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ARAO)实施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16例ARAO患者(16支闭摩血管)行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超声和DSA复查结果判断肾动脉通畅情况,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3.8%)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15例随访9~24个月,其中3例死亡.根据随访终点结果,血压治愈者3例,改善者7例,无效者2例,临床获益为83.3%(10/12);肾功能改善者2例,保持稳定者6例,继续恶化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66.7%(8/12).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可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对肾功能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的侵及主动脉的致命疾病 ,其发生率是破裂性主动脉瘤的 2倍。主动脉夹层也可隐匿发生 ,发病高峰年龄在 60~ 70岁 ,男性更易罹患 ,高血压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多年来本病在临床上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国外有人报道应用介入治疗的方法 ,即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 (fenestrationofinti malflap ,FIF)及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 (endovascularstent graft,ESG)对其进行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笔者就其病因、分型、介入… 相似文献
3.
徐碧强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4,(12):75-75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肾动脉狭窄所致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各科高血压构成比的5%-10%。由于本病可予以治愈,因此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而血管造影诊断本病的作用十分明显,我科自1999年开展血管性介入诊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肾动脉狭窄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以往依赖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 ,196 4年Dotter和Judking首先开展了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随之应用于临床 ,球囊或血管内支架加压扩张狭窄的肾动脉 ,改善和恢复正常的肾血流灌注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其简便、安全、并发症少 ,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已成为首选方法之一。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4例中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16— 5 8岁 ,平均 33岁 ,因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而就诊 ,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 ,作肾动脉造影证实为肾动脉狭窄 ,血管纤维肉增生症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 1…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21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6个月(3~15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21例TRAS行PTA术,其中5例放置支架。结果21例TRAS患者共行32次PTA(行1次PTA13例,2次5例,3次3例),其中22次经对侧股动脉,1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9%~97%,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1mmHg=0.133kPa),平均170mmHg,舒张压90~145mmHg,平均120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g,平均135mmHg,舒张压降为80~125mmHg,平均85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8%,再次PTA后狭窄率14%。32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5个,微球囊导管7个。5个支架4个为自膨式支架,1个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21例中最终治愈6例,改善8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创伤小、痛苦少,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代替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本文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相信随着许多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完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将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 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VF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国产Nd:YAG激光经皮腔内协助球囊血管成形术(PTLBA)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例髂动脉、股动脉闭塞性硬化患者的15段闭塞血管用激光行PTLA再通后,再用球囊导管行PTA扩大血管管腔,并局部灌注4-10万尿激酶,术后抗凝、溶栓治疗一月左右。结果:当时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再通率达80%,平均踝一臂压力指数从045±020升至080±016(P<0001),1例发生血管穿孔,在6-15个月(平均11±5月)随访期内,12例临床症状持续缓解,1例症状加重,踝一臂压力指数下降。结论:PTLBA对髂、股动脉闭塞性硬化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作者对PTLBA的作用机理和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性病变(ASO)的综合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本组23例ASO(狭窄性病变14例,闭塞性病变9例)均分别应用经皮主动脉闭塞穿通术、经导管局部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内支架(ES)置入术及经皮主动脉夹层内膜瓣开窗术(FIF)等进行了综合介入治疗。结果 23例ASO的治疗成功率为96.7%。其中,14例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成功率为92.9%(1例主动脉破裂死亡)。9例腹主动脉完全闭塞的治疗成功率为100.0%。23例ASO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11例(狭窄4例,闭塞7例),成功率为100.0%。1例主动脉夹层所致主-髂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用FIF获得成功。其余12例仅采用局部溶栓术和(或)PTA治疗,成功率为91.7%。术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22例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者18例,症状改善者4例。目前平均随访31.0个月(1~113个月),其中1例于随访48个月后失访;1例于治疗后2个月因出现主动脉再狭窄及右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1例于治疗后18个月死于胸主动脉夹层破裂;19例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结论 综合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治疗ASO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TRAS)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1月 ,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和 /或内支架治疗 2 0例TRAS患者 ,其中PTA治疗 14例次 ,内支架治疗 9例次。对治疗前后的血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进行随访。