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的开[牙合]患者的[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开[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开骀患者中,57.8%的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的[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的不稳定和由于磨牙的早接触引起的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的开[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夜磨牙是指患者在睡眠中无意识的肌肉节律性运动,主要表现为紧咬牙和磨牙。长期夜磨牙会导致牙齿异常磨耗、牙齿敏感、牙周炎、牙髓炎及牙折等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咀嚼肌疲劳、压痛、功能异常及紧张性疼痛。临床中常见的夜磨牙患者咬肌肥大,多数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症状,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长期夜磨牙所导致的牙齿磨耗常会引起咬合紊乱,其作为咬合因素进而影响TMD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夜磨牙所带来的肌肉疼痛和关节负荷过重也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就夜磨牙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与TMD之间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静态与动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区和(或)咀嚼肌及相关结构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区和(或)咀嚼肌的疼痛、开闭口运动时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干扰被认为是TMD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错(牙合)畸形的许多特征也被认为与TMD相关。文章回顾以往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对TMD与错(牙合)畸形特征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在我军飞行人员中的患病情况,探讨我军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因素.方法:对1835名飞行人员进行口腔检查和颞下颌关节检查,筛选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评估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年龄、飞行时间、机种、咬合关系、不良习惯之间的关系.结果:歼击机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率最高(33.43%),运输机飞行人员发病率最低(23.45%),P<0.05;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率与飞行人员年龄、飞行时间无显著关系;心理因素、睡眠质量、夜磨牙、偏侧咀嚼习惯、第三磨牙伸长与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高度相关.错骀畸形是飞行人员TMD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锁滁、开赡患者TMD发病率较高,其次是深覆盖、深覆骀及反骀患者.结论:飞行人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是心理素质差、睡眠障碍、夜磨牙、偏侧咀嚼习惯及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咬合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咬合稳定状况。方法应用T-ScanII咬合分析仪对34例TMD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TMD患者的力不对称指数、力中心点最大位移、干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总力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TMD患者咬合的稳定性及平衡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检查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咬合特点,探讨咬合干扰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TMD患者60例为实验组,无TMD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视觉模拟尺分级评分测量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口面部不舒适程度进行评价;按照Fricton指数所包括的内容计算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 index DI),[DI=(MM+JN+JP)/26(0~1)],该指数包括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及关节压诊(JP)等。结果:实验组有咬合干扰者45例,对照组有咬合干扰者42例,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存在咬合干扰的患者与无咬合干扰患者相比较,DI指数以及疼痛相关视觉模拟分数(VAS)均偏高,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女性患者DI指数高于男性。结论:咬合干扰(occlusal interferences,OI)与TMD虽无直接联系,但OI与TMD共存可加重TMD患者临床症状,OI的存在对口颌系统的健康可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目的 探讨如何采用客观定量的方法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和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定量计算每例患者(共60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不同检查者获得的各项指数的一致性,并应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定量评价TMD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不同检查者获得的各项Fricton紊乱指数值相近;(2)Fricton紊乱指数可明确反映TMD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治疗后临床功能的改善。结论 评价TMD功能障碍程度或评价TMD治疗效果宜避免使用非客观的、描述性的报告,Fricton紊乱指数是一方便且有效的客观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重度磨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牙列重度磨损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重度磨损患者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变化特征。方法:对92例(男52例,女40例)关节门诊牙列重度磨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其颞下凳关节X线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度磨损患者中(1)男性多于女性(P<0.05),30-59岁人群占77.17%。(2)磨牙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3)各组间颞下颌关节X线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4)髁状突移位与骨质改变表现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1)以中年人群为主体的重度磨损与磨牙症、TMD等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关系并不密切。(2)颞下颌关节X线改变并不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医学界对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但咬合调整作为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调(牙合)、正畸治疗、修复治疗、正颌治疗与(牙合)板治疗等。文章回顾既往文献,梳理常见咬合调整治疗方式及其与TMD之间的关联,为咬合源性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静莲  曹云娟 《口腔医学》2012,32(12):736-739
目的 观察分析牙列重度磨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牙列重度磨耗伴TMD患者11例,检查记录TMD及其相关症状,然后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治疗完成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将治疗后的TMD及其相关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11例患者均感满意且咀嚼有力,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及咬合干扰治疗前后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咬合重建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其TMD症状有明显改善,髁突位置在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其中,异常咬合这一因素与TMD的关系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异常咬合是否为诱发TMD的危险因素、各种咬合调整的治疗手段对于颞下颌关节的作用影响等尚未有统一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关于异常咬合对TMD影响的各类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建立颞下颌关节运动影像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存在TMD的患者11例,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 640层动态容积CT对双侧颞下颌关节采用Jiont-Move & Shot序列进行动态扫描。应用640层动态容积CT工作站进行图文处理及数据测定,包括4D实时动态显示、容积再现、MPR图像重建等。结果建立11例TMD患者颞下颌关节4D多角度和各个断层动态影像。结论通过640层动态容积CT建立运动影像能清晰、直观的从多角度观察上下颌的异常运动,对于完善TMD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情况及相关致病因素分析。方法    于2009年4—10月选择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蒙古族人群817人和城市汉族居民1006人为调查对象,利用颞下颌关节(TMJ)功能问卷和TMD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问卷包括受调查者身体状况、TMJ既往功能状况以及精神因素;临床检查包括下颌边缘运动、关节功能、咀嚼肌疼痛及牙齿缺失、修复情况。结果    蒙古族人群的TMD发病率远低于汉族人群(P < 0.05);临床检查发现蒙古族人群和汉族人群在最大开口度,前伸、侧方最大运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MD的可能致病因素中,蒙古族人群咬合力大于汉族人群(P < 0.05)。在牙齿缺失及修复方面蒙古族人群的后牙缺失后修复率明显低于汉族人群(P < 0.05);蒙古族人群的肘、膝关节的疼痛发生率高于汉族人群(P < 0.05)。蒙古族人群存在心理问题明显低于汉族人群(P < 0.05)。结论    心理因素对于TMD的发生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患者的咬合异常特征。方法 :2 3名无症状全牙列大学生志愿者和 10 1名全牙列TMD患者 ,取研究模 ,从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三维方向观察、记录并以指数评价咬合特征 ;TMD患者摄许勒片及侧位体层片 ,弹响关节摄造影片 ,分析咬合指数与颞下颌关节 (TMJ)影像变化的关系。结果 :66.3 %的TMD患者有垂直向咬合异常 ,其垂直向咬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J影像结果间未见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D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液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TMD患者咬合板治疗后[牙合]接触变化的研究,颞下颌关节腔内基因转染的生物安全性实验研究,hIL-1Ra基因体内转染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模型的免疫组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光耀 《口腔医学》2014,34(1):74-75
目的 观察改良稳定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4例非器质性病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人,戴用经改良的稳定咬合板治疗12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改良稳定咬合板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6例。结论 改良稳定咬合板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