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草备要》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作者:汪昂字讱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43年(1615)。卒年不详,于年80时撰《增补本草备要序》,题康熙甲戌(1694)。明亡时汪正年逢30周岁。由于当时朝代变更,汪即弃举子业,笃志方书。汪除著《本草备要》外,尚有《素灵类篡》、《医方集解》、《汤头歌括》、《经络歌括》、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家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以《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为基础,删补重订而成。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现存有清光绪十三年丁亥思补山房刻本和清抄本(残本)。《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是戴氏对3种书中内容和方剂进行歌括式的再加工而成,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前两种歌括分别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和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同刊于清光绪4年戊寅(1878年);最后一种歌括成书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刊刻时间不详。现存有《家传课读.金匮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家传课读.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光绪四年戊寅思补堂刻本,以及包含有此两种刻本以及成书于1891年的《临证指南方歌括》的《家传课读》刻本。  相似文献   

3.
《医方集解》署名为汪昂所纂。汪昂,字忍庵,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43年(公元1615年),卒年不详。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书。对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及中医启蒙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江苏长洲(现吴县)人,生于1617年,卒于1700年,为清初之名医.其长子为张登,字诞先,其次子为张倬,字飞畴,幼承家业,秉承父的学术经验.他们殚精临床,学术上有所造就,特别在伤寒领域中尤为突出,故为医学史上较有影响的医家。张璐著有《伤寒缵论》(以下简称《缵论》、《伤寒绪论》(以下简称《绪论》),张登、张倬参与诠次;张登著有《伤寒舌鉴》(以下简称《舌鉴》);张倬著有《伤寒兼证析义》(以下简称《兼证》)。《缵论》分二卷,将《伤寒论》原文全部打乱,进行逐条注释,对王叔和的平脉、辨脉、伤寒例篇章也进行注释,还对《伤寒论》原文进行适当修正。《绪论》分  相似文献   

5.
略论朱肱对《伤寒论》的整理编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朱肱对《伤寒论》的整理编次李金田伤寒教研室朱肱,字翼中,自号无求子,别号大隐翁,宋·吴兴(今浙江嘉兴)人,徽宗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人称朱奉议,著有《伤寒百问》和《类证活人书》等书传世,是宋代诸多研究《伤寒论》医家中富有成就者之一。其著《类证活人书...  相似文献   

6.
宋代医家许叔微是经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倾心研究伤寒,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书,深得仲景之妙谛,且博采众长,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在临床上既尊重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又善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强调通变,并且善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7.
养生之道,各有各法。清代著名医家、养生家万密斋(字万全)著有《万密斋医学全书》,除对儿、妇、内科常见病证的辨治做论述以外,还包括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讲解,如《养生四要》、《保命歌括》等,其中有"七食养生法"歌诀一首,曰:"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9.
简述许叔微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叔微十一岁时,母遭气中,痛念里无良医,及长成人,刻意方书。六十五岁以后,仍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著有《伤寒发微论》三卷、《伤寒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二卷,以及《本事方》两集二十卷等。本文仅就《本事方》的补虚观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  相似文献   

12.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幼颖悟而嗜读《易经》,并随其父客于江浙间。因求功名未中,遂精研《内》、《难》,著《新方论注》四卷,《注新方汤头歌括》一册,以传于世。吴氏以济世之心,自叹“外感类内伤,  相似文献   

13.
许叔微(1079~11547)字知可,南宋绍兴间名医,真州(现江苏南仪征县)白沙人。曾举进士並官集贤院学士。自11岁父染时疫而亡,母于百日之内,並失估恃,于是博读医书,而尤精于伤寒。建炎初,真州战乱,疾疫大作,许氏遍历里门,视病与药,十活八九,名噪一时。著有《伤寒百证歌》(简称《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简称《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简称《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图》已亡失。本文兹就许氏之伤寒学  相似文献   

14.
先祖唐德府公(1864~1914)字继盛,四川遂宁人,原重庆“巴县医学堂”监学。先后在该校讲授《伤寒论》、《金匮》、《新内经》等课,医理精湛,医技精深,著有《神农本草经歌括》、《六淫证治》,录有《临证经验集》等书,今择其治“肺痈”验案一则,以飧读者。杨某之女,年方十八,名门闺秀,春游名胜广德寺时,微感寒邪小恙,煮苏叶姜糖水服之,汗出不彻,项强体痛呕逆,寒热如  相似文献   

15.
张儋辰字筦泉,清、海陵(今海安)人,明经。著《证治(月武)》《医方歌括》、《沙辨》合十六卷。《运气辨》一卷。韩国钧跋渭便于记诵,淮南鸿宝枕中秘。王泰林字旭高,(1798—1862)清、无锡人。高秉钧弟子。著《医方证治汇编》、《医学刍言》、《医门要决》、《医方歌括》、《类方歌注》、《西溪夜活录》。对肝病有疏、柔、缓、泄、抑、养、清、泻、温、补、  相似文献   

16.
<正>胡治安,字宝书,以字行,别名玉函。生于公元1869年,卒于1933年,浙江绍兴人,为著名的临床实践家,"绍派伤寒"医家中之杰出代表。一生勤于临床耕耘,有《药性探源》《伤寒十八方》等著述。《药性探源》是一本记载先生用药经验的小册子,虽不能详尽先生的临床经验,但可管窥一二。兹就《药性探源》中用药经验及心得作一探析。1《药性探源》简介《药性探源》于1994年收录于浙江省中医药研  相似文献   

17.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医家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闽三山郡(今福州)人。杨氏精于医学,著述颇丰,著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脉真经》等书行于世。《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5年(公元1264年),全书26卷,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并兼论妇外科病证。该书论述精当,既广撷诸家名方,又参以家传经验,内容颇切实用,且使人明白易晓,对病识证,因证用药,实为阅者“直指”之捷径,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原刊本已佚,唯存明嘉靖新安刻本、日抄本及《四库全书》本3种版本,传世较少。目前已…  相似文献   

18.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赵州(河南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与李杲同受业于张元素,因其较李杲小20岁,故后又从李杲学,尽得其术。著有《医垒元戎》、《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本文拟就《阴证略  相似文献   

19.
喻昌,字嘉言,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医家,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书,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广泛。喻氏治病非常重视顾护脾胃,本文试就喻氏脾胃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阴证略例》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证略例》一书,为金元名家王好古所著。好古,字进之,号汝庄,晚年退居草堂,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年,卒于1264年。王氏博通经史,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并广览医籍,曾学医于名医张元素,后复从师兄李东垣学习,尽得其传,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其著作尚有《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等8种。1阴证研究的临床意义 《阴证略例》在中医学术史上有相当地位,颇受后代临床医家重视。正如海藏对其友麻革所言:“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