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挖掘鼠巢捕捉黑线姬鼠,用从鼠肺EHF 抗原阳性鼠巢采集的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经饥饿后叮刺捕自非疫区的黑线姬鼠。结果证明30只、10只甚至1只该两种螨叮刺实验鼠后,可从鼠肺检出EHF 抗原,血清检出EHF 抗体,并分离到EHF 病毒(EHFV),进一步表明该两种螨可通过叮刺在黑线姬鼠间传播EHFV,为EHF 传播媒介之一,在鼠间传播EHF 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与血清学方而的研究,自1978年南朝鲜学者李镐汪等首次用非疫区黑线姬鼠朝鲜亚种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抗原后,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国内外资料证明,EHF间接免疫萤光抗体法(IFAT),是目前利用自然感染的黑线姬鼠含EHF抗原的肺切片检测EHF血清抗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间接荧光抗体法,对赣榆、武进县两个EHF疫区的野鼠进行了鼠肺带毒检查。黑线姬鼠的阳性率分别为4.41%(6/136)和8.0%(2/25),进一步证明是我省主要的传染源;赣榆县黑线仓鼠的阳性率为2.7%(2/74)。  相似文献   

4.
用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黑线姬鼠的血,对非疫区黑线姬鼠按皮肤不同破损程度用不同剂量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证明EHF抗原(病毒)可通过全层皮肤破损、真皮破损以至不显性的表皮破损传播感染,在剂量为1 u时仍能通过表皮的破损传播感染。表明通过破损皮肤传播可能是EHF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于1983年4月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时,对沛县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作了调查。发现该县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密度高达10.83%。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密度为4.33%;次为黑线姬鼠,密度为2.83%。同时对各鼠种进行了出血热相关抗原检查,在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两种鼠检到阳性,带毒率分别为11.72%和1.54%。调查结果表明沛县出血热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本文还对成鼠和亚成鼠带毒情况作了比较,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提示在调查褐家鼠带毒率进行疫情预测时,应考虑鼠龄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云  王薏 《江苏医药》1989,15(9):478-480
本实验研究发现黑线姬鼠感染EHF病毒后,在7~84天大部份脏器均能多少不等地检出EHF病毒,其阳性率为肺>肾>肝>脾,而胃、肠、肾上腺和脑较少,说明EHF病毒在黑线姬鼠体内有泛嗜感染的特点,其中肺、肾、肝、脾是EHF病毒较为敏感的靶器官,各脏器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浆液渗出、炎症细胞浸润,其病理改变、损害程度和组织结构恢复时间与脏器中EHF病毒的分布时间和病毒感染滴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1984年1月~1990年4月我科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入院病人98例。诊断标准是按1981年全国EHF 会议所制订的标准。男性78例、女性20例,年龄16岁5例,20~30岁30例,30~40岁45例,40~50岁8例,50~55岁5例,60岁以上5例。工作场所:野外工作与黑线姬鼠有接触电78例,野外工作与被黑线姬鼠咬伤手部5例,城市工作与褐家鼠有接触史8例、城市工作无明确与鼠类接触史5例、实验室工作者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感染者2例。入院最早为病后第3日,最晚为病后第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通过消化道感染黑线姬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EHFV 的黑线姬鼠的血、尿和粪悬液采用两种方法对捕自非EHF 疫区的黑线姬鼠进行实验感染。一法用感染材料灌胃,另法用感染材料浸泡的大米任鼠自行取食。结果表明:试验鼠未能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感染,但可通过损伤的消化道粘膜感染。  相似文献   

9.
黑线姬鼠是野鼠型流行性血热(EHF)的主要传染源。该鼠自然感染EHF 病毒后,其病毒可泛嗜多个脏器,并从尿,粪和唾液中检测到EHF 病毒,但其排出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用20只非疫区黑线姬鼠,以150ID_(50)/ml 的Hantaan 病毒,每只鼠腹腔接种1.0ml。接种后每5~7天从口腔、尿道、鼠尾和肛门分别取唾液、尿、血和粪,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EHF抗原及血液EHF 抗体。实验鼠唾液、尿、血和粪中EHF 抗原消失后三周处死,剖取心、肺、肝、脾、胃、肾、肾上腺和脑组织,每份标本一式二份分别观察EHF 病毒的感染情况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选用来源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共12株EHF病毒,分别制备VeroE—6细胞抗原片和相应的抗血清,进行了交叉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的结果表明,不宜用上述方法来研究EHF病毒株间的抗原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防治及科研中的关键课题是对其病原的研究。现在都公认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病毒,国内外都在积极地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的研究。1978年李氏等报导从朝鲜出血热(KHF)病区黑线姬鼠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1981年李氏等又报导从两例朝鲜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分出病毒(Han株和Park株),经电镜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的观察和免疫电镜等研究,认  相似文献   

