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小学儿童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方法:在本项横断面研究,用方便取样在河南省南阳市一所普通小学随机抽取的二、四、六年级的209名学生,年龄7~12岁.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提名法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存在着年级差异,二年级得分最高(34.6±10.7),其次是四年级(27.6±7.6),六年级得分最低(24.7±9.1);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0.8±10.0)vs.(25.8±8.7),P<0.001].(2)不同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儿童的孤独感存在差异,双高组(21.6±8.9)、高低组(19.8±8.0)的孤独感得分均低于双低组(39.8±11.O)(均P<0.05).(3)同伴接纳和积极友谊质量各自都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51,-0.18;P<0.001),积极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304.结论: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同伴接纳能够预测孤独感;可通过改善儿童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来对群体地位不利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小学儿童孤独感与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小学儿童孤独感与其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关系。方法以修订的《儿童孤独问卷》与自编的《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为工具,对以整群取样法随机选取的3至6年级小学儿童共411人进行测查。结果1除了3年级的自我孤立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之外,孤独感总分、社会适应感、对同伴地位的自我评价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年级女生的孤独感总分与社会适应感得分以及6年级女生的社会适应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除问题解决特质与自我孤立感相关不显著之外,小学儿童孤独感总体及各个维度与社会创造性倾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威信、交往能力、冲突解决特质分别可以解释孤独感变异的4.0%,3.7%,7.0%,而小学儿童交往能力、威信均可以显著地预测孤独感及其各个维度。结论可通过提高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降低或消除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探讨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对99名小学留守儿童和68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但在陪伴维度上老师的支持高于父母;与对照组儿童和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较少;小学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以及父母的工具性支持和肯定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值:3.09~5.07,P<0.05);老师的陪伴支持是影响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β=-0.37,P<0.01).结论 小学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大部分社会支持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模式上却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友谊质量问卷对某市一所小学3~6年级18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t=2.523,P0.05)、年级(F=2.924,P0.05)、是否独生子女(t=-2.554,P0.05)和生源地上(t=-2.534,P0.05)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积极友谊在性别上(t=-4.002,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儿童积极友谊与消极友谊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负相关(r=-0.352,P0.01),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结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感状况。方法选用儿童孤独感量表,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1有29.4%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总体孤独感水平留守儿童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3.36,P<0.001),高孤独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χ2=7.904,P<0.01)。2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6.22,P<0.001)。3高孤独感在留守儿童中的发生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χ2=21.42,P<0.01),在非留守儿童中有显著的性别差异(χ2=6.36,P<0.05)。结论1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不显著,但比非留守儿童情况要严重。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呈现出很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欺负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子集,指有意造成接受者的身体或心理伤害。国内对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差异性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性别和年级因素,缺乏城乡比较。本研究对城乡小学生的欺负行为进行考查,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欺负身份的儿童其孤独感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225名初中生.结果:①回归分析表明,被忽视正向预测儿童的孤独程度(β=0.614.P<0.001),心理韧性负向预测儿童的孤独程度(β=-0.582,P<0.001);交流忽视、安全忽视、人际协助、情绪控制进入回归方程(P<0.001);②在孤独程度上,心理韧性高忽视阳性组的儿童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忽视阳性组的儿童,心理韧性低忽视阴性组的儿童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忽视阳性组的儿童(P<0.01).结论:被忽视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心理韧性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运用儿童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随机抽取潮州、汕头、揭阳3市农村地区的五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在社会支持总分方面,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得分均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儿童;23组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3初一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留守儿童;4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孤独感(loneliness)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的情绪状态,是由于社会交往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而导致的一种心态。在孤独状态下往往缺乏自信,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等。孤独感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儿童产生即时的和长期的负面影响。父母教养方式(Parental rearing style)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它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消除和减少孤独感引起的消极影响,帮助儿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状况及其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河南省250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21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①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友伴冲突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②友谊质量显著预测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显著预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③友谊质量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大于2-4年;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的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④友谊质量对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大于小学留守儿童。