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胰周血管的价值.方法:对40例无腹部疾病的病人行16层CT双期扫描.使用轴位CT图像、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评价胰腺周围动脉和静脉.结果:轴位CT图像、TSMIP和VR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对胃结肠干均为80%.轴位CT、TSMIP和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7.5%、92.5%、67.5%;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为95%、95%、75%;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为97.5%、92.5%、57.5%;对右结肠上静脉,为100%、87.5%、80%;对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为92.5%、65%、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为92.5%、62.5%、45%.结论:结合适当的扫描技术和显示方法,使用16层CT可获得良好的胰周血管的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血管成像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例纳入本研究的病人行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研究.扫描时动脉期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门脉期采用test-bolus技术.使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法(VR)重建胰腺动脉和静脉.结果:MIP、VR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对胃结肠干均为80%.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7.5%、67.5%;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82.5%、75%;胰十二指肠下动脉,67.5%、57.5%;右结肠上静脉,87.5%、80%;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65%、4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62.5%、4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结合扫描前准备、适当的层厚、合理的延迟时间、一定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率可获得良好的胰腺血管显示.  相似文献   

3.
钟建国  袁建华  王振 《浙江医学》2011,33(6):822-824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和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50例患者行胰腺螺旋CT双期扫描,即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开始注射对比剂延迟扫描时间35s和70s)扫描.统计动脉晚期及静脉期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观察胰周小静脉的CT及后处理的影像表现.结果 胰周小静脉胰腺十二指肠上后静脉、胰腺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和胃结肠干在静脉期的显示率分别为86%、92%和96%,均优于动脉晚期.结论 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静脉期优于动脉晚期;MSCT及重建技术能提高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接受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资料,分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容积重组(MPVR)进行CT血管成像,观察胰周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①腹腔干动脉(CTA)、肝总动脉(CHA)、胃左动脉(LCA)、脾动脉(SA)、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胃网膜右动脉(RGEA)、肠系膜上动脉(SMA)、门静脉(PV)、脾静脉(SV)以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显示率均为100%;②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PSPDA)、胰十二指肠后下动脉(PIPDA)、胰背动脉(PDA)、胰横动脉(PTA)、胰尾动脉(PCA)的显示率为43.3%-97.2%;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SPDV)和胰十二指肠后下静脉(PIPDV)的显示率分别为71.4%和30.5%;③MPVR和VR对胰腺周围小血管的显示率比较,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MPVR对胰周小血管的显示较VR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了解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非胰腺病变行腹部CT血管成像的患者的图像,观察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情况并记录显示率,分析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起源及变异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例数及显示率分别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80例(100%),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74例(92.5%),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77例(96.3%),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73例(91.3%),胰背动脉72例(90.0%),胰横动脉显示58例(72.5%),胰大动脉69例(86.3%),胰尾动脉38例(47.5%);胰头动脉弓显示57例(70.0%),其中双弓显示34例(42.5%),单弓显示22例(27.5%),单弓中前弓显示18例,后弓显示4例。胰背动脉起源变化较大,72例胰背动脉起自脾动脉近端42例(58.3%),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9例(26.4%),起自肝总动脉近端8例(11.1%),起自腹腔干3例(4.2%)。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74例,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72例(97.3%),起自肝固有动脉2例(2.7%)。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显像能直观、立体显示胰腺动脉的空间解剖结构与变异,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彩色超声成像模式显示胰腺动脉的能力,探讨高级动态血流成像技术(advanced dramaticflow imaging,ADF)探测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胰腺动脉价值。方法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flow imaging,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 doppler energy imaging,CDE)、脉冲多普勒技术(pulse wave,PW)和ADF检测101例(糖尿病组22例,正常老年组31例,正常成人组48例)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自身配对。