12.
我省为国内流行性出血热(EHF)重发病区之一,在省内实验室条件下自行分离 EHF病毒,是深入调查研究该病在我省的流行规律,进而拟订有效预防措施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参考外地资料,应用 Vero E6细胞从出血热患者急性期血液和鼠肺分离EHF 病毒,于1985年获得成功。现报告于后。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采自绥阳等四县,其中患者早期血液4份,鼠肺标本9份。二.分离方法:参考文献。三.病毒鉴定方法:参考文献。四.试验用 EHF 病毒 A_(16)株(分自黑线姬鼠)细胞抗原片及免疫血清、A_9株单克隆抗体25—1荧光血清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省部份县发生了钩端螺旋体病较大规模的流行。以往调查表明,黑线姬鼠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了解钩端螺旋体菌型有否变迁,我们于1988年对我省钩体病发病率较高的清镇、湄潭、遵义三县黑线姬鼠携带钩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一、对象在清镇、湄潭、遵义三县的稻田中共捕获成年黑线姬鼠383只;其中清镇121只,湄潭132只,遵义130只。二、方法所有黑线姬鼠均取小块肾组织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WHO定为“肾综合性出血热”。在我省于1980年首次发现以来,已在唐山、保定、石家庄陆续发生。目前已收到多篇有关本病文章,现摘要如下; 丰南县卫生防疫站肖振林等报道:1980年在丰南县侉子庄首次发现并经血清检验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以来,对该庄进行了两年的疫情和鼠类及其感染状况的监测。经调查田野黑线姬鼠和住宅褐家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剂量的Hantaan 病毒(76-118株)悬液,对非疫区黑线姬鼠在不显性破损的表皮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证明:5ID_(50)/ml Hantaan 病毒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皮感染,其感染率与感染剂量浓度呈高度正相关,进一步证实通过破损皮肤传播是EHF 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丹东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方法对丹东市报告HFRS疫情资料、人群血清抗体、鼠密度和带毒率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市HFRS流行特征为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季节分布呈双峰型,秋峰高于春峰;血清学监测阳性率5.26%;市区和农村鼠密度分别为1.30%、10.57%,鼠带毒率为10.37%,带毒鼠主要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花鼠、小家鼠。结论2004年丹东市HFRS发病率为2003年大幅上升,达历史最高水平;宿主动物密度高、带毒率高,人群免疫水平低,有必要加强灭鼠、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本省自1972年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以来,关于本病的分布也仅限于北纬26°50′以北有黑线姬鼠的地区之内,即建阳地区和宁德地区,而本省南部无黑线姬鼠分布,也未发现出血热病例。但是,最近我们在本省南部,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调查家、野鼠类,结果从漳州市室内褐家鼠中发现出血热病毒抗原,提示无黑线姬鼠分布的我省南部也存在本病疫源地。现将漳州市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昭孝  付德庆 《贵州医药》1991,15(4):193-196
贵州省共86县(市、区),有80县(市、区)的10种小兽携带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56县(市、区)有临床病例报告,形成以遵义和石阡为代表的野鼠型和家鼠型两片疫区。全省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南部19°等温线附近又是黑线姬鼠从北向南分布的一条终止线。纵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过革螨叮咬传播;一种认为通过恙螨叮咬传播;或认为是动物源性传播。几年来我们对于革螨作为本病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进行了现场和实验研究,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1.革螨与出血热的传染源(黑线姬鼠)关系密切,它是黑线姬鼠鼠体和巢穴的优势寄生节肢动物。据近几年来在丹阳、干榆、东海、高淳、沛县及某水利工地调查,黑线姬鼠体表和巢穴中均有大量革螨,而极少发现恙螨。如丹阳县1976年3月至1977年2月检查黑线姬鼠639只及其鼠巢442个,共检获革螨158,765只(平均鼠巢革螨指数359.3),而恙螨仅发现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Vero E-6细胞从阳性黑线姬鼠肺分离到、并已传至18代的EHFV-苏163株,经与EHF病人血清作用出现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与正常人血清则阴性;对EHF病人双份血清抗体动态观察,抗体滴度有4~256倍升高;编码血清双盲法检验可得重复的结果;该病毒经动物复制成功,与抗非出血热病毒血清无特异反应;能通过0.45μ孔径滤膜,电镜观察及病毒理化性状检测等一系列结果表明,分离到的EHFV-苏163株确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