结果 采用PTA治疗者 ,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由术前的(15 7± 17)mmHg、(97± 7)mmHg、(1.5± 1.0 )种、(5 12± 2 96 ) μmol/L ,术后 1周降为 (137± 11)mmHg(P <0 .0 5 )、(86± 7)mmHg(P <0 .0 1)、(0 .9± 1.0 )种 (P >0 .0 5 )、(2 76± 2 2 6 ) μmol/L(P <0 .0 5 ) ,术后 6个月降为 (12 8±10 )mmHg(P <0 .0 1)、(83± 7)mmHg(P <0 .0 1)、(0 .8± 0 .9)种 (P >0 .0 5 )、(14 5± 5 5 ) μmol/L(P <0 .0 1)。采用内支架治疗者 ,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和血肌酐由术前的 (15 4± 31)mmHg、(93± 12 )mmHg、(1.6± 1.0 )种、(338±14 2 ) μmol/L ,术后 1周降为 (134± 17)mmHg(P >0 .0 5 )、(82± 7)mmHg(P <0 .0 5 )、(0 .8± 1.0 )种 (P >0 .0 5 )、(197±76 ) μmol/L(P <0 .0 5 ) ,术后 6个月为 (132± 9)mmHg(P >0 .0 5 )、(83± 4 )mmHg(P <0 .0 5 )、(0 .5± 0 .8)种 (P >0 .0 5 )、(2 0 4± 16 9) μmol/L(P <0 .0 5 )。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4例肾移植患者中,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2例假性动脉瘤,行导管栓塞术;1例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动脉溶栓术。结果 1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随3-35个月,未见狭窄;2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术后,1例血流恢复正常,1例行移植肾摘除;1例移植肾动脉溶栓者,由于并发出血行移植肾摘除。结论 介入治疗是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创伤性动脉损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38例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包括骨盆骨折24例,颅底颌面部骨折12例,颈胸部外伤2例.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和/或难以耐受外科手术,在外伤后1~24 h内行急诊动脉造影,根据动脉损伤部位,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和细条、不锈钢圈、可脱球囊及支架进行治疗.结果 除1例患者因休克时间长在造影过程中心跳呼吸骤停未行介入治疗外,其余37例均在2 h内完成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37/38),出血患者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失血性休克得到控制.2例盆腔出血伴左髂股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同时行支架置入后血管开通,肢体得以保存;1例刀刺伤致椎动脉断裂、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球囊封堵及弹簧钢圈栓塞后治愈;1例无名动脉假性动脉瘤置入覆膜支架一枚后假性动脉瘤被隔绝;1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死亡.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创伤性动脉损伤的安全、有效、简便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术前筛选、术后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超声评估肾动脉狭窄临界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肾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例疑似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肾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通过IVUS引导行肾动脉扩张或支架植入,并用IVU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IVUS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管腔截面积。结论:肾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判定肾动脉斑块性质、明确狭窄程度、测量管腔直径及指导支架植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42例介入治疗髂动脉和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于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分别采用经导管溶栓、导丝开通、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置入术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随访2年,对介入治疗前后Rutherford评分进行双尾法配对Wilcoxon检验,踝肱指数(ABI)进行双尾法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中,首次开通成功率97.6%(41/42),2次开通成功率100%(42/42).溶栓治疗26例,机械开通31例,PTA 33例,支架置人31例(60枚).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Rutherford评分由治疗前中位数4.0分降至治疗后中位数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87,P<0.01);踝肱指数由治疗前0.34±0.14增加至0.65±0.10,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24,P<0.01).术后1年初次开通率92.8%(39/42),2次开通率100.0%(42/42);术后2年初次开通率71.4%(30/42),2次开通率97.6%(41/42).结论 介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创伤小、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开展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导向下进行治疗的学科,人们普遍承认的是从1964年Dotter同轴导管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开始的。原因是介入放射学不是一项或几项技术,而是一门学科。至1974年放射医师Gruntzig研究出球囊导管,并立即应用于冠状动脉,这才在美国掀起了长时期的“球囊热”。虽然“介入疗法”传到中国最初是以治疗肿瘤的,在中国肿瘤较血管患者多,介入治疗肿瘤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肿瘤介入应该有所发展。但是血管介入不应忽视!近10年来,血管介入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器械有了很大的发展,血管腔内成形术,不只是使用导管、导丝和球囊,血栓切除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在支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防止狭窄,有了药物洗脱支架,还有隔绝作用的覆膜支架等。把介入的重点放回血管上来,使介入放射学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共搜集病例31例,行介入手术35次。6例行单纯球囊扩张(PTA),24例行支架置入,1例手术失败。术后肾动脉狭窄程度、肾功能及血压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9.6个月,PTA术后2例(33.3%)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无复发;支架术后3例(12.5%)再发狭窄,2例成功行PTA术后无复发。结论肾移植术后密切超声随访有利于早期诊断TRAS,介入治疗TRAS安全、有效且应被视为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ally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COICA)是临床的常见病变,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后患者仍存在卒中发生风险[1-3],且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4-5]。目前,除标准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也被应用于COICA。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COICA血管内介入治疗再通率为72.6%,成功再通可使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下降约80%,但高达18%的患者会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6]。本文报道1例COICA患者行分期闭塞血管再通术及支架置入术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