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收集全区10个街道性病疫情报告卡、报表及个案调查资料,人口统计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94~2005年梅毒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探讨影响梅毒流行因素,为制订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目前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疫情正处在流行低增长阶段,仍为全省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以20—29岁为多,占56%;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96.3%;已婚占66.5%;以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占66.4%。深圳市宝安区梅毒流行经历了低流行散发期和中流行高增长期后,目前进入中流行低增长期。根据本区特点,应采取在全社会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主动监测,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南山区1994~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南山区1994~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4~2006年南山区梅毒疫情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山区梅毒发病率从1994年的0.75/l0万增至2006年的43.41/10万,年均递增77.58%;梅毒在8种上报性病中的构成比年均递增101.83%;梅毒患者以早期为主,二期梅毒报病数高于一期梅毒;一期梅毒以男性为多,隐性梅毒以女性为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中学为多;传染来源主要是非婚性接触,占72.10%。结论南山区梅毒流行经历了低流行高增长期后,目前进入高流行低增长期。根据其特点,应采取在全社会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及规范诊治等综合措施,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广西2001~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广西梅毒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01~2006年的梅毒疫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6年广西共报告梅毒51 017例,占8种报告性病总数的18.21%,发病率从9.68/10万上升到32.26/10万,梅毒患者人数占性病比例从12.76%上升到25.96%。同时隐性梅毒比例也不断上升,从3.84%上升到37.30%。梅毒与AIDS/HIV关系密切,Y(AIDS/HIV发病率)=-4.18+0.42X(梅毒发病率),r=0.973(P=0.001)。结论广西梅毒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梅毒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因此必须加强梅毒的防治工作,同时加强普通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朝阳区1993~200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1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梅毒流行特征的分析,探讨导致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因素,为今后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宝安区1999年~2002年孕妇人群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掌握深圳市宝安区梅毒在孕妇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的预防与控制及阻断其垂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患病率和构成比指标对深圳市宝安区5个孕妇人群。梅毒监测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四年共检测孕妇21139例,梅毒患病率平均为4.3‰;805患者集中于20岁-29岁的孕妇。学历高中以下占82.6%。夫妻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人口特征以流动人口为主,占51.08%;其次为暂住人口占25%。检出的孕妇梅毒中,隐性感染者占98%。结论:梅毒在该区形成一定的流行势态,已严重危及我区孕妇及新生儿,应切实做好孕妇梅毒血清筛查及追踪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987年~2001年肇庆市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市梅毒疫情报表及个案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目前肇庆市正处在梅毒疫情快速上升阶段;病例86.75%是20岁~49岁的青壮年,96.99%的学历在高中以下,30.12%是未婚者,84.34%是非婚性接触传播,非婚性接触与夫妻性接触发病的隐性梅毒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须加防治梅毒的力度,规范梅毒诊治,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1999~2003年住院病人潜伏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院1999~2003年住院病人中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92例无症状TPPA阳性者中存在潜伏梅毒83例。潜伏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男女之比为1:1.77。患者分布于我院外科、妇产科等7个科室。潜伏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多发于25~35岁,而男性多发于35~45岁。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宝安区2003-2004年妊娠梅毒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在深圳宝安区开展母婴保健地区、街道12家医疗单位进行产前保健及分娩的全部妊娠梅毒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出妊娠梅毒患者538例。发病人群以20~30岁年龄组高发。以无/待业人员为多,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占大多数,各孕周均有孕产妇常规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妊娠梅毒呈明显流行,应加强妊娠梅毒的筛查和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3-2005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2003-2005年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区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大幅增长的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地区系统的梅毒疫情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年来南海区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梅毒为主,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呈逐年增长趋势;职业构成以工人、农民、无(待)业、个体、饮服为主;梅毒患者中已婚者占大多数;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结论:根据南海区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山区孕产妇梅毒流行情况,为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区孕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免费筛查,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15662例孕产妇血清学筛查发现梅毒阳性孕产妇57例,阳性检出率为3.64%0。个案调查仅有7例孕产妇承认曾有婚外性接触史和既往梅毒史。暂住和流动人口孕产妇阳性检出率占94.7%。30.36%阳性孕产妇妊娠结局不良。4例未经治疗的产妇娩出先天梅毒患儿。同意检查的22例性伴中仅有9例为RPR和TPPA均为阳性,阳性率40.9l%。隐性梅毒占91.07%,占2003年度女性隐性梅毒报告数的90.32%。结论孕产妇梅毒筛查有利于发现隐性梅毒,应提倡早做孕期保健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治梅毒,阻断先天梅毒的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孕产妇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深圳市各级医疗单位进行产前保健及分娩的全部孕产妇梅毒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出孕产妇梅毒患者423例。年龄以20~30岁为主,最小17岁,最大40岁;职业以无或待业为主,其次为工人;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为主,户籍类别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主,各孕周均有孕产妇检出梅毒阳性。结论:孕产妇梅毒筛查工作意义重大,应加强妊娠早期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12.
