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与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肝静脉下腔静脉CTV诊断为BCS的67例患者资料。结果:67例患者根据CTV成像分为8个类型;60例进行了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管造影,均证实为BCS。行介入治疗56例,成功53例,失败3例;11例未行介入治疗。59例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44个月不等,其中成功进行介入治疗中有51例进行了定期随访;14例进行了多次介入治疗,经过介入治疗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CTV成像能准确的对BCS做出诊断,通过对CTV进行分析评估,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低副肝静脉(AHV)压力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5年7月收治的27例BCS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8)岁;AHV开口病变者9例,下腔静脉(IVC)病变者12例,AHV与IVC混合病变者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AHV造影并测压以及腔内治疗。9例AHV病变患者行AHV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AHV压力从(25±4)cm H_2O(1 cm H_2O=0.098 k Pa)降至(17±3)cm H_2O;12例单纯IVC病变患者中10例行IVC球囊扩张成形术,2例行开放手术,术后AHV压力从(27±6)cm H_2O降至(15±4)cm H_2O,肝段IVC压力从(27±5)cm H_2O降至(14±3)cm H_2O;6例混合病变患者术后AHV压力从(28±6)cm H_2O降至(14±4)cm H_2O,IVC压力从(26±5)cm H_2O降至(13±4)cm H_2O。所有患者术后3 d腹部症状均有明显缓解,IVC存在病变者,双下肢沉胀感明显减轻,治疗有效率100%;未出现出血和肺栓塞并发症;23例患者随访4~54个月,术后6个月时多普勒超声提示原有病变通畅率100%,后期2例出现IVC再闭塞,再次行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降低AHV内压力有助于缓解BCS患者症状,应重视AHV的存在和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肝静脉闭塞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经皮肝穿刺造影结合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与球囊扩张术,14例患者均成功开通。患者均行逐步扩大直径的多次球囊扩张,其中9例患者半年内行2次手术,5例患者行3次手术。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平均肝静脉内压力明显降低(54 cm H2O vs.25 cm H2O);14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无死亡患者,无1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造影结合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BCS安全而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颈静脉、股静脉或经皮经肝联合下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若肝静脉无法介入则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观察肝静脉压力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W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66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经颈静脉43例,股静脉14例,经皮经肝穿刺9例;单纯球囊扩张术41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治疗14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6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5例.61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他5例症状部分缓解.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分别为(47±9)cmH2O(1 cmH2O =0.098 kPa)和(23±7)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入院时腹腔积液有66例,治疗后减少至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P<0.05).66例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 24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再次出现BCS相关症状,7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其余3例治疗失败.BCS患者首次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7.0%、92.2%、76.4%;再次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8.4%、98.4%、92.3%.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患者首次介入后无症状生存率为90.2%;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患者为71.4%;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3.3%;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0.0%.BCS患者行不同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P  相似文献   

5.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 355 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Budd Chiari综合征(BC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55例BCS患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分别采用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PTA)或/和内支架(stent)置入术,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PTRD),经颈内静脉或下腔静脉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经皮肝或下腔静脉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结果 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6.0%(240/250 ),复发率10.0 %(24/240);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1.4%(32/35 );经颈内静脉或下腔静脉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90.0%(18/20);经皮肝或下腔静脉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成功率100%(10/10);同时行经皮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和经皮肝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30例,成功率93.3%(28/30 );经皮肝副肝静脉开通和扩张成型术及下腔静脉球囊导管下腔静脉扩张成型术(PTA)或/和内支架(stent)置入术10 例,成功率90.0%(9/10 )。