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原发性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5月经Epley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具备残余头晕症状的原发性BPPV患者(后半规管)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揿针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4周。分别比较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治疗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周和第4周,治疗组DHI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治疗能有效缓解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头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稳石针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稳石针法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石针法能明显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患者的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茯苓饮加减干预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痰浊内蕴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应用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与分析。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遗留残余头晕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茯苓饮加减汤剂煎服,对照组予自然恢复,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4 d的干预治疗,2组经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测评,治疗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 0.05);对2组的中医症状、证候评分与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联合中医经方茯苓饮加减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不断增长。目前手法复位是其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缺点是复发率极高,且伴有残余症状,眩晕是其最主要的残余症状(residualdizziness,RD),发病率为31%~61%,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短则几天,多则几周~[1]。西药多是对症处理,但难以根治。近几年研究发现,中医在治疗RD中具有关键作用,故笔者对近年中医治疗RD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治疗RD的中医方法种类繁多,且效果优于西药。其常用的中医方法有以下几种:中药、针刺、中药封包、耳穴压豆、竹罐、艾灸、推拿等。以下是中医疗法治疗RD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7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诊治的60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丸护理,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焦虑抑郁量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与HDRS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止晕茶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肝火上炎及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眩晕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独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自拟止晕茶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主要证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以及2周及4周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头晕、目眩、胸闷心悸以及呕吐痰涎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组2周及4周的复发率分别为0%及4%,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止晕茶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肝火上炎及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补元煎治疗复位后残余头晕(肾元亏虚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8例、西药组39例、对照组39例.中药组予大补元煎口服14 d,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4 d,对照组不予药物口服.治疗前、7 d后、14 d后3组均行眩晕残障量表(DHI)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2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观察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干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 BPPV 且经耳石手法复位后确认伴有残余症状的患者 60 例,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药物干预治疗,观察组予以前庭康复锻炼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头晕、走路不稳持续时间短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4 周和 6 周后,观察组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 干预治疗在 BPPV 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中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在缩短患者残余症状恢复时间、改善眩晕程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中医》2017,(8):999-100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加减,疗程为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疗程开始1周后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顶中线、额中线、颞后线、枕下旁线针刺;对照组患者进行前庭功能康复锻炼,治疗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8周后随访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评估患者残余症状中躯体(P)、功能(F)、情绪(E)状态。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8周后随访DHI总分、P、F及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DHI总分、P、F及E评分降低,8周后随访E项评分降低(P0.05)。结论头针可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及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2004年12月,笔者用倍他司汀注射液加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颈复康颗粒治疗颈性眩晕30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天麻素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 例头晕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分别采取天麻素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天麻素、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结果 天麻素联合盐酸倍他司汀疗效明显好于单用天麻素或盐酸倍他司汀.结论 天麻素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椎动脉性眩晕52例,现报告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0.5岁;病程6d~7年,平均病程3.8年;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48.7岁;病程10d~8年,平均病程4.5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定眩清脑汤对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药治疗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10.32±9.72)分;对照组手法复位14天后DHI评分(14.79±11.0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给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DHI评分,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治疗不同眩晕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门诊眩晕疾病患者80例,按疾病种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是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研究组患者为除良性位置性眩晕之外的周围性眩晕以及中枢性眩晕患者,两组患者全部选择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效果和对照组比没有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的VSS-SF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没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倍他司汀治疗不同眩晕疾病的治疗效果都比较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的快速康复,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5,(6):650-652
目的:探讨通脉止晕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住院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d1次,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次1片,1d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通脉止晕汤口服,两组均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后循环供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脉止晕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厦门市同安区汀溪卫生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ESC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20.
丁珺云  张小罗 《新中医》2022,54(2):23-26
目的:观察自拟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综合征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止眩汤。2组疗程均为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2组中医证候积分,记录眩晕消失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个月,统计2组症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为(3.66±0.58) d,对照组为(4.73±0.69)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为4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仅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均未作处理自行消失。结论:止眩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综合征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康复,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