgdh. In the aged brain, a decline in Phgdh expression was evident in type B and C cells of the SVZ.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availability of l-serine within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may be a critical factor for neurogenesis in developing and adult brain.  相似文献   

15.
成年大鼠最后区神经干细胞的检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性别决定基因高迁移率组蛋白( SOX2)和巢蛋白(Nestin)阳性表达细胞及溴脱氧尿密啶核苷(BrdU)阳性标记细胞在最后区的分布。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6~8周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一组大鼠按照50mg/kg(0.3ml)腹腔注射BrdU,连续3d给药,每天2次;另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d后灌注大鼠,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OX2阳性表达细胞在最后区的腹侧部呈明显的V字形分布,背侧部呈带状分布,中央部散在分布。Nestin阳性表达细胞在最后区的腹侧部呈明显的V字形强阳性分布,中央部呈弱阳性表达。在最后区可见少量阳性BrdU标记细胞。SOX2/BrdU荧光双标染色显示,SOX2阳性表达细胞较密集分布,可见少量SOX2/BrdU双阳性细胞。SOX2/Nestin荧光双标染色显示,SOX2阳性表达细胞较密集分布,可见少量SOX2/Nestin双阳性表达细胞。结论 最后区SOX2及Nestin阳性细胞密集表达,呈明显的区域分布;在最后区内存在少量BrdU阳性标记细胞及SOX2/BrdU和SOX2/Nestin双阳性细胞;最后区可能存在神经干细胞/祖细胞。  相似文献   

16.
Nern C  Momma S 《Stem cell reviews》2006,2(3):233-240
This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stem cell niche to the adult mammalian brain. It describes how the niche manifests itself at different structural levels as well as the main applications that are influenced by this concept. Finally, special regard is given to what is known for the adult human brain and how far the findings from lower animals can be applied in harnessing the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stem cells for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3日龄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新生大鼠未成熟脑缺血损伤后脑室下区(SVZ)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同窝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不同时点取SVZ组织,采用Affymetrix Rat230 2.0基因表达谱芯片观察SVZ基因表达变化,芯片数据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分析,并用实时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①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发现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有17个基因发生表达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7个,这些基因参与多种功能的调节。②基于基因功能的表达趋势分析显示,在所有参与增殖、凋亡功能的基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基因表达变化中起枢纽作用。实时PCR验证结果显示,TGF-β1及Smad2于缺血后1、4和7 d表达均上升,7 d达高峰。③在参与Wnt、TGF、BM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所有基因组成的基因功能相似性网络中,有13个基因在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构成信号通路串话节点。结论新生大鼠在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中,参与神经新生的BMP、TGF、VEGF和Wnt通路间的串话...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