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采用双螺旋CT进行增强前后扫描.共发现AAD24例.其中11例手术治疗。结果AADCT表现为:(1)均未见典型主动脉夹层(TAD)的CT表现(无撕裂内膜片和双腔显示);(2)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假腔)达5~30mm;(3)平扫假腔密度高于、等于或低于主动脉真腔者分别为12例、8例和4例;(4)增强扫描假腔均无强化;(5)92%(22例)病变主动脉无明显受压改变;(6)随诊假腔有变化。AAD与TAD相同点:(1)发生部位同TAD发生部位一致;(2)4例见钙化内膜内移征象;(3)63%并发胸腔积液;(4)A型67%并发心包积液;(5)破口不易显示,与手术对照,破口显示率为36%。CT所示假腔内高密度者6例,手术为新鲜或较新鲜血块,混合存在于中膜和内膜之间,假腔内等低密度者为较陈旧血块5例。6例复查AAD吸收。结论AADCT主要特点是:无撕裂内膜片和双腔显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平扫密度高于、等于或低于主动脉真腔,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和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CT增强扫描及图像重建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增强扫描及图像重建诊断与评估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高分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做图像重建。结果:按Debakey分型,I型8例、II型3例和III型21例。平扫主动脉钙斑内移≥5mm 4例(12.5%),管壁周围有低密度积液或轮廓模糊7例(21.9%),双侧胸水5例(15.6%),左侧胸水7例(21.9%),心包积液3例(9.4%)。32例增强扫描均显示内膜片及真假腔(100%),6例行螺旋CT扫描均显示内膜撕裂口(100%),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12.5%),分支受累及相应脏器缺血5例(15.6%)。结论:高分辨CT增强扫描及图像重建能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分型,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对37例主动脉瘤及2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快速容积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VB10B)行二维及三维重建。结果:11例胸主动脉瘤中,真性动脉瘤9例,假性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26例中,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上8例,肾动脉水平以下18例,表现为主动脉局限性管腔增宽。25例主动脉夹层中Ⅰ型6例、Ⅱ型4例和Ⅲ型15例,显示真、假两腔及撕裂的内膜片2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各种重建技术结合运用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价值(附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11例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DeBaKey Ⅲ型10例、Ⅰ型1例;增强扫描显示内膜片8例、平扫显示3例;内膜破口显示3例;真腔大于假腔9例,真腔小于假腔2例;假腔形态多样呈半球形、新月形、环绕形、不规则形。结论:CT增强扫描对主动脉夹层能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用于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 5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MSCT)和CT仿真内镜 (CTVE)表现 ,探讨CTVE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5例主动脉夹层进行MSCT增强扫描 ,将原始数据在AW工作站上进行CTVE成像。 5例中Ⅰ型主动脉夹层 2例 ;Ⅱ型主动脉夹层 1例 ;Ⅲ型主动脉夹层 2例。结果 :2例Ⅰ型和 2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均清楚地显示了狭窄的真腔和扩张的假腔 ,以及假腔内的血栓 ,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和分支受侵情况。清晰地显示 1例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内膜裂缝。结论 :CTVE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 ,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 ,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扫描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3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MPR或三维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及主动脉壁钙化。MPR及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类法,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较好的影像方法,其多种后处理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图像上观察内膜钙化的移位、主动脉直径扩大、心包和/或纵隔积血、胸腔积液/血。并对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平扫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CT增强图像上观察低密度的内膜瓣、破口(入口和再入口)、真假腔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CT平扫观察到钙化的内膜瓣移位9例(42.9%),主动脉直径增宽8例(38.1%),心包和/或纵隔积血8例(38.1%),胸腔积液/血5例(19.0%)。CT增强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21/21),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21/21),对破口的显示率为85.7%(18/21)。8例(38.1%)弓上血管受累,5例(19.0%)内脏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并且可以显示主要动脉受累情况,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及MP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 4.2工作站进行MPR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 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是诊断ADA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夹层动脉瘤行螺旋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Debakey分型,De.bakeyⅠ型10例,DebakeyⅢ型11例,两型中不典型夹层各2例。典型夹层动脉瘤的CT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的内膜、真假腔、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征象为主动脉壁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伴或不伴有内膜钙化内移。