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肝圆韧带为标志左肝管显露术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围绕以肝圆韧带为标志的左肝管应用解剖,寻找左肝管显露的最佳入路. 方法 解剖30例肝脏标本,分别测量左肝管长度、管径、夹角和以肝圆韧带为中心的左肝管肝面定位,以及左肝管在Glisson鞘中与门静脉左支及肝左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并牵拉肝圆韧带作左肝管的显露术. 结果 左肝管在肝内的径路相对恒定,从其在Glisson鞘中与门静脉左支及肝左动脉的毗邻关系上看,膈面入路有利于左肝管的显露,且由于肝圆韧带与门静脉左支囊部相连,牵拉肝圆韧带更有利于暴露左肝管. 结论 在肝门部或肝脏面因各种原因难以解剖时,通过以肝圆韧带为标志在肝膈面解剖左肝管,是肝脏外科中显露左肝管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腹腔镜解剖性肝左外叶切除采用三种不同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经Glisson蒂鞘外解剖路径肝切除术组,n=33例),B组(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组,n=35例),C组(经肝实质优先入路肝切除术组,n=34例)。统计软件SPSS 23.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用(征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少于A、B组,且B组少于A组(P<0.05).术后1d三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B)显著降低(P<0.05);至术后7 d时三组患者TBIL、AST、ALT和ALB均恢复接近术前(P>0.05),PAB恢复比较缓慢(P<0.05)。术后1d、3d时B组和C组患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高于A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显著低于A组(P<0.05)。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肝功能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Glisson蒂鞘外解剖路径肝切除术比较,经肝圆韧带裂入路、经肝实质优先入路肝切除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能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残余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肝圆韧带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把手术做好、做美,减少并发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肝圆韧带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5],并收到良好的效果.1990年~2005年,我们先后在367例肝胆手术中应用肝圆韧带获得成功.现就肝圆韧带在肝胆外科的应用谈谈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门区肿瘤外科治疗中采用肝圆韧带间置肠肝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97例肝门区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行肝门区肿瘤切除术,术中研究组采用肝圆韧带间置肠肝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吻合术。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及生存率差异。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48 h主要肝功能指标、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53%vs. 54.17%,P0.05);两组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门区肿瘤手术治疗中采用肝圆韧带间置肠肝吻合术能够获得与常规吻合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并可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朱昱  荚卫东 《腹部外科》2021,34(2):98-100
此文就肝全尾叶切除的技术要点做一评述.主要阐述了肝尾叶的解剖、尾叶切除的入路选择和技术要点以及精准肝切除在肝全尾叶切除中的应用.肝尾状叶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对解剖结构的熟悉是顺利完成肝全尾叶切除的基础.在切除入路的选择上主要有左右侧联合入路以及正中裂入路,腹腔镜下肝全尾叶切除的入路选择与开腹手术相同.应用精准肝切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带蒂肝圆韧带修复右肝动脉骑跨引起的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利用带蒂肝圆韧带修复右肝动脉骑跨引起的肝门部胆管狭窄5例的临床资料。胆管狭窄处直径1.5~3 mm。5例均采用离断右肝动脉,游离带蒂肝圆韧带,将肝圆韧带覆盖于胆管缺损处,自上而下,以3-0血管缝合线间断全层缝合胆管切缘与肝圆韧带,重建胆管前壁,放置T管引流的方法。结果 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70 min,平均120 min。肠蠕动3~4 d恢复。无围手术期死亡。T管放置3~6个月,平均4.3月。5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8.8月,未发生腹痛、黄疸、发热等胆管狭窄、胆管炎症状。结论利用带蒂肝圆韧带修复右肝动脉骑跨引起的肝门部胆管狭窄,能有效地避免胆管再狭窄、逆行性胆道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12例肝尾状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等选择采用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双侧入路、中央前入路或逆行肝尾状叶切除术.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结果 112例患者均具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单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33例(22例双侧入路、11例左侧入路),左半肝+尾状叶切除术28例(左侧入路),肝中叶+尾状叶切除术21例(中央前入路),部分肝右叶+尾状叶切除术19例(右侧入路),右半肝+尾状叶切除术11例(9例右侧入路、2例逆行切除).