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炎痛短程疗法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方法:观察消炎痛短程疗法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探讨消炎痛短程疗法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结果:消炎痛短程疗法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愈率达75%,其中,体重≤1 500 g者,治愈率为100%;1 500~2 000 g者;治愈率为87.5%,2 000~2 500 g者,治愈率为25.0%.日龄≤7 d者有效率为82.14%,日龄>7 d者有效率为25.0%.不同胎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消炎痛短程疗法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降低;日龄越大,治愈率越低;治愈率与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早产儿医学的发展,临床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动脉导管未闭患:本总结了我科从1995年至1997年收治的3例病人并结合献对有关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3例病人的出生体重分别为1500克、2150克、1800克。入院诊断均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以后又发现患有动脉导管来闭,药物治疗失败以后,患儿均接受了手术结扎并获得成功,没有并发症。本3种促使动脉导管关闭的方法包括传统的治疗,药物治疗(给消炎痛等)和手术结扎。作还提出了理想的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新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腋下直切口(8cm~10cm)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27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无胸膜外血肿、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对患儿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损伤少、恢复快、美观易于接受等优点,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早产儿PDA 53例,随机分为布洛芬组(n=31)和消炎痛组(n=22), 布洛芬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组(n=20)及<1500 g组(n=11),均予以口服或鼻饲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10 mg/kg,于24、48 h后各给予5 mg/kg.消炎痛组0.2 mg/(kg·次),每间隔12 h 1次,共3次.用药期间观察尿量、胃肠不耐受、黄疸、胃肠道出血情况.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 布洛芬组PDA关闭率为74.2%,消炎痛组关闭率为77.3%,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布洛芬组出生体质量≥1500 g PDA关闭率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 g(χ2=5.21,P<0.05),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布洛芬组4例(12.9%)出现一过性少尿,消炎痛组9例(40.9%)合并少尿,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5.45,P<0.05).布洛芬组治疗前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炎痛组8例血尿素氮增高,6例血肌酐增高,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有效、方便、安全,能显著减少少尿发生.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小儿成熟度越低,发生PDA的比率越高,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PDA的发生率高达80%,及时治疗对降低早产儿(PDA)病死率有重要价值。本文总结近年来我院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对其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新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腋下直切口(8cm ̄10cm)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27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果:人武部病例均痊愈,无胸膜外血肿、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对患儿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损伤少、恢复快、美观易于接受等优点,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消炎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63例早产儿按出生时间分吲哚美辛组37例和布洛芬组26例,分别服用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肾功能损害及腹胀等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对肾功能影响较小,胃肠道刺激症状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极低体重新生儿(体重1000~1499g)动脉导管的持续存在会引起收缩压降低,严重者全身血供减少并导致循环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必须及时手术结扎。但因患儿全身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术中代偿能力差,手术麻醉风险大,死亡率高。作者近年来对6例术前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如早产儿呼吸窘迫、高碳酸血症、感染性肺炎等的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了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的全身麻醉,对术中并发症积极处理,效果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96-99
目的观察分别使用消炎痛、布洛芬口服及灌肠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早产儿PDA的有效方法。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5月NICU收治的症状性PDA早产儿8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布洛芬口服组、布洛芬灌肠组、消炎痛口服组、消炎痛灌肠组各20例。治疗3 d后,观察各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结果动脉导管闭合,布洛芬口服组15例(75.00%)、布洛芬灌肠组16例(80.00%),消炎痛口服组13例(65.00%),消炎痛灌肠组5例(25.00%),布洛芬口服组、布洛芬灌肠组、消炎痛口服组以及消炎痛灌肠组间比较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监测电解质、肾功、血小板、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胆红素、凝血时间、血糖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用药后无心率、血压、微循环改变,无少尿、大便隐血、皮下出血等改变,未发现喂养不耐受、NEC、肠穿孔等不良反应。结论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布洛芬口服或灌肠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关闭动脉导管,而布洛芬灌肠法可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超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治疗,为临床伴有严重并发症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治疗的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我院新生儿二科收治了1例胎龄25+5周,体重4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药师与医生、护士组成治疗团队,根据《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53例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2013年7月共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53例低出生体质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49例为早产儿。本组病例孕周
26~40 周(30.96±3.09)周,出生体质量640~2460(1429.90±455.08)g。手术时日龄4~87(32.81±20.76)d;手术时体质量650~
2460(1750.20±481.59)g。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先心病非体外循环矫治手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参数、患儿体
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进行调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并维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持续机械通气,置暖箱保温。结
果本组病例中有47例为PDA结扎术,其中有1例未行手术即发生心跳骤停,未能心肺复苏;1例由于术前诊断有误,术中经食
管超声诊断后修正诊断为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重度发育不良,不能行PDA结扎术,放弃治疗;2例COA矫治术,其中1例于手术
中发生心跳骤停,术中死亡;2例为PDA结扎同期COA矫治术;其余2例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分别行A-P分流术+Broch术和
B-T分流术。本组病例术中死亡2例,死亡率3.77%,术后早期死亡(72 h内)1例,总死亡率5.66%。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儿可实施