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便于治疗后观察对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detector row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ransluminal stent-graft placement,TSGP)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接受TSGP主动脉疾病患者,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3例,真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2例,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局限性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合并Stanford B型夹层1例,术后采用MDCTA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1~24个月)。采用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来显示支架形态、术前术后主动脉管腔情况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结果:13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后:所有患者均真腔扩大,假腔减小或消失并伴血栓形成,支架未发现移位或断裂;共3例(14%)随访中发现内漏,1例Ⅱ型内漏,建议随访观察;1例术后8个月复查新发现支架近端Ⅰ型内漏,密切随访2个月后患者出现胸痛,复查CT内漏增多,转外科治疗。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1月复查发现Ⅲ型内漏。所有患者介入术后CT随访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MDCTA对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较其他检查手段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及时观察术后疗效、发现并发症,对主动脉疾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2000年4月1500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263例,其中2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21例,女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matron 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不典型夹层EBCT血管造影(EBCTA):直接征象为:(1)25例主动脉壁均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达5-23mm,平均15.3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CT值50-87HU,累及长度为2.5-49.0cm,平均16.3cm;(2)内膜钙化移位5例;(3)6例治疗后EBCT随访,管壁厚度呈动态变化。间接征象为:(1)主动脉壁增厚溃疡形成7例;(2)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2例。上述征象结合临床急性胸痛病史,诊断可以成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StanfordA型)6例;仅累及降主动脉(StanfordB型)19例。全部病例临床均采取保守治疗,其中6例EBCT复查,3个月至1年血肿吸收。结论 急诊胸痛鉴别诊断中EB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瘤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本组患者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等后处理。结果20例均较好地显示了真假腔和主动脉夹层内膜瓣,显示破121位置18例,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情况16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1例,Ⅲ型11例。出现胸腔积液9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能提供准确的临床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胸部大血管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胸部大血管急诊病例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胸部大血管急症病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中央型肺栓塞10例,夹层动脉瘤12例,动脉瘤2例,多发大动脉炎合并肾动脉狭窄1例。二维图像(多平面容积重建及曲面重建)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重建)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仿真内窥镜可以判断肺动脉内栓子与血管壁关系、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像后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胸部大血管急诊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21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包括:Stanford B型夹层13例(65%),真性动脉瘤3例(15%),假性动脉瘤2例(10%),弓降部穿透性溃疡1例(5%),胸主动脉瘤合并局限性夹层1例(5%),胸主动脉瘤合并Stanford B型夹层1例(5%),全部接受TSGP。共应用3种类型大动脉覆膜支架,分别为:美国锐乐(10例)、国产先健(10例)及COOK公司血管支架(1例)。结果:17例分别置入1个支架,2例分别置入2个支架,2例分别置入主体支架1个、短支架2个,所有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患者无截瘫及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复查,19例无明显渗漏和假腔显影(90%);2例少许内漏,其中1例术后7 d CTA复查内漏消失,1例为Ⅱ型内漏,建议随访观察;1例术后8月随访,支架近端新发内漏并逐次增多。结论:TSGP治疗主动脉夹层、真性及假性动脉瘤、穿透性溃疡成功率高、创伤小,近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随访及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双源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DS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D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按Stanford分型:A型7例,B型18例。DSCT所见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12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8例,内膜渗漏5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14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5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4例。结论:DS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面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评价多层面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3例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两名有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使用16排多层面螺旋CT获得1.25mm层厚(1mm重建间隔)图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2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1例A型,22例B型;B型壁内血肿中,仅累及降主动脉的8例,胸腹主动脉受累11例,局限于腹主动脉3例;11壁内血肿伴主动脉穿透溃疡,其中2例行带膜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面螺旋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