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价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择在粘膜科就诊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复方氯已定对照组和制霉菌素甘油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其临床表现和涂片检查结果的变化,从而分析其疗效. 结果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改善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其口感较好且无口腔粘膜及牙齿着色,是临床治疗和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2.
口咽部念珠菌感染是HIV感染者发生艾滋病的开始。感染率在11%~96%之间。HIV感染的早期出现口腔念珠菌病高度预示了病情的恶化。过去用生物型和血清型技术的研究认为白色念珠菌的口腔株仅限于HIV感染者。另一些用先进分子技术的研究则不支持这种观点。至今尚无HIV感染有关的白色念珠菌生物型分布特征的报告。本研究的目的在于:①鉴定从香港、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的HIV感染者口腔标本中分离到的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型。②比较不同生物型白色念珠菌的地理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敏感株和阻抗株小鼠口腔念珠菌感染模型,揭示两种小鼠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雌性BALB/c和CBA/CaH小鼠及白色念珠菌3630用于本研究。1×10^8念珠菌/20μl接种于小鼠的口腔黏膜,建立口腔念珠菌感染模型;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用于检测血清抗体。结果念珠菌敏感株鼠CBA/CaH的口腔感染比阻抗株鼠BALB/c严重(P〈0.05);CBA/CaH小鼠在口腔免疫后5周产生了IgG1、IgG2a、IgM,而BALB/c小鼠仅产生IgG1。结论念珠菌敏感鼠CBA/CaH的口腔念珠菌感染比念珠菌阻抗鼠BALB/c感染更为严重;抗白色念珠菌抗体IgM可能对宿主的口腔念珠菌感染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HIV/AIDS患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附13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病在AIDS中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13例HIV/AIDS患者进行系统体检,重点观察口腔病损情况,并行真菌培养。结果 全身症状主要为间断咳嗽、长期腹泻、低热、消瘦。3例发生严重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1例伴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 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等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常被认为是HIV感染的先兆症状,也易合并其它病损(二重感染),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防止感染向口咽、食道、胃等部位发展。  相似文献   

5.
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扁平苔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关系,白色念珠菌致病菌与共生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对46株口腔念珠菌行基因型观察。46株菌分为以下3组,自健康志愿者口腔中所取的9株共生菌为N组;自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口腔中所取的21株致病菌为OC组;口腔扁平苔藓伴发的16株致病菌为LP组。结果:46株念珠菌中,40株被鉴定为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显示不同念珠菌有各自独特基因型。OC组与N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相似度较高。LP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与N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同是致病菌的白色念珠菌,组与组间基因型也存在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1)RAPD基因分型可将念珠菌区分至菌种水平,也可深入分辨“同种异型”。(2)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由共生菌菌群失调引起,即由内源性感染引起。(3)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提示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存在外源性感染的可能。(4)不同口腔黏膜病所伴发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6.
白色念珠菌为感染根管中最常分离到的真菌,学者们对其不断进行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感染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检测方法以及根管冲洗液与根管内用药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色念珠菌为感染根管中最常分离到的真菌,学者们对其不断进行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感染根管内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检测方法以及根管冲洗液与根管内用药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表现出致病性,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癌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口腔癌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风险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通过损伤口腔上皮、产生致癌物质、触发慢性炎症及辅助性T细胞17免疫反应等机制促进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这些机制的研究仍比较表浅,缺乏充足的直接证据,未来仍需进行大量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白色念珠菌的促癌机制,为防治口腔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白色念珠菌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白色念珠菌生物型的研究徐岩英,胡碧琼,刘立新,林琴L.P.Samaranayake白色念株菌(下简称白念)是口腔念珠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白念感染的发生除与宿主全身及局部易感因素有关外,其本身因素,即是否白念本身生物型、遗传型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时分离株的磷脂酶活性,及其与宿主机体免疫力(用CD4细胞计数表示)的关系。方法40株白色念珠菌按单一感染或是否与其他念珠菌混合感染及CD4细胞计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采用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磷脂酶活性(Pz值),并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结果40株白色念珠菌体外磷脂酶活性均为阳性(100%),白色念珠菌单一和混合感染的平均Pz值分别为0.6007和0.5142(P〈0.05),CD4细胞多于200个/mm3和CD4细胞少于200个/mm3时白色念珠菌的平均Pz值分别为0.5460和0.5688(P〉0.05)。结论作为白色念珠菌的重要毒力因子,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与是否有其他念珠菌混合感染有关,而与机体免疫力无关。  相似文献   