严重并发症10 例,占 2.8%(10/355)。结论 介入治疗对某些类型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其基础疾病的病因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年收治的来自全国各地1148例BC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按发病部位分为肝静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下腔静脉混合发病3种类型8种亚型;对各类型的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区域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20年来BCS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成人多发,男女比例为1.00∶1.25。下腔静脉型发病率最高,肝静脉型次之,肝静脉并下腔静脉混合型最少。患者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居多,其中江苏占50.61%。有7.75%的BCS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
结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治的BCS患者以下腔静脉阻塞型为主,患者多居住于黄河流域附近,病因不明,但可供BCS基础疾病的病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在山东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以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山东省1997-2006年在国内多家治疗中心就诊的长期生活在山东省1592例BCS患者的可靠临床资料,按发病部位分肝小静脉、肝主静脉、下腔静脉型和下腔静脉及肝主静脉联合病变4四种类型,对各类型的发病年龄、性别、病史及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年来山东省BCS呈逐年增多趋势,成人多发,男女发病率均等。不同类型的BCS10年来发病率一致,下腔静脉型发病率最高为57.2%(911/1592);下腔静脉型及肝主静脉联合病变次之,为28.5%(454/1592);肝主静脉型为13.4%(214/1592);肝小静脉型最少,仅为0.8%(13/1592)。肝小静脉型病因明确。肝主静脉型有19.6%能查到相关病因,与凝血异常的关系密切。下腔静脉型和下腔静脉及肝主静脉联合病变90%以上无明显病因。结论:山东省8CS主要类型是下腔静脉型和下腔静脉及肝主静脉联合病变型,其临床特点明显,病因不明,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阻塞的分型及介入诊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下腔静脉肝段和/或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造成的一组下腔静脉高压和/肝后型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胫前区色素沉着、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躯干浅静脉曲张以及呕血便血等。1845年GeorgeBudd首先报道了原发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此后Hans Chiari描述了肝静脉内膜炎性闭塞病变及其临床表现,此病故取名为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所谓经典BCS;1878年Osler首次报道下腔静脉纤维性阻塞性门静脉高压,症状与经典BCS相似,后来学者即将二者一并称作BCS,这里不包括由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意义.方法 对40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BCS经彩超、CT、MR对肝静脉情况进行评估后,先经颈静脉行膈上段下腔静脉造影,观察有无肝静脉开口,再用椎动脉导管结合超滑导丝寻找肝静脉;显示肝静脉后,行肝静脉球扩、支架术.结果 40例BCS中,29例为肝静脉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其中隔膜5例、主干短段闭塞24例,成功地对28例进行了肝静脉的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扩5例,球扩加支架23例,1例穿刺失败.另11例为肝静脉的广泛阻塞无法行肝静脉的介入治疗.随访26例,平均随访(24.0±1.3)个月,症状复发5例(19.2%),彩超见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6例(23%).结论 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多数肝静脉病变仅是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采用颈静脉入路行肝静脉球扩支架的方法,可以解除肝静脉梗阻、缓解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9月15例BCS根治术后复发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5例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46.4岁;共行18例次介入治疗(1例3次,1例2次),其中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10例次,置管溶栓后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5例次,下腔静脉、肝静脉及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2例次,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并下腔静脉支架植入1例次。围手术期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15例患者随访12~106个月,平均41.9个月,13例未出现复发症状及体征,1例肝静脉闭塞在外院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1例下腔静脉再次闭塞保守治疗。 结论:对于BCS根治术后复发患者,选择及时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改善累积通畅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肝静脉阻塞型BCS的临床资料.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经股静脉或颈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联合颈静脉和/或股静脉入路肝静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结果 2例行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时未发现主肝静脉而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成功行肝静脉成形和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扩张成形前后测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3±8)cm H_2O降至术后(16±4)cm H_2O(t=21.23,P<0.01).