结论: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盲童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提高盲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抽取盲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各10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采用儿童孤独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分别用盲文及正常文字测评.结果1.盲童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得分(t=2.96,p<0.01).2、盲童所获得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正常儿童.3、盲童父母在"惩罚严厉"、"过分保护"两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的父母.4、盲童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负相关,还与所获得的客观、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 05).结论要减轻盲童的孤独感,无论是盲童父母还是学校、社会都必须重视盲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把培养盲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应用JSDQ、EPQ -RSC、UCLA、SCL -90等对 42 4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与 ( 1)性格的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r =0 2 9,P <0 0 1) ;( 2 )孤独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3 6,P <0 0 1) ,低表露者比高表露者的孤独感体验强烈 ;( 3 )SCL -90中的抑郁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16,P <0 0 1)。结论 :高、低不同表露者与其孤独或人格特征、情绪体验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109人,检出阳性率为14.8%;对照组113人,检出阳性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58,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年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为14.1%,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3,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早期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攻击及受害类型农村儿童的自我感受和学校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农村地区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儿童的自我感受、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进行比较。方法:用提名等方式对774名三到五年级农村学校儿童进行测试,并比较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儿童的自我感受、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结果:攻击性受害儿童的学习成绩最差,对学校的正向态度最低,自我感受最差,普通受害儿童的学习成绩稍差,普通攻击儿童的学习成绩与正常儿童差异不显著,普通受害和普通攻击儿童的自我感受和对学校的态度与普通对照儿童差异不显著。结论:攻击性受害儿童具有最多的学校适应问题和最差的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15.
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提高家长的指导子女异性交往的能力。方法:在广东番禺中学随机选取3个高中教学班,对学生家长(有效样本136个)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高中生性心理特点的认识水平较低,对异性交往、青春期恋爱和婚前性行为的部分态度做法不当;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相关认识正确的家长.在态度和做法上更加恰当;母亲比父亲做法更恰当。结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富于母爱是恰当性教育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普通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区的中学生采取多级随机抽样法,对抽到的1421名中学生使用白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评估。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328/1393)。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1.家庭因素:父母离异、父,母去世、再婚家庭、童年期受虐待、家庭成员的暴力或自杀行为。2.学校因素:受同伴欺侮和欺侮别人。3.物质滥用:使用成瘾药物、吸烟、饮酒。4.抑郁量表得分高。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得分高。6.性别因素:女性。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有:学习成绩优良、独生子女和家庭关系和睦。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有较高检出率,应根据其影响因素予以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学生烦恼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当前中学生的烦恼状况及造成烦恼的主要因素作调查。方法:通过开放式、自编问卷,对山西省5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普遍感到烦恼,而在对自己的形象、父母的管教、学业压力、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较为明显;(2)最烦恼的问题是“被朋友出卖”、“学习效率不高”、“被老师讽刺挖苦”等;(3)在个人外貌和个性发展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烦恼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中学生足够的关注,减少造成中学生烦恼的负性事件;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8.
压力管理训练对小学教师SCL-90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小学教师中开展压力管理训练,采用SCL-90作为训练前后评价指标,探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方法:设置干预组35名小学教师和对照组39名教师,进行6次为期12周的压力管理训练,内容包括认识压力、认知重构和行为应对策略等内容,采用SCL-90进行干预前、干预后评估.结果:训练前干预组、对照组SCL-90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训练后干预组比对照组因子平均分低,且在躯体化(t=4.2,P<0.01)、人际敏感(t=2.34,P<0.05)、焦虑(t=2.0,P<0.05)3个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压力管理训练可以影响教师SCL-90评分,提示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小学生睡眠行为特点、睡眠问题的现患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儿童睡眠习惯量表(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 CSHQ)、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社会能力部分以及自编调查问卷,对517名小学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517名小学生平均在晚上9时10分上床,早晨6时30分醒来,夜间平均睡眠时间9小时10分钟.CSHQ总分为41.62±7.33分,男女生间差异无显著性.以CSHQ总分49分(±1s)作为划界分,则有13.5%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与母孕期暴露不良因素、儿童饮食习惯与体质状况、入学年龄、父母教养方法、家庭住房条件以及儿童社会能力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儿童中的睡眠问题并不少见,睡眠问题与多种因素相关,对儿童睡眠问题进行早期筛检与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9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高中生具有中度完美主义倾向,其完美土义与SCL-90总分存在负相关(r=-0.36,P<0.01),与大多数因子存在负相关。结论:高中生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