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祁素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997-997
重症药疹在临床上虽然较少见 ,但是此类型药疹除皮肤粘膜损害严重外 ,均伴有明显的高热 ,水电解质紊乱 ,全身衰竭等症状 ,有的伴有肝肾严重损害等 ,可随时危及人的生命。笔者近年来收治16例重症药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为1992~2000年门诊就诊者 ,男11例 ,女5例 ,年龄21~56岁 ,9例为大疱性表皮萎缩坏死型药诊 ,5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2例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药物依次为卡马西平 ,别嘌呤醇 ,氨基比林 ,去痛片 ,磺胺药中的复方新诺明尤为多见。16例患者临床均有高热 ,…  相似文献   

2.
葛利荣 《医药导报》2002,21(6):350-351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药疹的常见致敏药物和药疹类型及治疗方案,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医院住院及门诊的药疹患者160例进行治疗和分析,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配合其他抗组胺药和外用药物等治疗.结果:致敏药物以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生物制剂等多见.常见的药疹类型有荨麻疹型、麻疹或猩红热样型、固定型等.结论:药疹为医源性疾病,作为临床工作者要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周萍  朱红明  张长宋 《海峡药学》2010,22(6):239-240
目的分析引起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我院近3年来,即2006年~2008年38例重症药疹住院病人用药、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结果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和别嘌呤醇分别占据首位及第二位,导致重症药疹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感冒或各种明确或怀疑感染用药引起使用抗生素,因痛风及高尿酸使用别嘌呤醇。结论合理用药不仅对减少重症药疹的发生,同时也为患者再次用药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别嘌呤醇引起的重症药疹引起重视。治疗应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并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尹涛  钟连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63-164
目的 分析64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64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是解热镇痛药,其次是抗生素和抗癫痫类.最常见的重症药疹类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重症药疹的预后与药疹类型、是否并发内脏损害有很大关系.结论 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重症药疹治疗成功的关键,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联合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是最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因别嘌呤醇引起的13例重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7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例,剥脱性皮炎型5例,年龄35~75岁,平均(55.6±16.8)岁,病情重、潜伏期长、内脏受累常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病程长、死亡率高。结论别嘌呤醇容易诱发重症药疹,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对此药的应用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6.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46例重症药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3种重症药疹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3种重症药疹患者应用大剂量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这46例重症皮肤病总体疗效良好,43例完全治愈,仅1例死亡,2例遗留后遗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有效手段,可以缩短病程、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与致敏药物的关系以及重症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53例因重症药疹住院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是抗菌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和别嘌醇等。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引起的重症药疹预后较好,卡马西平、别嘌醇引起的重症药疹潜伏期长、预后较差。结论对重症药疹患者应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这是稳定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郑小帆 《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635-2636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7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2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9例。在致敏药物中,解热镇痛类药物和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占首位.其他依次为抗生素、别嘌呤醇及其他类药物。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到正规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以及内脏受累的程度有关。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快速控制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重症药疹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重症药疹患者潜伏期1~68d,平均28.8d。发病年龄20~82岁。发热30例,肝脏损害29例,黏膜损害26例。结论发热、脏器损害、黏膜损害是重症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较快的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0.
儿童重症药疹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近4年住院重症药疹患者的诊治情况。方法:对22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热镇痛药所致重症药疹在我院占第1位,有19例患儿有发热,累及粘膜16例,肝脏受累16例。由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药疹致敏期长,常伴有发热和内脏损害。结论:早期诊断和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的关键,大剂量静注高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能缩短疗程,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药品导致的药疹进行归类并采取药学服务对策。方法统计75例药疹患者的一般情况、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疾病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75例药疹患者,男30例,女4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28.4岁;药疹的疹型分为猩红热样型(13.33%)、麻疹样型(52.00%)、荨麻疹样型(28.00%)、固定型(2.67%)、多形红斑型(2.67%)、剥脱性皮炎型(1.33%);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菌药(70.67%)、解热镇痛抗炎药(14.67%)、中成药(6.67%)、生物制品(5.33%)、抗痛风药(1.33%)、心血管系统药(1.33%)。结论抗菌药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别嘌醇片是重症药疹的致敏药。必须做好药品不良反应及治疗药疹药品的药学服务,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当前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 ,为其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 1999年全年确诊为药疹的病例 2 33例 ,并对其发病年龄、主要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药疹的发病年龄有所提高 ,主要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常见 ,其次为解热镇痛抗炎药、血清及疫苗制剂、中成药。皮疹类型以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型最常见 ,其次为荨麻疹型、多型红斑型、固定型。结论 :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避免不必要用药 ,以减少药疹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胡泽芳  陈瑾  李惠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62-1763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护理要点和方法。方法:进行暴露疗法护理,以及对皮肤、黏膜、眼部、口腔、心理等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结果:重症药疹患者通过激素治疗和各种护理措施,其发热消退时间、黏膜糜烂治愈时间、躯干四肢皮疹治愈时间、肝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重症药疹患者早期、足量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和有效的综合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对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方法:对22例重症药疹病人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22病人全部治愈。结论:成功实施整体护理、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正确分析疾病知识、全理的皮肤黏膜损害的治疗及护理,是治疗重症药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华山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9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43例,30.1%),最易引起重症药疹的两种药物为卡马西平(32例,26.9%)和别嘌呤醇(23例,19.3%);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为最凶险的类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肤科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药物、药疹类型,进行诱发药疹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药疹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附属医院皮肤科 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4例确诊为药疹患者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药疹类型、致敏药物、潜伏期、系统损害、治疗等临床数据。结果 药疹病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的7.1%。原发疾病以感染性疾病最多,为84例(54.5%)。单一用药 115 例(74.7%), 混合用药 39 例(25.3%)。单一用药患者中前3位的病因药物类别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抗癫痫药;前3位的药物品种为β内酰胺类(33例)、对乙酰氨基酚(20例)、卡马西平(11例);应用中成药者(9例)。154 例患者中,轻型药疹116例,重型药疹38例(38.3%)。共有139例(90.3%)药疹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其中5例重型药疹患者联合使用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154例重症药疹中未随访到死亡病例。结论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抗癫痫药是前三位的病因药物种类,β内酰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为其代表性药物,中成药为第四位的病因药物种类。重型药疹的病因药物中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抗癫痫药占比增大,潜伏期更长,合并发热及系统损害更多见。感染对药疹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347例住院药疹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本院近 10a来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 ,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 347例确诊为药疹的住院病人的致病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致敏药物中以抗感染药最常见 ,其次为生物制品、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成药等 ;皮疹类型以多形红斑型最常见 ,其次为麻疹或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固定红斑型等。结论 :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危险因素,以减少药疹的发生。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7年服用卡马西平出现药疹的住院患者55例的资料,其中非重症药疹28例,重症药疹27例。统计分析药疹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药物初始剂量、药疹潜伏期的关系,并对2组患者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药疹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癫痫病无关(P〉0.05),与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和药疹潜伏期有关。而重症药疹组和非重症药疹组的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及药疹潜伏期有差异,卡马西平起始剂量分别为(155.74±81.130)mg/d和(124.11±44.867)mg/d(P〈0.05),药疹潜伏期分别为(11.81±7.45)d和(6.14±5.30)d(P〈0.01)。重症药疹的肝损害较非重症者显著增多(P〈0.01),且早期均有发热表现,病情也较重。结论: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犬及药疹潜伏期长可能增加药疹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皮疹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探讨儿童药物性皮疹的年龄分布、皮疹类型、致敏药物及治疗的特点,本文对我院104例药物性皮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