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优选鳖血柴胡的炮制工艺。 方法: 以柴胡皂苷a,c,d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炮制时间、鳖血用量、炮制温度对鳖血柴胡炮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柴胡皂苷a,c,d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0 min,25%~90%A;50~55 min,90%A),检测波长210 nm。 结果: 炒制时间对炮制工艺具有显著性影响。最佳炮制工艺为150 ℃炮制10 min,加鳖血量0.05 mL ·g-1。醇溶性浸出物及柴胡皂苷a,c,d质量分数分别为12.42%,0.85%,0.23%,0.90%。 结论: 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靠、重复性好,为规范鳖血柴胡饮片的炮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樟帮麸炒枳壳的炮制工艺。方法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HPLC法测定指标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用加权评分法优选樟帮麸炒枳壳最佳炮制工艺参数,即麦麸含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结果麸炒枳壳的最佳炮制工艺:麦麸量为5%(占药材质量总比例),炒制温度为140℃,炒制时间为6 min。结论优选的麸炒炮制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酒当归的炮制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为指标,以黄酒用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酒当归的炮制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用HPLC法测定阿魏酸含量。结果:优选出的酒当归最佳炮制工艺为:黄酒用量10%,闷润1h,140℃炒制15min。结论:优选出的酒当归炮制工艺合理可行,为酒当归的炮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北柴胡的最佳麸煨工艺。方法以柴胡皂苷a、d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麦麸用量、麸煨锅温、麸煨时间3个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麸煨锅温和麸煨时间对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麦麸用量对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影响不明显。最佳麸煨工艺为1倍麦麸用量,麸煨锅温150℃,麸煨时间60 min。结论优选的北柴胡最佳麸煨工艺合理可靠,重现性好,为规范麸煨北柴胡的饮片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麸炒白芍的炮制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麸炒过程中的锅底温度、炒制时间、麦麸用量为考察因素,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设计,以麸炒白芍的外观性状、浸出物、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含量为响应值,优选麸炒白芍的工艺参数。结果:麸炒白芍的最佳工艺为350℃撒入麦麸,控制锅底温度330℃炒制4 min,出锅,筛去焦麸。白芍饮片与麦麸用量比为100∶20。结论:本试验优选的麸炒白芍工艺稳定可行,为麸炒白芍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麸炒石菖蒲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石菖蒲总生物碱含量为评价指标,以麦麸用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等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确定麸炒石菖蒲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麸炒石菖蒲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0%麦麸用量,麸炒温度为140℃,麸炒时间为40 s。结论:该研究为麸炒石菖蒲饮片炮制工艺提供了更准确、科学的炮制参数,可为石菖蒲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均匀设计法优选苍术麸炒工艺,为苍术麸炒工艺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挥发油量、苍术素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辅料用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翻动次数等苍术麸炒工艺参数。结果苍术麸炒工艺参数优选为辅料(麦麸)用量15kg/100kg,炒制温度195℃,炒制时间5min,翻动次数65次/min;验证试验结果基本合理,重现性良好。结论为苍术麸炒工艺提供了依据,并制定了较规范的的炮制工艺及其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陈建明  陈彬  陈建真 《中成药》2010,32(12):2121-2122
目的:研究桑枝的酒制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以黄酒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酒桑枝的炮制工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优选的桑枝酒制工艺为:加药材20%量的黄酒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中,于130℃炒制9 min,取出,放晾。结论:优选出的桑枝酒制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为酒桑枝的炮制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选地黄酒炙工艺。方法 以梓醇、地黄苷D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选择黄酒用量、酒炙温度及酒炙时间为考察因素,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地黄酒炙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取生地黄饮片,加15%黄酒拌匀,润透,设定炒药机转速30 r/min, 220℃炒制20 min,出锅时成品表面温度130℃,表面呈棕褐色,鼓起,具有酒香气。结论 验证实验表明,优选的酒炙地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为酒炙地黄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麸炒泽泻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泽泻醇-B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麸炒泽泻工艺的三个关键因素对成品质量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炮制工艺。结果:麸炒泽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kg药材用麦麸皮12.5 kg,温度160~170℃,炒制3 min,取出,筛去焦麦麸,晾凉。结论:最佳炮制工艺参数为A2B2C2。  相似文献   

11.