结果胰腺十二指肠上前动脉总显示率93.0%。CDFI和CDE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动脉58例,显示率为57.4%。ADF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94例,显示率为93.0%。ADF与CDFI和CDE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显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DF技术对各组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均有较高比例的显示,组间显示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F对不同年龄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动脉均有较强的显示能力,并可获得多普勒参数,可作为胰腺血管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L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顾分析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资料,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和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等,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胰腺癌灶在胰腺期较实质期强化程度低,病灶与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别大,病变显示清晰;与手术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周动脉受侵评价的准确度为88%,对胰周静脉受侵评价的准确度为80%。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的部位、范围、强化特征和胰周血管,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多期扫描技术,建立最佳显示正常胰腺、胰周血管及胰腺一肿瘤对比的多期扫描模式。方法 80例疑胰腺癌的正常者和68例经临床厦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各期正常胰腺、病灶厦胰周大血管的CT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胰腺在胰腺期的增强值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F=27.09,P〈0.001),胰周动脉在动脉期增强值高于胰腺期和门静脉期(P〈0.001),胰周静脉在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增强值高于动脉期(P〈0.001)。胰腺癌组胰腺一肿瘤差值在胰腺期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F=14.17,P〈0.001),正常组胰周小静脉的显示率高于胰腺癌组(P〈0.05)。肿瘤在扫描各期的显示情况的评分结果表明,肿瘤在胰腺期扫描可以获得最佳显示。结论 胰腺癌多期扫描宜分为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有利于对正常胰腺、肿瘤及胰周血管进行评价,并有助于肿瘤病灶的检出和进行血管成像,该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胰周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MSCT)胰周血管成像的扫描技术和成像方法。方法:40例无胰腺及胰周疾病的患者随机分2组:①A组准直器1.00mm,1.25mm重建;②B组准直器2.50mm,3.00mm重建。非离子型造影剂(Omnipaque300mgI/ml)按1.5ml/kg计算,注射速率3ml/s,通过造影剂跟踪技术来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取T11腹主动脉为靶血管,阈值设为180~200Hu,门脉期延迟65~70s。将动脉期图像进行容积显示法(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成像,统计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率,并进行χ2检验。结果: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胃十二指肠动脉的显示率为100%(A组)和90%(B组),P>0.05;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显示率为95%(A组)和20%(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造影剂按1.5ml/kg计算,注射速率3ml/s,准直器1.00mm,1.25mm重建,VR和MIP成像能获得良好的胰周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胰头动脉的分布及血液供应,并对胰头的血管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阐述.方法 24例成人尸体标本和4例儿童尸体标本采用甲醛固定、动脉乳胶灌注、ABS动脉铸型3种方法,22例临床血管造影检查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系统地对胰头动脉分布和血液供应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出现率为100%,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分支到十二指肠和胰头供应血液;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出现率为98%,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者占96%.供血范围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基本一致.在走行过程中与胆总管之间有着螺旋盘绕关系;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出现率均为100%,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动脉,起点变异较大.血液供应至胰头下1/3部分和邻近的十二指肠.结论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血供丰富,且与胆总管螺旋盘绕,临床手术中应加以注意;胰十二指肠下前、后动脉单独或共干起源于空肠动脉应在其进入胰头前,于钩突的左缘处结扎,避免误扎空肠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PET/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PET/CT检查病例螺旋CT扫描诊断均使用胰期、肝期螺旋扫描.100 mL离子型对比剂快速团注,3 mm薄层扫描,Pitch1.0、2~3 mm薄层重建.结果胰期扫描胰腺癌病灶检出率达92%,胰周小血管状态了解较好,胰期延时扫描时间38~40 s最佳,肝期扫描肝脏受侵,转移情况显示满意.结论 PET/CT检查胰腺癌使用双期螺旋CT扫描能准确地评价胰腺肿瘤本身及胰周血管受侵状况,能准确检出肝转移灶,提高肿瘤手术切除可行性估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多期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造影剂后18-25 s、40-45 s和60 s左右,比较正常胰腺组织和肿瘤在平扫和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的增强变化。依照CT征象诊断胰腺癌并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期的增强值明显高于其他两期(F=12.22,P〈0.01);胰腺-病灶增强差值胰腺期高于其他两期(F=14.91,P〈0.01),肿块在胰腺期能够清晰显示。胰周血管在胰腺期显示满意,诸动脉在动脉期、胰腺期与门静脉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诸静脉在胰腺期、门静脉期与动脉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55例不可切除的肿瘤中,血管受侵者32例(58.18%),其中胰周小静脉扩张者19例(34.54%)。