术后1周原有症状明显缓解,腹水消失,腹胀减轻,胸腹壁曲张静脉塌陷.围手术期发生2例穿刺针道出血,经剖腹止血后痊愈.本组随访25例,随访率78.1%.随访时间5~65个月,平均(26.0±2.0)个月.无支架移位及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胸腹擘曲张静脉消失,食道造影见食道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本组无肺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 腔内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方法简便、微创、有效,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7例肝静脉型BCS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采用经颈静脉、经股静脉或二者联合途径行肝静脉穿刺造影及闭塞段的开通.术后给予护肝、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34例,成功率92%,共开通了38条肝静脉.肝静脉开通后,单纯行球囊扩张患者9例;余25例患者置入肝静脉支架27枚,其中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右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支架.闭塞的下腔静脉开通后置入国产Z型支架7枚.肝静脉的压力术前24 ~ 48 cm H2O,平均为(36.0±3.4)cm H2O,介入治疗后即刻下降为11~34 cmH2O,平均(21.0±2.3) cm H2O.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3.0±2.0)个月,9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再次发生狭窄或闭塞,均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行支架置入的患者23例得到了随访,其中6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6/23,26%).结论 肝静脉型BCS可根据肝静脉闭塞和肝内侧支建立的情况行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肝静脉和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4例肝静脉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4例肝静脉型BCS患者中,有93例的目标肝静脉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开通成功率为98.94%。93例成功开通肝静脉患者中,有91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2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成形+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例合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于开通肝静脉后行肝癌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6.38%),其中1例(1.06%)于术后第2天发生腹腔内大出血,最终死亡。肝静脉开通成功的93例患者中,除2例失访外,91例均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7.85%;随访时间为1-96个月、(49.72±28.60)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因腹腔内大出血死亡,3例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8例患者目标肝静脉发生再次阻塞(11例次),总体复发率为11.83%(11/93),除1例行外科手术外,其余患者行介入治疗再次开通。本组患者的1、2、3及5年目标肝静脉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7.47%(77/79)、94.20%(65/69)、91.67%(55/60)以及91.67%(33/36),1、2、3及5年目标肝静脉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8.73%(78/79)、98.55%(68/69)、98.33%(59/60)及97.22%(35/36)。结论以介入方法治疗肝静脉型BCS安全而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中期疗效满意。术后应注意目标肝静脉的随访,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肝细胞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SHVs)的数量、位置、分型、口径等参数。方法:取60具成人尸体标本, 测量肝左、中、右静脉的肝外长度、注入下腔静脉(IVC)管径;按其SHVs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壁、前壁和右侧壁分为左、中、右3排,测量SHVs的数量、位置、口径及其与主肝静脉的关系。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开口于IVC肝后段上l/4段,其中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3%(44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者1.7%(1例),3支分别汇入者25.0%(15例),SHVs直径为1.5~17.8(5.4±1.4)mm,3~35支SHV从不同方向和节段注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直径与SHVs直径呈负相关(r=-0.34,P<0.05);肝左静脉直径与SHVs数目呈负相关(r=0.24, P<0.05)。肝右后下静脉(IRHV)出现率为83.3%,平均直径为2.6~8.0(4.3±1.2)mm。结论:SHVs变异较大,管径粗者数量少。SHVs的口径、数目与主肝静脉口径、数目呈相互消长。肝右静脉直径愈大,SHVs直径愈小;反之SHVs直径愈大。肝左静脉直径愈大,SHVs数量愈少;反之SHVs数量愈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累及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肿瘤切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中大出血,全肝血流阻断术(THVE)能有效控制术中大出血,但由于阻断下腔静脉,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SHVE)仅阻断入肝与出肝血流而保持下腔静脉通畅,不会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本文就这两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作一比较。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施行包括入肝与出肝血流同时阻断切肝术197例,其中THVE87例,SHVE11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情况、肝切除范围、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肿瘤均压迫或侵犯1根以上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肝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别,术中出血量、肝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THVE组有15例同时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4例肝静脉癌栓取出术,7例行下腔静脉壁修补术,SHVE组有7例同时行肝静脉取栓术,有1例因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壁而改行THVE。