李婧  马小兵  沈杰  张志锋 《中草药》2020,51(4):845-850
目的采用文献挖掘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潜在的中药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活性成分。方法通过近期国家及各权威机构发布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方案的中医方剂以及常用抗病毒中药筛选候选中药,通过TCMSP、CNKI及PubMed搜集整理候选中药活性成分。SARS-Co V-23CL水解酶(Mpro)蛋白结构由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提供。采用AutoDock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文献查阅与处方筛选共得到11个高频使用抗病毒待研究中药,通过TCMSP及文献查阅整合得到469个候选活性成分。通过分子对接得到结合能<-33.44 kJ/mol的成分41个,其中柴胡皂苷(E、B1、D、F、B2、C2、A)、甘草酸等多种成分与SARS-Co V-23CL水解酶蛋白均有较好的亲和力。候选药物中柴胡、甘草、金银花等中药含有较多潜在抗SARS-Co V-2活性成分。结论从传统抗病毒中药中筛选出潜在的抗SARS-Co V-2中药单体,为抗SARS-Co V-2药物研究及处方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栽培与野生柴胡根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栽培及野生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的根)性状、组织构造、薄层层析定性、总皂甙含量及柴胡皂甙a、d 的含量对比,表明栽培北柴胡与当地野生品的质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曲中原  吴双  郑岩  罗龙坦  邴一凡  邹翔  李雪  李文兰 《中草药》2021,52(9):2678-2686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南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南柴胡药材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建立了12批南柴胡药材指纹图谱,确认了13个共有峰,通过柴胡皂苷对照品指认5个色谱峰,分别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f;经网络药理学确认以上5种成分为活性成分,可作用于14个核心靶点、20条关键通路发挥抗炎、抗抑郁、抗肿瘤作用,初步预测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f为南柴胡潜在的Q-Marker,南柴胡药材中其总质量分数不低于0.10%。结论南柴胡Q-Marker预测分析为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乳康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乳康胶囊中青皮、柴胡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对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进行总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柴胡皂苷a进样量在2.04~ 14.28 μg(r=0.999 8)、柴胡皂苷d进样量在2.52-17.64 μg(r =0.9995)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15%,RSD 0.54% (n =9).结论:建立的TLC和HPLC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乳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春柴胡中柴胡皂苷a与d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春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柴胡皂苷a在0.4018~6.027μg(r=0.999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1.19%,RSD为1.83%(n=6);柴胡皂苷d在0.5238~7.857μg(r=0.999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2.76%,RSD为1.43%(n=6)。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柴胡皂苷a、d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竹叶柴胡根中的皂苷类成分,为其入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皂苷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对竹叶柴胡根中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用C18(4.60 mm×150 mm,5 μm)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流速0.8 mL·min-1,柱温35 ℃,进样量10 μL。结果:竹叶柴胡根中含有皂苷类成分。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40~8 800 ng(r=0.999 7),488~9 760 ng(r=0.999 2)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88%(RSD 0.41%),100.23%(RSD 0.46%)。样品中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在0.48%~1.08%。结论:竹叶柴胡全草入药具有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柴胡皂甙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对大鼠癫痫发作及脑电的影响。方法:观察柴胡皂甙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痫性发作潜伏期、发作程度以及脑电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柴胡皂甙50mg/kg、100mg/kg及150mg/kg三种剂量均能显著延长大鼠惊厥潜伏期,明显减轻大鼠痫样发作程度;对大鼠的脑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柴胡皂甙具有抑制戊四氮诱发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柴胡煎煮过程中皂苷a,b1,b2,h煎出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0~70 min,22∶78→50∶5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254 nm。结果:柴胡在单煎时其皂苷的成分溶出随煎煮时间存在较大的变化。柴胡皂苷a的煎出量随时间逐渐下降,煎煮的4 h后,其含量下降逐渐趋于稳定。柴胡皂苷b1,b2,h的煎出量随时间增加,其中柴胡皂苷b1的煎出量在煎煮5 h后其含量仍处于增加的阶段,柴胡皂苷b2煎煮2 h后煎液中的含量便达到了最大值,柴胡皂苷h在煎煮4 h后煎出量增加的幅度逐渐趋缓。结论:在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柴胡在方剂中配伍规律时,应注意煎煮过程对柴胡皂苷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本文对含不稳定性成分药材配伍规律研究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柴胡汤剂中次生柴胡皂苷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姜华  张延萍  张倩  徐幽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0):3078-3082
目的:研究柴胡煎煮过程中新生成的柴胡次生皂苷的结构。方法:采用各种分离技术和光谱技术对柴胡煎液中柴胡皂苷的结构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HPLC对所分离得到的柴胡皂苷进行指认。结果:从柴胡汤剂中分离得到11个柴胡皂苷,对柴胡煎煮过程中新生成的7个成分中的4个进行了指认。结论:为从次生柴胡皂苷的角度完善柴胡的认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