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SKA)的颅外应用解剖,减少该入路的手术并发症。方法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10例.在SKA范围内解剖眼轮匝肌、面神经颞支的额肌支和眶上神经,测量切口以上眼轮匝肌的高度,额肌支与额骨颧突、眶上孔/切迹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眶上神经外侧支与眶上缘的夹角。结果切口以上眼轮匝肌的高度为(6.94±0.97)mm(4、92~8.30mm)。面神经颞支的额肌分支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为(19.50±3.57)mm(12.72±23.68mm)。眶上孔/切迹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为(30.61±1.62)mm(26.42±33.00mm).眶上神经外侧支从眶上孔/切迹发出的10mm范围内均在骨膜外向外上走行,其与眉弓的夹角为(73.96±3.43)°(68.0~80.20)°结论应用SKA时需注意眼轮匝肌、面神经颞支的额肌分支和眶上神经等颅外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骨窗的"门洞效应"即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SKA)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创伤小路径短,能直接到达病变,减轻了脑牵拉,同时去除眶顶板的骨性突起,可以增加显露范围及视角,与标准翼点入路及眶颧入路比较,减少了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而且显露范围及手术致残率并无明显差异.手术显微镜及内窥镜的利用又解决了照明及视野的问题.随着专用于锁孔入路的同轴控制显微手术器械的应用,SKA治疗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中去除眶顶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成人尸头标本8例,模拟眶上锁孔入路并去除眶顶,比较去除眶顶前后Willis环周围血管最大显露程度、显露面积及不同深度靶点显露角度的差异。结果去除眶顶前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显露范围有显著性差异(P< 0.01)。在基底动脉顶端位置较高的标本中,去除眶顶有助于其显露;对鞍区其他深部结构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的显露无显著性差别(P> 0.05)。去除眶顶后,手术显露面积(864.2 mm2)较去除眶顶前(494.9 mm2)明显增加;工作角度平均增加34.2%。结论去除眶顶对位置较高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2段近端和位置较高的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的显露有实际意义;应根据病变的特点确定是否去除眶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其在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6例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的手术,在内镜的辅助下或显微镜下观察鞍区手术间隙的解剖学结构。结果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可较好的暴露第Ⅰ、Ⅱ间隙内部结构,内窥镜自第Ⅱ间隙进入基底池,可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此入路对第Ⅲ间隙暴露较差;对第Ⅳ间隙暴露直接,但操作空间较为受限。结论在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能得到与标准额下入路基本相同的显露范围。  相似文献   

6.
神经导航下眶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的显露范围,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在8具(双侧)尸体头颅上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显露范围,并使用导航系统测量术野中相关结构的最大显露程度.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通过鞍区四个间隙进行手术.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距离为18.7±4.65 m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为7.5±1.65 m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约为5.7±2.35 mm;基底动脉可显露为6.7±2.29mm.结论 (1)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测量简便、精确,优势明显;(2)眶上"锁孔"入路对鞍区及周围结构显露较好,适用于Willis环及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近端的动脉瘤以及鞍区、前颅底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7.
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2.0cm×2.5cm包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处理鞍区病变20例。结果20例鞍区病变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愈,包括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鞍膈脑膜瘤1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嗅沟脑膜瘤1例,脊神经损伤2例,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所有20例均经随访,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复发。结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鞍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  相似文献   

9.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7.0~100.8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1.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人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 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9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全切除肿瘤者35例(89.74%),次全切除者4例(10.26%)。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12.82%),脑脊液漏1例(2.56%)。术后随访10个月~6a,3例(7.69%)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4年始应用锁孔入路结合腰池引流切除鞍区肿瘤,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病史2个月~5年,平均1.5年。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28例(包括单眼失明3例),尿崩症9例,头痛8例,性欲下降、阳痿6例,停经、泌乳5例,性格变化2例。术前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GH)水平增高7例,泌乳素(PRL)水平增高12例,正常1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方法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分析我科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4例(16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它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用该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眶上眉弓为人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到达鞍前、鞍上、鞍旁和鞍后部分区域,广泛用于颅前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的治疗.眶上锁孔入路较传统额下入路具有暴露范围相同而损伤小的优势,但此入路对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此项技术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27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锁孔手术(keyhole approach)是微侵袭(minimally invasive)外科的标志性手术,1991年起开始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我院从2001年4月起应用经眉弓锁孔入路切除垂体瘤,疗效满意,初步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完成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后,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观察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并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解剖数据测量。在临床应用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9例。结果眶上锁孔入路通过第二间隙可显露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距离可显著增加(3.4±1.0)mm(P0.05)。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颅前窝的垂直距离为(12.4±2.3)mm,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距离可显著增加(3.3±1.2)mm(P0.05)。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显露不高于颅前窝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眶上锁孔入路中,经第二间隙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是手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的70例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1-07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MRI确认,肿瘤全切56例,次全切除14例。52例功能性腺瘤中26例恢复正常水平,15例较术前下降,11例改变不明显,无死亡病例。结论眉弓锁孔入路是传统额下入路的微创化改进。不仅可达到相同的暴露和控制范围,而且切口小、美观、微创、恢复快、无需拆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微创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经眶上锁孔入路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20例肿瘤均达到Simpson I级切除,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4例。术后随访6~36个月,20例病人视力均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合理使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