11.
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感染有多种形式,而且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最早表现。口腔念珠菌病在临床上主要有急性假膜型、急慢性萎缩型、慢性增生型、口角炎与正中菱形舌炎等6种。凡HIV感染或与AIDS相关的口腔念珠菌病则表现为红斑、假膜、增生和口角炎。  相似文献   

12.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人类的口腔,肠道和阴道。尽管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随着免疫抑制治疗的增加而不断增高;在医院血液感染中,念珠菌已升至第四位,但宿主清除念珠菌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对目前口腔念珠菌病的免疫研究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附134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 ,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 ,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 13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均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托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 ,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 ,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相似文献   

14.
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菌株种类和耐药情况,比较CHROMagar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API)在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鉴别中的应用,指导临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方法:6株念珠菌标准菌株和17例HIV感染合并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舌背白色刮取物,分别接种于沙氏培养基和CHROMagar,37℃48h后取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物作API 20C AUX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白色念珠菌8例,热带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念珠菌对特比萘芬耐药,对氟康唑、酮康唑、眯康唑、克霉唑中度敏感,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高度敏感。API 20C AUX、CHROMagar在鉴定白色念珠菌上无显著性差异,API20CAUX鉴定非白色念珠菌准确率高于CHROMagar,但CHROMagar可鉴别混合菌种感染。结论:HIV感染患者口腔念珠菌以非白色念珠菌居多(52.9%),分型初筛可用CHROMagar,准确分型需用API20CAUX鉴定,两种方法互有裨益。临床用药建议选择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中的两种任意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念珠菌性白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菌性白斑为口腔白斑病伴随有念珠菌穴尤其是白色念珠菌雪慢性感染。念珠菌与口腔白斑及白斑癌变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念珠菌性白斑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间的关系,以及补铁在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5例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行血液学检查,将其中46例患有缺铁性贫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真菌联合补铁治疗。结果14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中有46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1.7%)。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联合补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致病性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种类及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各种口腔黏膜病中的感染菌株的种类和耐药比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临床菌株,经YBC Test Kit鉴定其念珠菌种类;根据NCCLS的M27-A2标准方案测定3组(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头颈部放化疗患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不同口腔黏膜病合并念珠菌感染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68株临床分离株对5-氟胞嘧啶全部敏感,91.2%对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比例分别为13.2%和22.1%,放化疗组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组和扁平苔藓组。结论: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较高耐药比例和交叉耐药比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18.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共栖菌。当宿主的防御系统遭到破坏时,共栖于人体的白色念珠菌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白色念珠菌与宿主细胞和其它微生物间的相互粘附是维持其共栖于人体内的重要因素。 白色念珠菌通过识别链球菌细胞壁多糖受体与口腔中多种链球菌粘接,尤其是与Streptococcus gordonil的粘接有高度亲和性。S. gordonil是口腔微生态中最常见的组份,有着广泛的粘附特性,被认为是口腔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牙龈拟杆菌相互间集聚的中介体,这种相互作用涉及链球菌细胞表面多种多肽。比如,具有粘接素功能的链球菌表面抗原Ⅰ/Ⅱ家族成员——细胞壁相关蛋白SspA和SspB(以前称之为SSP-5)介导S. gordonil与内氏放线菌的粘接;决定链球菌表面疏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龋病与口腔白色念珠菌家族传播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采集35个家庭(119个样本)口腔牙菌斑,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并记录龋失补(DMFT)指数。结果18个家庭(18/35,51.4%)、34个样本(34/119,28.6%)中检出白色念珠菌,其中11个家庭存在家族传播(11/18,61.1%)。呈垂直传播、垂直-水平传播和水平传播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一致率分别为0(0/5),66.7%(2/3),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71,P<0.01)。念珠菌感染与DMFT指数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菌的传播呈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念珠菌感染与龋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AP)是白色念珠菌的毒力因素之一,它参与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与侵袭,在白色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SA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结构、理化性质、基因调控、抑制因素等方面,也有涉及其与相关口腔黏膜病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