术后并发症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前者有2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SHVE组无1例死亡。术后ICU时间及住院时间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结论THVE与SHVE均能有效控制术中肝静脉破裂大出血,THVE对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或静脉壁受侵犯的病人是唯一的选择方法,但THVE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大,对未侵犯下腔静脉而仅侵犯肝静脉的病人更适合采用SHV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布-加综合征病人副肝静脉(AHV)的代偿扩张情况,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8例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病人首次确诊时AHV的数目及其直径大小,根据结果分为明显代偿扩张组(AHV单支最大直径≥5 mm或AHV直径总和≥6 mm,n=58)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AHV单支最大直径<5 mm且AHV直径总和<6 mm,n=20),同时将检出的AHV按直径大小分为A类(直径≥5 mm)和B类(直径<5 mm)。分别记录分析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肝静脉梗阻程度、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两类AHV长轴与下腔静脉(IVC)近心段长轴夹角。结果 78例布-加综合征病人中有68例(87.2%)检出AHV,共124支(A类96支,B类28支)。明显代偿扩张组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病人在疾病类型[主肝静脉(MHV)梗阻型3例(5.2%)vs. 1例(5.0%), IVC梗阻型0 vs. 4例(20.0%), 混合型55例(94.8%)vs. 15例(75.0%),P=0.007]、MHV梗阻程度[Ⅰ度0 vs. 2例(10.0%),Ⅱ度0 vs. 2例(10.0%),Ⅲ度6例(10.3%)vs. 10例(50.0%),Ⅳ度52例(89.7%) vs. 6例(30.0%),Z=-5.378,P=0.000]、血清VEGF水平[(68.1±40.4)ng/L vs. (394.2±194.6)ng/L,t=-7.437,P=0.000]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性别(χ2=0.027)、年龄(t=0.960)、PT(t=-0.020)、Child-Pugh分级(Z=-0.564)、门静脉主干内径(t=1.586)、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t=0.154)、血清D-二聚体(t=0.166)、纤维蛋白原水平(t=-1.5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类AHV长轴与IVC近心段长轴夹角存在差异(χ2=15.827,P=0.000)。两组病人AHV直径总和与MHV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57,P=0.000),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725,P=0.000),MHV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也呈负相关(r=-0.445, P=0.000)。结论 布-加综合征病人的AHV多代偿性扩张,其扩张情况与疾病类型、MHV梗阻程度、血清VEGF水平有关。AHV长轴与IVC近心段长轴夹角是代偿扩张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循中肝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平面法(肝静脉组),23例采用阻断入右肝血流后按缺血线法(缺血线组)。肝静脉组在手术时间[(234.21±50.59)min比(276.52±76....  相似文献   

18.
布一加综合征继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90年以来,收治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继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syndrome,ACS)3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8~43岁,平均28.3岁.病程10天~3个月,平均43天.病变类型:单纯肝静脉(Ⅱ型)28例,长节段下腔静脉闭塞合并主肝静脉闭塞(Ⅲ型)7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或Doppler超声检查结合下腔静脉造影和/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确立BCS诊断和分型.根据临床综合表现和腔内压测定确立ACS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腹腔心包路径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癌的相关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腹腔心包路径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BCS合并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的肝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局部闭塞,在心脏不停跳情况下,采用经腹腔心包路径完成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此外,由于受者肝动脉病变,采用受者脾动脉切断,远端结扎,近端反转与供肝肝总动脉吻合,完成肝动脉重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周左右移植肝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25 d出院,随访8个月余无BCS复发征象。结论 经腹腔心包路径肝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吻合肝移植治疗BCS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合并肝癌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胸、腹水和肝功能异常时,应用CT、磁共振(MR1)或超声波检查,若提示下腔静脉狭窄或肝静脉梗阻,则行静脉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并对其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治疗。治疗后随访1个月~5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静脉造影发现1例为单纯肝静脉狭窄;13例为下腔静脉狭窄,其中3例合并肝静脉狭窄。4例患者接受球囊扩张,10例接受支架治疗。接受治疗后患者多在短期内临床症状消失,未见明显并发症。1例肝静脉狭窄经球囊扩张8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给于支架治疗;另1例球囊扩张2年后再次发生狭窄,接受再次球囊扩张,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结论下腔静脉狭窄或肝静脉流出道狭窄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等介入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