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付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792-79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境障碍反复发作的作用。方法按照CCMD-3心境障碍诊断标准痊愈出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B组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心理干预1次/月,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病情复发的精神症状再现为指标。结果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对心境障碍患者在服药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干预能明显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糖尿病伴情感障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128例糖尿病伴情感障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12月.采用抽签方法将患者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心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黛力新,观察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和临床效果.结果:研究中对研...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据报道抑郁状态发生率为 2 0 %~ 6 0 %,焦虑为 19%~ 40 %。我们对 2 42例急性脑卒中早期出现情感障碍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并观察其预后。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34例 ,女 10 8例 ;平均年龄 (6 1.0±7.10 )岁。原发病为脑出血 114例 ,脑梗死 12 8例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 ,且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诊断 ,排除痴呆、感觉性失语、耳聋、意识障碍等所致的情感障碍 ,病前无抑郁、焦虑症史。情感障碍类型为抑郁 115例 ,焦虑 12 7例…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是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故择期手术患者中老年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显示,手术患者在40岁年龄段为2.3%,在60岁和80岁年龄段分别为6.8%和8.0%,疾病死亡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为60%以上。由于手术本身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较大,加上老年人常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感障碍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收集解放军第261医院神经内科在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住院期间的脑梗死首次发病患者,从中选取102例伴有情感障碍者作为观察对象,组成观察组(A组);从同时期入院治疗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中,入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合并基础病情况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无情感障碍的患者102例,组成对照组(B组),研究两组在首次发病1年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并记录A组患者服用抗抑郁或(和)抗焦虑剂的依从性。结果 A组有23例患者脑梗死复发,B组为11例, A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B组(22.5%vs 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抑郁与焦虑共病者脑梗死复发率为36.8%,明显高于仅有抑郁(17.4%)或焦虑(21.6%)的患者。A组中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相对较高(30.4%)。结论情感障碍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差增加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3)
目的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观察其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研究对象给予晚睡前服多虑平25 mg,连续治疗8 w,并由专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在两时段治疗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定,比较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总分指数分值差异。分析研究对象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睡眠态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治疗前、治疗8 w后,睡眠质量指数及睡眠信念和态度评分PSQI总分(t=21.320;P<0.001)、DBAS总分(t=13.233;P=0.001)差异显著。研究对象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睡眠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合并假性球麻痹时情感障碍的类型、伴有吞咽困难患者饮食的护理方法及饮食的干预对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58例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被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除积极采用康复程序训练外,早期介入饮食干预,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康复训练。结果: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其中抑郁者69%(40/58),痴呆者19%(11/58);出现吞咽困难55例,其中重度者18例(32.7),中度者21例(3.18%),轻度者16例(29.1%);第1次发病25例,第2次发病21例.第3次发病9例。发病次数越多.吞咽困难程度越高.且出现时间越早(P<0.01)。康复训练结束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较康复开始时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必须早期预防与治疗.对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早期介入饮食干预。以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同时应注重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合并假性球麻痹时情感障碍的类型、伴有吞咽困难患饮食的护理方法及饮食的干预对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58例伴有吞咽困难的患随机被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除积极采用康复程序训练外,早期介入饮食干预,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康复训练。结果:58例患均有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其中抑郁69%(40/58),痴呆19%(11/58);出现吞咽困难55例,其中重度18例(32.7%),中度21例(38.18%),轻度16例(29.1%);第1次发病25例,第2次发病21例,第3次发病9例。发病次数越多,吞咽困难程度越高,且出现时间越早(P<0.01)。康复训练结束出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较康复开始时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必须早期预防与治疗,对伴有吞咽困难的患应早期介入饮食干预,以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同时应注重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为预防和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和提高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对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进行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与一般疾病患者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诊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PTSD-SS总分及其5个维度包括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与一般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受性别、家庭收入及负债状况的影响。结论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高,疾病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给予心理干预措施维护和提高颅脑创伤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韵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1021-102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药物治疗同期行心理干预治疗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单纯在用药物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心理应激状态明显减轻,其中焦虑自测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测量表(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祝福琼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83-138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肾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2010年12月—2012年1月40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住院天数为(15±7)d,对照组为(2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康复,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门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门诊收取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抛硬币的形式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门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变化、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空腹...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0例)和对照组(80例),试验组在口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常规降压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对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及9O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比一般人群差,两组患者在心理状态改善和高血压疗效上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除常规用药外,还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因素采取措施。心理治疗也是治疗高血压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区早期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春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384-385
目的分析社区早期心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4例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情绪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社区心理干预治疗,随访1年。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状况,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干预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段变化干预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但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干预组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早期心理干预可减轻或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and other variables to pulmonary function over four month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asthma kept daily records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for an average of 140 days. Data on other potential covariat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as assessed by peak flow meters, were also collected (e.g., allergen exposure). Sixteen subjects (50%) ha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Between-subjects analyses showed small but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other variables.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previous reports of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variables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新世界》2015,(21)
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用于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急诊接收的9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47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一组47例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设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62%(44/47)显著大于对照组的82.98%(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主观感受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开展整体护理,获得满意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改善其主观感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利芸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045-1046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略高于对照组的8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