40例术前认为可切除的肿瘤,术中仍有7例不可切除。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胰腺癌,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应作为首选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接受CABG的患者行64排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和血管重建,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并比较移植血管成像。结果:27例患者共完成7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成像,其中包括乳内动脉桥血管24支,大隐静脉桥血管52支,桡动脉桥血管3支。64排螺旋CT检查显示乳内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25.0%,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率为57.7%,桡动脉桥血管狭窄率为66.7%,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检查假阳性率为8.6%,假阴性率为2.3%。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是CABG患者术后随访较理想的方法,且安全、快捷、无创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MR LAVA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各级血管显示率、动脉血管变异、静脉血管变异以及血管病变检出结果 .结果 观察组对于Ⅰ级、 Ⅱ级和Ⅲ级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和99.0%,对照组对于Ⅰ级、Ⅱ级和Ⅲ级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和99.4%;观察组对于Ⅳ级、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61.3%和59.8%,对照组对于Ⅳ级、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67.9%和62.5%,两组患者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出现动脉血管变异7例和静脉血管变异1例以及血管病变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动脉血管变异6例和静脉血管变异1例以及血管病变1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部血管成像中,MR LAVA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能达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效果,而不用接受CT射线的损害,为腹部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周围血管的3D解剖结构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GE64层CT对50例体检者进行扫描,采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动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进行3D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干长度为(44.28±10.23)mm,胰后干长度为(32.13±7.08)mm;门静脉与脾静脉之间的夹角可分为3型:Ⅰ型,<90°;Ⅱ型,=90°;Ⅲ型,>90°.30%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56%汇入肠系膜上静脉,14%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交汇点.结论 术前可利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血管行3D重建,为研究胰腺周围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可减少胰腺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张俊勇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149-149,152
目的:分析螺旋CT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9例胰腺癌患者检查前口服1.5%泛影葡胺后,行螺旋CT平扫,然后由高压注射器自上肢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 ml,延迟30、60 s分别开始胰腺双期增强扫描,扫描速度为1 s/周,螺距1.5 mm,注射速度3 ml/s.结果:CT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胰腺及胰周的解剖结构,双期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胰腺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准确显示胰腺癌的直接或间接征象,包括胰腺肿块、胰周脂肪层改变、淋巴结转移等,是目前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结论:胰腺螺旋CT平扫能很好地确定胰腺病变位置及范围;CT双期增强扫描时,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密度对比度最高,即小胰腺肿瘤的检出率最高,另外,此时肠系膜上静脉已经强化,正好与胰腺区分开来,能很好地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结构,对胰腺癌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所以螺旋CT是胰腺动态检查的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CTRA)对肾移植活体供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活体供肾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肾移植取.肾手术及DSA相对照.结果 30例CTRA均清晰显示肾动脉1~4级分支,副肾动脉者13例,发生率43%,肾门前动脉分支者6例,发生率20%,肾静脉多支者3例,发生率10%,多重肾动脉并多发狭窄1例,CTRA对肾血管评估结果与取肾术中所见及DSA结果一致,敏感性及准确性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是肾移植术前评价活体供肾血管的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68例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扫描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检查者成功完成扫描,成功率100%。其中正常血管6例,动脉粥样硬化37例,诊断脑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2例、脑静脉血栓形成(CVT)5例、脑静脉血管瘤1例,动脉血管迂曲、狭窄、钙化44支,直径<5mm动脉瘤16个,平扫静脉窦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5例,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4例,静脉引流区脑水肿1例。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三维成像可获得类似DSA的动静脉三维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显示动静脉血管病变,尤其是静脉血管病变,提高检出率,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基层医院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