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如何早期、有效地预测冠心病显得尤为重要.经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面积、斑块稳定性及颈动脉斑块进展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从而对冠心病的存在和发展进行预测.为此,本文对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人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不同观察者hs-CRP表达水平,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hs-CRP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组别间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7.87±3.94)mg/L,组间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最高,达到(12.40±3.57)mg/L,与IMT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内膜增厚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也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14.63±3.41)mg/L,与稳定斑块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程度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L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ACI患者100例,其中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无斑块患者18例,稳定斑块患者28例,不稳定斑块患者54例;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p(a)、Lp-PLA2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I患者中,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Lp(a)、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Lp-PLA2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是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Lp(a)、Lp-PLA2水平均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Lp(a)、Lp-PLA2诊断老年ACI患者CAS斑块稳定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PAPP)-A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KD 3~5期患者7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PAPP-A水平,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CKD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AS)组,比较两组血清PAPP-A水平的变化;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CKD患者血清PAP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呈进行性升高。CKD伴颈AS组血清PAPP-A水平较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KD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PAPP-A显著正相关(r=0.521,P<0.001)。PAPP-A是IMT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KD患者血清PAPP-A与颈AS密切相关,血清PAPP-A可能参与了CKD患者A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左室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00例(AC I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心电图异常率升高,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舒张晚期血流速度降低,IMT增加(P〈0.05或〈0.01)。结论 ACI可影响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C I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冯明  李华  彭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4):1069-10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至7月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0名健康体检者和69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高敏感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每个受试者的血清SAA质量浓度。结果T2DM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AA明显升高[3·08(2·1~5·06)mg/L与1·37(1·07~1·86)mg/L,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AA与IMT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C)、空腹血糖(FPG)分别呈正相关,P<0·01。糖尿病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98±0·23)mm与(0·73±0·19)mm,P<0·01]。在IMT与基本生化指标及血清SAA之间的多组分析显示年龄、SAA和降低的HDL-C与IMT的升高有独立的相关性,且危险系数年龄>SAA>降低的HDL。结论SAA和颈动脉IMT密切相关,提示SAA和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有关,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顺序入选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期间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所有患者行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 mm组50例及IMT<0.9 mm组48例,并做血清CysC及相关临床资料检查.结果 IMT≥0.9 mm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较IMT<0.9 mm组明显增高(0.95±0.24 mg/L比0.76±0.15 mg/L,P<0.01);Cys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C、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清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有相关性,Cys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CI患者,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血hs-CRP、FIB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ACI组患者的血hs-CRP、FIB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组高于非斑块组(P 0. 05);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 0. 05),而血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s-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 315、5. 208和4. 553)。结论:ACI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hs-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210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者16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5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189例和无斑块组21例,根据斑块稳定性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分为A组(无斑块,n=17)、B组(伴稳定斑块,n=31例)及C组(伴不稳定斑块,n=117例)。比较无斑块组与斑块组,A组、B组及C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卒中病史及吸烟、饮酒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FT_4水平];血清FT_4水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无斑块组与斑块组患者男性比例、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卒中病史、吸烟率、饮酒率、TC、HDL、LDL、FPG、Hcy及血清FT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TG及血清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血清FT_4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T_4水平[OR=0.462,95%CI(0.287,0.742)]是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A组、B组、C组患者男性比例、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卒中病史、吸烟率、饮酒率、TC、HDL、FPG、Hcy及血清FT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年龄大于A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TSH水平高于A组、B组,TG高于B组,LDL高于A组,血清FT_4水平低于A组、B组(P<0.05)。结论血清FT_4水平是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5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斑块影像学特征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PO和PAPP-A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血清MPO和PAPP-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或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血清MPO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PAPP-A水平高于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与稳定性斑块组之间血清PAPP-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血清MPO和PAPP-A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MPO和PAPP-A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破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构成成份和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存在颈动脉硬化相关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资料,采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对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的类型及表面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侧中度以上管腔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非梗死侧(80.0%比45.0%,χ2=15.68,P<0.05),脑梗死侧的颈动脉软斑块与混合斑块的数目显著多于无梗死侧(68.9%比38.3%,χ2=12.54,P<0.05),梗死侧发生颈内动脉斑块表面不规则和溃疡的比率显著高于无梗死侧(77.0%比38.3%,χ2=20.6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面不规则的不稳定性者比表面规则的稳定性者更易引起脑梗死,多层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技术无创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力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脑梗死患者188个颈动脉斑块,非脑梗死患者154个颈动脉斑块,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短轴方向最大应变(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 两组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顶部及基底部,顶部SRmax高于基底部;斑块肩部Smax高于顶部及基底部;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硬斑块肩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硬斑块肩部及软斑块肩部SRmax均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定量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力学特性,为临床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部分前循环梗死为43.1%,腔隙性梗死为39.0%,后循环梗死为11.6%,完全前循环梗死为6.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占70.5%,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占斑块检出率的55.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检出率为46.9%、斑块≥4个的患者为33.3%、斑块平均个数为3.26±1.87个,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稳定性、个数与完全前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的形成密切相关,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9.85±2.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8±1.23 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9.80±2.43 mg/L、10.72±2.55 mg/L、7.46±2.54 mg/L、6.15±1.71 mg/L及6.38±1.96 mg/L。前两组与后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三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应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胆固醇的相互关系 ,选择149例高血压患者 ,根据病史及检查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和单纯高血压组 (75例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胆固醇水平 ,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发现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 (P <0 .0 5 ) ,颈动脉斑块发生也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多 (P <0 .0 5〉。这提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 ,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73例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为对照组,73例患者采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炎症因子变化情况、S100β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易损斑块检出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S100β、尿微量白蛋白、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皮疹、肌痛、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是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案,能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脂状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74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及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借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计算各组的发生率。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759 mg/L比3.538 mg/L,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管狭窄发生率(85.0%)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脑动脉硬化狭窄无显著相关性(OR=1.272,P>0.05),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呈正相关(OR=3.09,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是代谢综合征发病原因之一;代谢综合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脂联素与脑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3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研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及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浓度;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公式求出;采用免疫法测定载脂蛋白A和B的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脂蛋白(a)的浓度;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采用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浓度乘积的倒数的自然对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6.58±3.16mmolL和6.34±2.30mmolL)、空腹血胰岛素(13.6±9.1mIUL和13.4±8.1mIUL)、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9.2±2.3mmolL和9.2±2.5mmolL)、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99.0±54.3mIUL和98.4±53.9mIUL,)、收缩压(150.2±18.2mmHg和152.4±13.6mmHg)、舒张压(96.2±12.7mmHg和97.4±18.6mmHg)、甘油三酯(1.71±0.68mmolL和1.68±0.9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6±0.29mmolL和3.01±0.40mmolL)、总胆固醇(5.11±0.35mmolL和4.98±0.34mmolL)、脂蛋白(a)(238±202mgL和234±217mg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880±350AUL和870±150AUL)和体质指数(26.5±1.1kgm2和26.3±2.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4.20±0.24和4.19±1.02)、高密度脂蛋白(1.24±0.48mmolL和1.23±0.18mmolL)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80±160IUL和250±180I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脑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