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诊介入栓塞术治疗咯血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对54例急诊咯血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明确犯罪血管后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微球、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等材料栓塞出血动脉。结果:造影共发现72条异常动脉,动脉栓塞术成功率98.1%。36例患者术后出血停止,15例患者术后咯血量明显减少,2例患者咯血症状无明显改善,手术有效率94.4%,手术死亡率0。手术并发症:发热、胸痛、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结论:急诊介入栓塞术是治疗咯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洋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5):2700-270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5例。两组均接受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率为5.71%、脑血管痉挛率为0.57%,均低于对照组的15.43%、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形成、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五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急诊脏器出血患者均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找出责任血管,实施栓塞术,闭塞出血动脉,阻断出血来源,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结果 32例急诊脏器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后均明确诊断,急诊介入治疗后血压逐步回升平稳[(90~120)/(60~90)mmHg],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结论利用介入治疗手段是治疗内脏出血和盆腔外伤导致闭合性血管损伤出血,救治生命的一个快捷、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9例应用DSA进行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RC-A型DSA机器。患者年龄24岁-62岁,肝硬化病史3-10年,内镜和上消化道钡餐证实为食管及胃底中重度静脉曲张。结果:7例成功,2例失败。建立分流术后门脉压从术前3.65~4.10kPa,降至2.30~2.70kPa,Dopper超声波显示门脉主干血流从术前11~22cm/sec,增加至34~68cm/sec,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3例术前少量腹水,术后消失。初步结论,利用DSA进行TIPS具有造影剂用量小,浓度低,节省胶片之优点;可变换部位多次投照,便于了解肝静脉主要分支的空间关系。TIPSS创伤小,降低门脉压可靠,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TAE)在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TAE治疗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19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次全部栓塞成功,但因失血性休克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3例.结论:急诊TAE在治疗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栓塞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栓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弹簧圈容易移位或逃逸出瘤腔,导致严重后果。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技术,目前释放支架和微导管到位次序一般有两种.  相似文献   

7.
<正>肺癌是咯血的常见病因之一,而中晚期肺癌由于组织内小血管较多,癌组织易坏死,从而患者易发生大咯血,内科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奏效,死亡率较高。急诊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已成为肺癌大咯血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快速有效控制出血的治疗措施[1]。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80%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病死率高达40%,其中50%在发病后<48h死亡,存活中1/3可发生再次出血[1].近几年来,血管内栓塞术已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围手术期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本院从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对34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初步经验,现将介入术中的监测与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储培培 《当代护士》2017,(11):20-22
目的探讨对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5.8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0.84%(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属于新型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痛苦轻,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优化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对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窄颈动脉瘤直接采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栓塞情况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6~12个月造影复查,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弹簧圈栓塞,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0%(4/5),次全栓塞率为20.00%(1/5);宽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11.11%(2/18),次全栓塞率为72.22%(13/18),部分栓塞率为16.67%(3/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3/2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4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有部分残留,但残留部分与术中相比未见增大。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颅内动脉瘤且行支架辅助栓塞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得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后,除需要内容外,观察组患者出院QDT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RHD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自我管理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规范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教育通常采用是"教材为主,课堂为主,教师为主,严格遵守教学大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医学新兴技术、方法发展迅猛,统编教材所介绍的理论、方法常落后于临床实践,难于适应临床教学的需求,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含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72例行介入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137例和路径组135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路径组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转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依从性、满意度、焦虑心理情况、并发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入院当天和入院15 d时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结果:路径组患者转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传统组(P<0.05),焦虑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好于传统组(P<0.05),依从性、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入院15 d时路径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思维导图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准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30例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术前准备基础上进行思维导图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对护理满意度及术前准备缺陷发生率与医师对术前准备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知晓评估问卷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前准备总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术前护理总满意度与医师对术前准备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准者中应用思维导图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情率,降低术前准备缺陷率,提高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思维导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方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25%~60%[2].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正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对于合并心、肾功能异常且不能耐受麻醉的老年患者,或后循环、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来说,是首选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3].2009年4月,我们对1例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在围术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头痛的效果。方法100 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止痛,观察组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VAS 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耐受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对头痛耐受力和护理质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应尽早进行有效治疗。用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是近几年神经放射学的新技术,它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连续供给模式在大咯血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1日~2018年4月30日收治的46例大咯血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8年4月1日~2019年4月30日收治的46例大咯血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者作为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连续供给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大咯血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者实施优质护理连续供给模式,可显著改善该类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图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护理路径图。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术中收缩压及其波动范围小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前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路径图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缩短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术前准备时间,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压平稳,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李月芹 《护理研究》2009,(6):1544-1544
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它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治疗过程中各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常规应用,穿刺点局部出血是介入诊治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规方法止血穿刺点仍有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