术中单纯入肝血流阻断72例,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29例,全肝血流阻断6例,未行肝血流阻断5例.手术时间为(192±69) min,平均入肝血流阻断时间为28 min(0 ~9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90 mL(100~ 12 000 mL),术中输血例数为68例,平均输血量为600 mL(200 ~ 10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2±2.7)d.3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胆汁漏21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7例,术后出血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肝衰竭1例,经保肝治疗后好转.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112例患者均健康生存,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因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疗效确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优化手术路径,术中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荧光腹腔镜下肝正中裂劈开入路中央型肝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微创外科接受荧光腹腔镜下肝正中裂劈开入路中央型肝肿瘤切除术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中包括肝细胞癌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肿瘤最大径4~7 cm.3例患者均以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在特大肝血管瘤切除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肝胆、血管外科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利用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8例特大肝血管瘤切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利用此入路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 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可作为一良好的肝特大血管瘤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肝右后叶囊肿开窗引流术3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右后叶肝囊肿的腹腔镜处理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2月对35例有症状的肝右后叶囊肿(21例主要位于Ⅵ段,14例主要位于第Ⅶ段)采用四孔法行囊肿开窗引流术。囊肿位于肝右后叶上段者采用肝上入路,胆囊牵引钳或三叶钳推压肝脏使其向前向下,暴露肝后囊肿,囊肿开窗,修剪带蒂大网膜放入囊肿。囊肿位于肝右后叶下段者采用肝下入路,超声刀切开肝结肠韧带,右三角韧带及肝肾间疏松组织,胆囊牵引钳抬起肝脏,囊肿开窗,大网膜放入囊腔引流。结果:35例肝右后叶肝囊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无中转开腹手术。15例采用肝上入路,20例采用肝下入路。手术时间30~95min,平均46min。无手术并发症。35例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先天性肝囊肿。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住院2~5d,平均3.8d。35例随访6~36个月,平均34个月,33例无复发,2例(为肝上入路病例)囊肿未完全消失,但较术前明显缩小,无明显症状,观察半年未见增大。结论:肝下及肝上入路囊肿开窗引流是腹腔镜下处理肝右叶肝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总结循肝静脉入路精准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43例行循肝静脉入路精准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资料鞘内阻断23例,鞘外阻断11例,配合Pringle[ (15+5)min]阻断31例,累计最长阻断时间75 min。手术时间(226.3±114.3)min,术中出血量(185.5±132.2)mL。术后胆漏2例、腹水8例、胸腔积液7例,无出血、腹腔感染及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7.3±8.5)d。结论 循肝静脉入路精准肝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前精确评估,术中优先显露肝静脉,掌握好切肝平面是精准肝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B超、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1] 等技术的发展 ,愈来愈多的肝内胆管病变能在术前被诊断。医源性损伤[2 6] 等引起的高位胆管狭窄性病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要很好解决上述病变 ,其手术必须显露肝内胆管 ,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从 196 0~1997年肝内胆管手术共 192例 ,其中肝门途径 (肝门解剖 ) 94例 ,肝中裂切开 3例 ,肝方叶切除 9例 ,圆韧带旁途径 1例 ,合并左肝外侧段切除 47例 ,Longmire手术[7] 2 3例 ,肝表面切开9例 ,合并肝右叶、尾状叶、楔形肝切除显露肝内胆管 6例。肝内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分析应用绕肝悬吊前入路右半肝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60例自2014年3月~2019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入路肝切除术,试验组应用绕肝悬吊前入路肝切除术,观察和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肿瘤破裂及血浆输注量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术后1周感染、胸腔积液、胆红素升高等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分别为33. 3%、6. 67%,对照组分别为73. 3%、20. 