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萍  唐永明 《东南国防医药》2009,11(6):518-519,52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结果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达91%。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胃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参与各型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发生,在胃癌组织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血循环中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方法:以PCR-TRAP法检测了77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并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远处转移外周血端粒酶性率55.26%(21/38)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阳性率23.08%(9/39)(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端区重复扩增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TRAP—ELISA)方法检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情况。结果:(1)65%大肠癌组织表达survivin mRNA,而癌旁组织25%表达。Survivin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5%,端粒酶表达阳性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分化不良程度显著相关。(3)Survivin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明显相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诊断大肠癌的标志物。Survivin表达上调和端粒酶激活可能通过各自不同的信号途径在大肠癌变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部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84例病理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采用TRAP银染法进行端粒活性检测,同时测定EB病毒VCA/IgA抗体,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7%。伴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37),临床晚期(Ⅲ、Ⅳ)端粒酶阳性率高地临床早期(Ⅰ、Ⅱ)(P=0.042),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VCA/IgA抗体阳性的鼻咽癌患者,端粒酶阳性为85.6%,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的检测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作为胃癌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ELISA)检测72例胃病患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标本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4.2%(1/24);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标本端粒酶阳性率0%(0/16)。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CNA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晓彬  曹友清  成静 《天津医药》2003,31(4):195-197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PCNA在30例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距肿瘤3cm处),正常黏膜组织(距肿瘤8cm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2)PCNA阳性表达率为93.3%(28/30),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端粒酶活性表达与PCNA密切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和PCNA的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检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端粒酶表达及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对30例宫颈癌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的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6.7%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P<0.01)。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的进行性增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的表达,旨在探索以上生物学指标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P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MMP2蛋白的表达.同时收集每一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上述标记物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移移情况、pTN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端粒酶在正常胃粘膜的表达为13.3%(2/1 5),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77.5%(31/40),差异显著(P<0.01);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TNM分期及有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MMP2在正常胃粘膜中呈阴性表达,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4.35%,MMP2的表达强度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pTNM分期呈显显相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及MMP2蛋白的表达是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与pTNM分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MMP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MMP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上述生物学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胃癌患者的转移和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更好地指导胃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子宫内膜癌组织42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TR(人类端粒酶RNA模板基因)活性表达率为85.7%和35.7%,有显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部位,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TR活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转移与预后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的表达,旨在探索以上生物学指标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P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MMP2蛋白的表达.同时收集每一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上述标记物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077-1079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各种甲状腺肿瘤中的活性状态。方法用改良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法(TRAP-PCR)在定性及定量水平上检验100例良恶性甲状腺组织标本及15例甲状腺癌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83.8%,31/37例),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21.2%,7/33例)及病变旁正常甲状腺组织(10.0%,3/30例);15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标本也均呈阳性表达,与相应的组织标本相符。定量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活性高于乳头状癌。结论端粒酶活性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一个敏感标志物。TRAP-PCR定量分析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时期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5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和20例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处理后进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分析法。结果 55例不同时期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13例中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0例(占76.92%),复发9例中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7例(占77.78%),20例对照组及33例缓解期患儿无端粒酶活性表达。初诊时端粒酶活性表达高低与治疗后的缓解情况有一定的相关趋势。2例初诊时端粒酶活性较高表达,缓解后复发时的端粒酶活性高于初诊时所测。结论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缓解、复发和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组织和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或骨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湍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2.9%,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5.6%)及正常前列腺组织,而且表达率随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升高而增加,有淋巴结或骨转移者表达率高。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率高,在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109例乳腺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30例乳腺腺纤维瘤和1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无端粒酶活性,乳腺腺纤维瘤有23.33%端粒酶呈弱表达,乳腺癌前病变有4例端粒酶表达。乳腺癌中88.07%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不断上升。其中端粒酶阳性率在临床I期为64.29%,Ⅱ期及以上为91.58%(P<0.05)。端粒酶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为75.56%,而转移阳性组中为96.88%(P<0.01)。端粒酶表达在ER(-)组与ER(+)组间无明显差别。端粒酶表达在PgR(-)为95.08%,在PgR( )组为79.17%(P<0.01)。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无端粒酶表达。从乳腺癌癌前病变至各期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逐渐上升,端粒酶激活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为乳腺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其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Telomerase activity has been found in most cancer cells, but not in the majority of normal differentiated tissues. Therefore, telomerase has been considered a relatively selective and widely expressed tumor marker to be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 and in some cases, as a potential prognostic indicator. Telomerase activity can also be used to evaluate chemosensitivity of neoplastic cells obtained from cancer patients, by measuring residual telomerase activity after drug treatment. Finally, telomerase has been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a suitable target for designing new anticancer strategi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elomerase studies in canc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5,29(10):879-882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20例膀胱癌癌旁2cm膀胱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用Y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为0.567±0.251。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存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高于癌旁组织OD值(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Ⅲ级>Ⅱ级>Ⅰ级(P<0.05),OD 值在膀胱癌中随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1)。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复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原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 值(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及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复发无关。但端粒醇活性强度OD值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有关。膀胱癌各病理参数中端粒酶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作为比较可能更能显示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纤支镜下取得的活检肺癌组织、支气管冲洗液中肺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并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银染-TRAP,检测了26例癌组织、4例良性肺疾病组织,相应30例支气管冲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26例肺癌组织中,2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4.64%。26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冲洗液中,1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46.15%。结论:端粒酶可能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