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寄生虫病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慧忠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6):389-391
寄生虫病妄想是一种罕见的以患者固执地误认为自己被寄生虫感染的精神性疾病,皮肤蚁行感常是患者描述的首发症状。一般仅靠病史即可作出诊断,但一定要排除器质性皮肤病。虽然本病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但患者常到皮肤科就诊。匹莫齐特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完全缓解率达50%,锥体外系症状是其最常见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寄生虫病妄想的疗效.方法:4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口服利培酮片,对照组20例口服西替利嗪片,3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19%和4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寄生虫病妄想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9.
两对夫妻同患寄生虫病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虫病妄想较罕见,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有8例,还可称为寄生虫妄想症、寄生虫恐怖症等。而夫妇同患未见报道。作者近半年先后诊断2例夫妻同患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寄生虫病妄想(Delusions of parasitosis),亦称寄生虫恐怖症(Parasitophobia)或螨恐怖(Acarophobia),是一种少见的精神性皮肤病.笔者所见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罗书练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9,(2)
作者报告1例寄生虫病妄想患者,男性;63岁,高加索人,3年来全身皮肤有爬行感和刺叮感。抱怨皮肤上有看不见的小昆虫,每当洗澡擦拭皮肤时,在浴盆内即可见有“小昆虫”。声称昆虫大量可见,无体,肢参差不齐。主诉于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前2周,此症状突然发生。但其妻说是手术之日发生上述症状。患者有长期异位性皮炎和糖尿病史,3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6,23(2):107-107
20060929手部皮肤垢着病17例分析/黎明(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林敏,陈永锋…∥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5,12(3).-210~212,214对17例手部皮肤垢着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真菌学检查进行分析,并与21例无手部皮损的皮肤垢着病作比较。结果前者在皮损部位检出及分离出马拉色菌率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一、临床资料:我科从1992年初至1996年底对“面部痤疮样皮炎”患者进行常规的螨虫检查,在检查的186例中,面部同时检出螨虫、疥虫3例,其中2例男性,1例女性,均为20多岁。3例患者在检出螨虫、疥虫后,追问病史均有过疥疮史。二、皮损情况:3例患者就... 相似文献
16.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职员,北京人。主因右上腹红斑伴瘙痒1个月余,加重3 d,于2011年7月29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脐上皮肤出现红斑,伴瘙痒,并向右上腹部皮肤移行;其后,皮损颜色逐渐变淡至暗褐色,瘙痒减轻,未予重视及诊治。3 d前患者右上腹皮肤新发一手掌大小的红斑,伴瘙痒。追问病史,患者在初次出皮损前2周左右曾食用自制的生泥鳅酱(量约1/3勺),自认为有排除身体毒素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王光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7):446-446
<正> 患者女,85岁,农民。头部生长有犄角状赘生物1年余。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颞侧出现赘生物,未在意,后赘生物逐渐长成犄角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78岁 ,因舌黑变 1年多就诊。患者于 1年多前无诱因从舌后部开始出现舌背呈黑色改变 ,逐渐扩大 ,约 2个月后弥漫于整个舌背 ,表面粗糙 ,有麻木 ,肥厚及异物感 ,味觉无改变。伴有食欲不振 ,上腹不适 ,消化不良。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无效。患者无吸烟史 ,家庭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平时不涮牙查体 :各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舌背部可见弥漫性黑色及黄褐色斑块 ,表面粗糙 ,呈乳头状或绒毛状 ,边界清 ,用棉拭子不易擦掉。口腔粘膜、咽部及舌下未见异常。刮取表面物涂片 ,未查见真菌 ,其它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黑毛舌。用钝器沾…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肌上皮癌。患者男,61岁。左耳前起肿物3年,溃疡1年,伴疼痛10余天。体检:左耳前1个直径约3.2 cm大小类圆形浅溃疡面。皮疹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结节状肿物位于真皮,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浆细胞样,排列成网状、梁索状或旋涡状,无腺体或导管分化;细胞中等大,核椭圆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胞浆红染,部分透明;有少量纤维间质,纤维间隔较纤细,部分玻璃样变性,将肿瘤细胞团分割成网状、条索状。免疫组化:肿瘤肌上皮标记物SMA、P63和calponin呈弥漫阳性,且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50%肿瘤细胞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诊断为肌上皮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