0%,两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原发性肝癌病人应用绕肝悬吊前入路肝切除术能够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降低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绕肝提拉法前入路肝切除术(附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绕肝提拉法 (liverhangingmaneuver)进一步提高前入路肝切除术 (anteriorapproach)的安全性。方法 钝性分离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而形成肝后隧道。通过该隧道安放绕肝带 ,前入路肝切除时拉紧绕肝带 ,配合自行设计的止血板 ,完成 6例复杂肝切除术。结果  6例成功安放绕肝带 ,未发生与该操作有关的并发症 ,前入路肝切除时肝正中裂界面内管道显露清楚 ,绕肝带具有指示作用。结论 复杂肝切除时使用绕肝带和止血板 ,有助于提高前入路肝切除的安全性。保证断肝能在最短的界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技术及临床应用,提出微创肝脏手术的新入路。方法:分析2012年11月我院于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辅助下完成的1例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术前CT血管造影图像建立肝脏3D模型,确定经肝正中裂前入路行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案。结果:病人男性,78岁。完全机器人辅助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300 mL,无术中、术后输血。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28天出院,随访至今1年余,恢复良好。结论:肝正中裂前入路可提高肝尾状叶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保留更多的正常肝组织。在精确的术前评估后,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证实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难切右半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右半肝切除肝癌病人中选择难切病例40例,配对分成常规肝切除组和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切除组.结果 20例成功安放绕肝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难切的右半肝切除时前入路绕肝提拉法既安全又快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既往开腹上腹部手术术后患者再次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连续6例开腹上腹术后患者实施左侧入路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人采用闭合法建人工气腹,腹腔镜下做分离粘连、肝切除术。结果 6例病人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死亡病例,A级胆漏1例,切口感染1例,无腹腔积液、腹腔感染、出血及残余结石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57.5(112~189)min,术后住院8.08(6.5~12)d,术后随访0~10个月,出院后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开腹上腹术后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及可行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左侧腹手术入路的选择,该入路的选择保证了腹腔粘连松解的有效实施,为腹腔镜肝切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前入路肝切除术是指先离断肝实质后游离肝脏的肝切除方法;绕肝悬吊是指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方放置悬吊带,供在切肝过程中提起肝脏.2011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前入路、绕肝悬吊、解剖性肝右三叶切除术治疗1例54岁男性肝癌患者.肿瘤位于肝左内叶和右半肝,长径约16 cn.术前肿瘤分期为ⅢA期,T3N0M0;术前评估ICG R15为5.4%,肝左外叶肝脏体积占标准肝脏体积的44%;左肝管受压、轻度扩张.术中首先分离、切断入肝血流,包括肝右动脉、门静脉右支、肝中动脉、门静脉左内叶分支;然后在镰状韧带的右侧离断肝实质,期间在肝后下腔静脉前打隧道并悬吊肝脏;切断右肝管;接着分离、切断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游离肝周韧带,移出肝右二叶;最后行左肝管、肝总管端端吻合.手术时间为4h,术中出血量为350 mL.患者术后康复顺利,术后4个月复查MRCP示胆管吻合口通畅,肝内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9.
绕肝提拉法前人路肝切除术(附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绕肝提拉法(1iver hanging maneuver)进一步提高前入路肝切除术(anterior approach)的安全性。方法 钝性分离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而形成肝后隧道。通过该隧道安放绕肝带,前入路肝切除时拉紧绕肝带,配合自行设计的止血板,完成6例复杂肝切除术。结果 6例成功安放绕肝带,未发生与该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前入路肝切除时肝正中裂界面内管道显露清楚,绕肝带具有指示作用。结论 复杂肝切除时使用绕肝带和止血板,有助于提高前入路肝切除的安全性。保证断肝能在最短的界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浆膜修补治疗Mirizzi综合征(MS)胆道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详细报道乐山市人民医院近期1例利用肝圆韧带浆膜修补胆道缺损的MS III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预后,并结合既往文献资料回顾分析。结果该例患者利用肝圆韧带浆膜修补胆道缺损,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发生。目前临床应用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胆道缺损的报道主要见于损伤性胆管狭窄修补,而应用于MS胆道狭窄修补则较少。结论应用肝圆韧带浆膜修补MS胆道缺损取材方便、手术过程相对简单、创伤较小,围手术期及近期疗效良好以及可能获得较好远期疗效,不失为治疗MS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