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缺损术后下颌骨偏移的生物力学原因;并通过术后随访,验证分析其有效性,以获得一种能在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的研究方法。方法: 选择20例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的病例,其中1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另10例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再基于改良数字化术前三维手术方案,建立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应变趋势;最后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析下颌骨偏移趋势。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无显著差异,而与传统手术组病例相比,改良数字化技术组手术前、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显著减小(P<0.05)。采用改良数字化技术设计的病例术前治疗方案,成功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出患侧(右侧)髁突在横断位上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在冠状位上髁突向内旋转、在矢状位上向后旋转,冠突向外向下移位。对比该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下颌骨偏移趋势与术前进行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结论: 有限元分析对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进行血管化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能定性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颌骨偏移情况,并于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5例腓骨肌瓣完全成活,1例腓骨肌皮瓣移植患者皮岛坏死,但腓骨瓣成活:所有患者术后外形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断端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行走正常,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易于塑形,适合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在下颌骨肿瘤切除,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应用价值,为术前进行精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达到术后良好的重建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下颌骨肿瘤需重建的10例患者。术前行上下颌骨及供区小腿螺旋CT扫描,将DICOM数据导入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观察肿瘤确定安全范围、模拟肿瘤切除、镜像恢复患侧、腓骨瓣模拟重建、预测重建效果。术中按术前设计方案切除肿瘤、腓骨瓣制备塑形、钛板固定、腓骨瓣固定就位。结果:全部手术按术前模拟顺利完成,移植腓骨瓣术后全部成活。术后1、3、6、9、12 个月随访复查,行曲断或CT复查,结果示10例患者腓骨瓣位置良好,开口度2~3指,供区小腿腓骨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患者对术后面部外形及小腿功能的恢复均为满意。结论:在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中利用CT影像资料,采用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实现在计算机屏幕前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术前手术评估和术后重建效果预测,提高下颌骨肿瘤切除的准确性及腓骨重建颌骨的连续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中应用CAD/CAM技术的方法,并尝试将计算机中的辅助设计准确的转化为手术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为8 位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了CAD/CAM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通过螺旋CT扫描获取缺损区及腓骨的数据,在软件中进行缺损区修复的模拟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手术辅助导板的设计,利用快速成型机加工制作出导板实物,利用导板顺利的完成手术.结果:术中移植腓骨截取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患者面部外形两侧对称,影像学检查显示下颌骨缺损区域的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CAD/CAM技术,能够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患者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方法: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41例,通过临床检查及Enneking下肢功能量表评价围手术期及术后6月后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结果:2例供区出现围手术期感染;术后6月后,所有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良好,2例出现踝关节的背屈运动受限,19例(46.3%)出现指足脚拇趾运动受限;患者下肢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术后对患者下肢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标准化、可重复、简易的数字化评估方法,精确评估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术后效果.方法 通过对20例因肿瘤致下颌骨缺损后行计算机辅助游离腓骨下颌骨重建手术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在Mimics Research 21.0及3-matic Research 13.0软件辅助下对重建术前与术后冠状向、矢状向与轴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因下颌骨肿瘤需行下颌骨切除术的患者,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患者进行模拟手术。同时进行三维原型实体模型制作,临床手术中根据模型塑形腓骨。结果:术前三维模拟腓骨重建下颌骨缺损手术与临床术中所见及操作一致。术后患者面部外形满意。结论: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可充分评估患者下颌骨肿瘤的切除范围,详细了解腓骨及腓血管的情况,再结合快速原型技术,不仅为临床手术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是面下1/3主要的骨性支架,由于肿瘤切除、炎症及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与功能.以腓骨瓣为代表的血管化游离骨组织瓣是目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主要方法.传统的下颌骨重建手术,主要依赖术者经验进行,缺乏个性化的术前设计与精确的术中引导,难以达到精确重建的目标.近年来,虚拟设计、快速成型、手术导航等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中:术前在数字化软件中对下颌骨肿瘤的切除及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手术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设计;术中使用手术导板或手术导航技术辅助将术前设计转化为现实.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可显著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及作者课题组临床实践经验,对数字化外科技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游离腓骨肌(皮)瓣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一期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方法、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患者同期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重建,其中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5例。