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付荣  葛鸿惠  陈宪 《放射学实践》2000,15(2):114-116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和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软组织损伤的CT表现 ,以提高对头颈部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 70例作CT扫描观察 ,计 13 3次扫描 ,扫描 1次 3 8例 ,2次 15例 ,3次以上 17例。观察时间分为放疗后近期 ( 6个月以内 )、中期 ( 6~ 12个月 )和远期 ( 12个月以上 )。放疗剂量为 40~ 72Gy(单程放疗 )、14 0Gy(二程及二程以上放疗 )。全部病例均有放疗前CT图像对照。结果 :CT所见包括皮下脂肪层变薄 2 6例 ,皮肤增厚15例 ,皮肤凹陷 2 6例 ,肌肉萎缩 19例 ,颈深筋膜增厚 15例 ,皮下纤维性增生 18例 ,涎腺萎缩 19例 ,复发性肿瘤 18例。结论 :CT对头颈部软组织放射性损伤的表现和程度的判断是准确的 ,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肿瘤绝大多数是鳞状上皮细胞癌,虽然这些肿瘤主要沿颈部淋巴结扩散,但有11%到23%的病人在确诊时已有远隔转移。转移病灶一般局限于肺部。鳞癌可以多处同时发生,15%到30%的病人在食管及肺部等存在第二原发肿瘤。鉴于上述原因,对头颈部肿瘤病人的胸部应做仔细的检查。CT对于肺部结节较平片敏感。本文初步总结利用CT检测头颈部肿瘤病人肺部肿瘤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在Ⅱ、Ⅳ、Ⅴ、Ⅵ区,咽后组及腮腺区的分布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100例鼻咽癌中,转移至咽后组淋巴结68例,Ⅴ区48例。100例甲状腺癌中,转移至Ⅵ区40例,Ⅶ区21例。不同原发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形态及边缘表现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原发肿瘤的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强化程度及内部密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152例鳞癌转移淋巴结中92例(61%)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区,100例甲状腺癌中,出现囊性变、囊壁内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分别为 36 例、23 例及 18 例。 结论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有不同的颈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及密度改变。熟悉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形态及边缘,强化程度及密度特点,对头颈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头颈部恶性肿瘤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对22例病人26侧拟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而临床触诊阴性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颈淋巴结状态行术前CT扫描评估,并与术后颈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表现:CT检查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颈部,可使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误诊率从临床触诊检查的46.15%(12/26侧)下降为CT检查的18.75%(3/16侧)。说明CT在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方面确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口咽癌及口咽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 70例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口咽癌 4 5例 ,淋巴瘤 2 5例 ,对比分析口咽癌、淋巴瘤的范围、边界、密度变化 ,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5例口咽癌 ,均为单侧病变 ,其中 4 1例有明确肿物 ,边界不清楚有外侵 32例 ;2 5例淋巴瘤中 ,9例为双侧病变 ,边界不清楚 12例 ,肿物边界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行增强扫描的口咽癌 37例 ,密度不均匀 2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呈中度强化 17例 ,明显强化 8例 ;行增强扫描的淋巴瘤 19例 ,其中内部密度均匀 12例 ,不均匀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中度强化 7例 ,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密度均匀性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肿物的强化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口咽癌与口咽部淋巴瘤有不同的影像特点 ,肿物的范围、边界、密度变化及颈部淋巴结等特点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在头颈部癌治疗后复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用于头颈部癌治疗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38例头颈部癌患者,放疗或手术3个月-3a,临床怀疑复发。均行^18F-FDGPET显像,其中28例行CT检查,PET图像分析采用目测法与半定量分析法,将肿瘤区^18F-FDG摄取分为4级,0级;无摄取;I级,轻度摄取,Ⅱ级:中度摄取,Ⅲ级;重度摄取。最后诊断依靠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 以肿瘤区^18F-FDG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中。PET—CT实现了PET和CT的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使其在头颈部肿瘤放疔中的临床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PET—CT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分期,预测放射治疗敏感性及预后,制定放疗计划,评估疗效并监测肿瘤复发等。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B超检查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价值和诊断标准,以及颈动脉受侵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对60例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B超检查,术后与病理对照,并进行双盲法分析。结果: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CT诊断指标,敏感性81.03%,特异性93.02%;以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回声包膜呈锯齿状中断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B超诊断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了解甲状腺术后复发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主后复发患者42例,包括乳头状癌25例,滤泡癌9例,髓样癌6例,透明细胞癌2例。结果 甲状腺床局部复发23例,其中侵犯颈动脉10例,气管、食管17例,喉及下咽2例,9例滤泡癌中8例局部复发,7例肿特明显强化。对侧甲状腺复发12例,病理类型与原发甲状腺癌一致。颈部淋巴结转移31例,乳头状癌颈剖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64层CT定量灌注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9例病人共计29个经证实的鳞状细胞癌病灶进行全病灶区电影模式CT灌注扫描,  相似文献   

14.
颈淋巴结恶性肿瘤的CT诊断:(附57例CT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调强适形放疗(IMRT)能更好地提高靶区剂量,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特别适宜头颈部这些比较靠近重要器官的肿瘤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IMRT比常规放疗有更好的剂量分布优势,在不影响肿瘤控制率和无瘤生存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临近重要器官毒性,从而降低脑、脊髓损伤以及口干等副作用的发生率。IMRT显著提高了靶区的覆盖范围和避开正常组织,然而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局部复发依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析了1999年以来关于头颈部肿瘤局部复发的文献资料,对使用IMRT治疗头颈部肿瘤病人的局部复发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颅内和头颈部病变CT血管造影的三维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5例,颈动脉粥样梗化35例,脑膜瘤11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例,颅底神经纤维瘤3例,颈部肿块6例,颈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经受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显示清楚,且能够检出附壁钙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诊断头颈部肿瘤沿翼腭窝神经周围扩散的价值。旨在提高对此种转移方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2例资料完整的通过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的头颈部肿瘤的表现。均行CT扫描。结果:原发病变病理类型包括腺样囊性癌7例,鳞癌3例,横纹肌肉瘤1例及淋巴瘤1例,早期CT主要表现包括翼腭窝脂肪消失,相连的孔道出现强化软组织影;随病程进展,翼腭窝和相连孔道先后出现向心性,轮廓光滑扩大以至破坏,海绵窦,Meckel‘s腔出现强化软组织肿块。结论:尽管神经周围扩散为颈部肿瘤最少见,最隐蔽的转移方式,但CT能较好显示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转移的病变,准确及时发现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评估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外科治疗术式。方法:对9例肿瘤累及颈动脉病人,在经术前严格颈动脉压迫训练和检查后切除受累的颈动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9例病人术后除一例短时间出现脑缺血症状外,余无明显脑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切除受累的动脉及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