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观察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下腹部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双盲分为氯胺酮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氯胺酮组于术中静脉注射氯胺酮0.4mg/kg。于术后4、8、12、24h观察疼痛,镇静状态呼吸、血压及恶性呕吐等发生率。对照组术中不使用任何镇痛药物。结果术后24h内A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无明显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具有减  相似文献   

2.
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30例行下腹部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双盲分为为氯胺酮组(K组,n=15)。氯胺酮组于术中静脉注射氯胺酮0.4mg/kg,对照组术中不使用任何镇痛药物。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测定病人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结果:术后48h内K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K组病人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术中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具有减轻术后疼痛和抑制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的作用,有利于加快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黄平 《大家健康》2016,(1):189-190
目的:探究疼痛护理是否能有效缓解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共42例,对42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通过疼痛护理进行干预,并开展回顾性分析,探究疼痛护理的临床医用价值。结果:通过疼痛护理进行干预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72 h内的疼痛评分数值,有明显的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疼痛评分数值呈递减趋势。结论:疼痛护理能有效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缓解,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观察氯胺酮是否能够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②方法 60例择期行子宫切除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成4个全凭静脉麻醉(TIVA)组,每组15例。组1患者麻醉时应用丙泊酚不用氯胺酮;组2、组3、组4麻醉时丙泊酚联用氯胺酮,但药物剂量不同。重点观察术后48小时内的疼痛情况。③结果 以术后服用双氯芬酸钾片的剂量来评价4组术后48小时内的疼痛情况,统计学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氯胺酮不能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护理干预对乳癌患者手术前恐惧和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外科多采取“乳癌根治术”(不保留乳房),患者术前恐惧较严重,术后疼痛较剧烈,致使患者不愿活动患侧肢体,影响了日后功能恢复。作者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本科84例乳癌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认知、心理、家庭、康复),减轻了患者术前恐惧和术后疼痛,促进了患者术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为苯环利定(PCP)的衍生物,曾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近年,氯胺酮作为一种高亲和,非竞争性的N-甲基-D-天门冬氨基酸(NMDA)受体的拮抗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雷米芬太尼是新型u阿片类受体激动药,停药后无蓄积,作用时间短[1],大剂量雷米芬太尼的使用后易发生痛觉过敏[2]。而在痛觉的中枢敏化中N-甲基-D-天门冬氨基酸(NMDA)受体发挥重要作用[3]。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雷米芬太尼全麻下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和疼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报告180例乳癌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共30例,占16.7%,现就其原因、治疗和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良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68例良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艾司氯胺酮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后20 min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前疼痛教育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拟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进行疼痛知识宣教,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教育。评估两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8 h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术前疼痛教育,可使患者增加对术后疼痛的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术后疼痛采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周口市川汇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1例。干预组给予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第1、2、3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手术患者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Mammotome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7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Mammotome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女性患者,分别建立治疗组35例(Mammotome微创技术)与对照组40例(开放手术)。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均全部治愈,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B超均无肿瘤残留,无复发。通过对出血量、术口愈合时间、痊愈后瘢痕大小、乳房外形改变情况等指标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以最小的创伤取得了满意诊疗效果,同时又保持乳房良好外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乳腺肿块切除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采用静脉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1 ml/kg缓慢静脉注射,术毕接镇痛泵含氟比洛芬酯50 mg+芬太尼0.5 mg+生理盐水共100 mL。对照组术后接镇痛泵含芬太尼1.0 mg+生理盐水共100 mL。分别记录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4 h、8 h、12 h、24 h)、不良反应和芬太尼的用量。结果:术后4 h,8 h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的用药量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乳腺肿块切除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3.
14.
张依爵  陶伟平  葛培青 《医学综述》2013,19(10):1853-1855
氯胺酮作为静脉麻醉药物已经很少在临床中使用,但其在镇痛方面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已证明,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滞剂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NP)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应用在全身麻醉及区域阻滞麻醉中,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围术期疼痛转换为NP的可能。长期应用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在动物实验上有所体现,因此是否能长期将氯胺酮应用到对于慢性NP的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氯胺酮/吗啡对大鼠Formalin炎性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氯胺酮组和吗啡+氯胺酮组,观察大鼠的痛行为反应。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余三组大鼠痛行为反应均被明显抑制,P〈0.05。结论:在大鼠Formalin炎性痛模型中。吗啡和氯胺酮可以明显抑制大鼠痛行为反应,吗啡和氯胺酮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速眠新与盐酸氯胺酮和速眠新复合麻醉对猕猴的麻醉效果。方法 成年健康猕猴 10只 ,动物分成单纯麻醉组 (速眠新组 ,5只 )和复合麻醉组 (速眠新和盐酸氯胺酮组 ,5只 ) ,均采用肌内注射麻醉。结果 速眠新麻醉维持时间仅 0~ 1h ,麻醉效果低于复合麻醉效果。速眠新有较好的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 ,复合麻醉使速眠新效果更佳 ,麻醉时间更长、更稳定 (1~ 2h) ,复苏期较快。结论 速眠新和盐酸氯胺酮复合麻醉适合动物实验时间较长的手术 ,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大鼠慢性关节炎模型上,研究关节腔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制作大鼠慢性关节炎疼痛模型,经关节腔内注射氯胺酮治疗2周,通过测定疼痛评分、运动评分和血浆谷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关节腔内注射氯胺酮对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氯胺酮治疗2周运动评分高于非用药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非用药组(P<0.05),血浆谷氨酸低于非用药组(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氯胺酮可缓解慢性关节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不同剂量氯胺酮(Ketamine)对趾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麻醉下鞘内置入聚乙烯导管并固定,7 d后按Brennan法制备趾部切口疼痛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K1、K2、K3组,每组12只。K1组、K2组和K3组在切口后30 min鞘内分别注射氯胺酮5μg、50μg和100μg,连续7 d,对照组在切口后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10μ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 h、手术后1,2,3,5,7 d在用药后30 min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积疼痛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各组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计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K1组上述各个时间点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计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K1组相比,K2组和K3组上述个各时间点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延长、累计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5μg无明显镇痛作用,而氯胺酮50μg或100μg则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先镇痛是否会对上腹部手术所致细胞因子反应产生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在静脉麻醉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为对照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B组为氯胺酮一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2 mg/kg。C组为氯胺酮二组,患者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6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后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3组的TNF-α、IL-8水平在麻醉前及手术后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A组的IL-6水平在手术后明显升高(P<0.05),B、C组IL-6水平在手术后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A组的IL-6手术后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0.6 mg/kg的氯胺酮预先给药可抑制上腹部手术时细胞因子IL-6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14例次)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次患者的平均年龄43.5岁,按WHO(2003年)分类标准,其中5例次良性,3例次交界性,6例次恶性;5例次局部扩大切除术,7例次单纯乳腺皮下切除术,1例次单纯乳腺皮下切除术加植皮术;1例次行肿瘤及胸大小肌切除术。8例患者全部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2~60个月),共有6例次局部复发,1例骨转移及肺转移。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复发患者仍然首选手术,出现远处转移可考虑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