早期非体外循环下先心病手术;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曾云清 《医学综述》2012,(20):3499-350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法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2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照组(62例)行常规胃管喂养,对比两组血生化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可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7月1日~2007年2月1日期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5例早产儿和20例足月新生儿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分期标准进行ROP的诊断和分期.结果 125例早产儿中ROP的患病率为6.4%,对照组足月新生儿未发生ROP.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ROP患病率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x2=6.42,P=0.01),孕周≤32周组的早产儿ROP患病率(17.5%,7/40)显著高于孕周>32周的早产儿(1.1%,1/85,x2=9.52,P=0.002).孕周(OR=0.865,P=0.038)和出生体质量(OR=0.768,p=0.042)与ROP的发生相关性最高,未发现吸氧、机械通气、使用消炎痛、输血和母亲病情与ROP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早产儿ROP的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孕周越短、出生体质量越低,ROP患病率越高.应定期检查早产儿眼底可早期发现RO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急腹症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治疗的228例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危重急腹症的临床资料,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及诊治改进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患儿入院年龄1h-7d,平均(4.1±0.7)d;早产儿141例,足月小样儿87例;出生体重≤2000g者26例,2000—2500g者202例;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前3年组)83例,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后3年组)145例。治愈202例。死亡26例(11.4%)。早产儿组,≤2000g组,前3年组死亡率[14.89%(21/141)、53.84%(14/26)、18.07%(15/83)]远高于足月小样儿组,2000-2500g组和后3年组(χ^2=4.455、P〈0.05,χ^2=52.324、P〈0.01,χ^2=5.745、P〈0.05)。生存患儿随访4—48个月,体重身高达到正常标准。结论早产、出生体重低与新生儿急腹症死亡关系密切;随着新生儿外科手术、产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急腹症治疗的成功率正在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感染与高血糖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3月存活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血糖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非感染组患儿 2 5例 ,仅 1例发生高血糖 ,发生率 4 %;感染组患儿 15例 ,发生高血糖 13例 ,发生率 86 6 7%。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如发生不明原因的高血糖 ,则提示可能有感染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及与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观察组口服布洛芬。统计2组疗效、脑出血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的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采用logistic分析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出血发生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与对照组9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EDV、LVESD、LVEF均低于治疗前(P < 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CA、ACA的Vd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脑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长、出生体质量高、出生1 min Apgar评分高、布洛芬治疗是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出血保护因素,呼吸暂停、宫内窘迫、机械通气、母亲大出血、滞产是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出血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效果确切,能改善心室重构,稳定脑血流,降低脑出血发生率。PDA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出血与呼吸暂停、宫内窘迫、机械通气等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行颅脑超声检查并动态观察,以进一步减少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Between January 1982 and May 1986 a large subcapsular hemorrhage of the liver (SHL) was diagnosed in six infants who weighed 1000 g or less at birth at Royal Alexandria Hospitals, Edmonton. The diagnosis of a ruptured SHL was made between 4 and 18 days of life by means of clinical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four of the infants; an intact SHL was diagnosed at autopsy in the other two. None of the cases was associated with parenchymal rupture of the liver. Thrombocytopenia was present in five of the six infants and in all four infants with hemoperitoneum. Other possibly relevant antecedent events includ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ll six), administration of indomethacin (in all six), hypoxia (in five), bilateral pneumothorax necessitating repeated pleural drainage (in three), external cardiac massage (in three) and septicemia (in two). Two of the three infa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survived the operation but later died of unrelated events. One infant who was managed conservatively also survived. A large SHL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ll infant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with unexplained hypovolemia or anem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段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方法将50例胎龄30~33周,体重在1050~145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25例给予分段喂养方式(分段喂养组),将另25例给予持续、间歇胃管喂养,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两组喂养的耐受情况、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两组喂养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喂养耐受、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分段喂养方法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分段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并发症更少,优于持续、间歇胃管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相关产科因素,以降低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分娩的486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占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总数的89.51%,胎龄主要集中在28~32周(62.35%)。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例(84.16%)远远大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5.84%)。孕妇剖宫产率为68.15%,初产妇占孕妇总数的77.75%。造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常见产科因素为子痫前期重度、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宫颈机能不全、羊水量异常等。结论28~32周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产儿科医师工作的重点对象。存在子痫前期重度、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宫颈机能不全、羊水量异常等产科因素的初产妇生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