对术后供区和受区的功能和外形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临床方法和经验。结果11例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全部成功,所有病例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下肢均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对称,张口度3.5~4.2cm。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是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在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7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0例下颌骨 ORNJ患者,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以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以皮岛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以筋膜修复口内黏膜缺损并充填软组织缺损的空腔,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情况,供区、受区并发症,术后开口度和余留牙咬合情况,对颌面部外形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6个月,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均获成功。下颌骨截骨长度5.5~16.0 cm,切取腓骨长度7.5~17.0 cm。无1例发生严重供区或受区并发症,所有病例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度1.0~3.5 cm,余留牙咬合正常。结论: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能很好地即刻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累及髁突的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53例累及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损,行下颌骨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分别采用了腓骨代替髁突法(30例)、游离髁突法(7例)及保留髁突法(16例)3种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总结临床方法经验,并对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成活率98.1%(52/53);41例患者术后随访,进行了临床检查及外形、功能评价,经Fisher检验,腓骨替代髁突组、游离髁突组及保留髁突组患者在术后外形和进食、语音功能上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髁突处理方法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实用可行,可依据患者病损的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4.
该文旨在分析虚拟外科在下颌骨重建手术中的精确性。对8例采用非血管化髂骨瓣和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下颌骨重建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上颌骨CT扫描数据输入软件,指导下颌骨切除,外科导航下颌骨重建钛板的位置。术后CT与  相似文献   

15.
��Ǽ�Ƥ��������ֲ�޸����Ǹ���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共行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12例,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及功能。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组织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无1例髁关节不稳定。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良好血供及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本组选取7例下颌骨病变病例,术前均采用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并在实体模型上设计下颌骨切骨范围和拟用髂骨瓣或腓骨瓣的骨量和形态。术中按拟定方案切除下颌骨病变,并同期以钛板、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定期观察随访。 结果 采用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者3例,游离腓骨瓣移植者3例,单纯以重建钛板固定者1例。移植骨块均顺利成活。已随访6个月~2年。下颌骨形态和面型基本对称,无下颌偏颌。余留牙咬合关系同术前,张口度正常,咀嚼和语音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快速成型技术为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和功能性修复提供良好桥梁。  相似文献   

17.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1例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对其治疗设计及并发症作一临床分析。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为颌骨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可应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疗,准确的术前设计及细致的腓骨塑形是手术的关键。本病例术后4个月上下颌移植腓骨块之间形成骨桥,导致张口受限,是血管蒂附带的腓骨骨膜成骨所致,再次手术切除骨桥及骨膜,并随诊2.5a,未再出现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l例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对其治疗设计及并发症作一临床分析.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为颌骨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可应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疗,准确的术前设计及细致的腓骨塑形是手术的关键.本病例术后4个月上下颌移植腓骨块之间形成骨桥,导致张口受限,是血管蒂附带的腓骨骨膜成骨所致,再次手术切除骨桥及骨膜,并随诊2.5a,未再出现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19.
血管化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化腓骨修复各型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14例因各种原因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者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同期移植修复。结果:骨瓣存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形状和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摄片示移植骨无吸收,骨段愈合良好。面部外形恢复均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游离腓骨瓣血供良好,骨量充足,可塑性强,特别是对全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目前临床常用的其他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采用游离腓骨复合瓣时供区侧下肢的选择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至2007年4月期间完成的602例游离腓骨复合瓣下颌骨重建的病例,依据血管蒂和皮岛的位置将腓骨瓣的就位方式分成4类(Ⅰ~Ⅳ类)。结果602例中Ⅰ类424例、Ⅱ类71例、Ⅲ类63例、Ⅳ类44例。18例腓骨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8例经抢救获得成功,腓骨瓣的临床成功率为98.3%。结论术前评估下颌骨缺损的范围、受区血管的位置及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正确设计腓骨瓣就位时血管蒂和皮岛的位置,从而选择合适的供区侧下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