河源市1992年~2002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邹辉洪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2):191-192
目的:分析河源市1992年-2002年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市性病疫情报表及个案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目前河凉市梅毒疫情仍处在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以20岁-49岁为多,占85.89%,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占89.51%,婚姻状况中:未婚占28.28%,传染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47%。结论:应加强梅毒防治工作的力度,规范梅毒的诊治,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8-2010年住院患者隐性梅毒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住院患者手术或输血前配血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以发现隐性梅毒患者,探讨其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9744人,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结果三年共收集住院患者49744人,梅毒抗体阳性502例,各年度阳性率分别为0.81%,1.05%和1.09%,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性阳性者275例,女性227例,男性阳性率1.12%,女性为0.90%。男女比例为1.21:1。各年龄段阳性率不同,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其中80~89岁阳性率最高,20岁以下阳性率最低。结论隐性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梅毒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梅毒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计算发病率、构成比、年均增长率,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梅毒的发病趋势。结果: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6.15/105增至2019年20.24/105,呈逐年增长趋势(χ2=12475.40,P<0.01),年均增长率为14.15%。其中,隐性梅毒占比增长最快,由2010年的31.98%增至2019年的74.28%。高发地区为鲁东半岛的威海市、青岛市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20/105以上。各年女性报告病例数均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89∶1。从年龄分布来看,20~35岁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占比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9.41%;60~79岁人群报告发病率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2.82%。20类职业中,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占43.94%。结论: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呈较快增长,其中隐性梅毒增长尤为迅速。需加强梅毒筛查和防治,特别是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5.
一期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追踪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一期梅毒 (PS)治疗后血清学追踪检测结果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87例P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期内进行血清学TRUST和TPPA定量检测。结果 PS患者治疗后TRUST转阴时间为 9.1± 1.2个月 ;不同病程组患者TRUST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前血清滴度不同组及不同治疗方法组患者TRUST转阴时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 ;2 4.7%PS患者治疗后TPPA转阴。结论 PS患者治疗后TRUST转阴时间为 9个月左右 ,影响因素有病程、治疗前血清滴度及治疗方法等 ;部分PS患者治疗后TPPA可转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三期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为今后对三期梅毒病例报告质量考核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收集广州市2009-2014年三期梅毒报告病例资料,对其报告结果的准确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次调查三期梅毒病例1 099例,准确率为28.57%(314/109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群性别、有无性病史和报病医疗机构的类型和报病的科室与三期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有关。以其它科室为参照,骨科、心血管科、皮肤科对三期梅毒报告准确率更高,OR(95%CI)=0.912(0.841,0.988);以其它医院为参照,三甲综合医院对三期梅毒的报告准确率高于其它医院,OR(95%CI)=1.894(1.465,2.449);有性病史的病例三期梅毒的报告准确率更高,OR(95%CI)=1.830(1.091,3.072)。结论:广州市三期梅毒疫情报告准确率不高,不能很好地反馈三期梅毒疫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照苄星青霉素G,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方法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的96例梅毒孕妇,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进入苄星青霉素组,采用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1疗程,4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进入阿奇霉素组,口服阿奇霉素1g/d,10天为1疗程。结果组间资料均衡、可比(P>0.05),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在苄星青霉素G组为3.77%,阿奇霉素组为4.65%,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76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与苄星青霉素G相同,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的妊娠妇女可以作为青霉素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One hundred eighty-one patients with syphilis were seen from May 1, 1984, to April 30, 1988 at the Dermatological Clinic of Nippon Medical School Hospital.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year by year. The number of early infectious syphilis cases was almost twice as high as late latent syphilis ones. As a source of infection, female prostitutes were noteworthy. Among primary syphilis cases, multiple chancres were observed in 29.2%. The frequency of ulcus durum was much higher than initial sclerosis. A relationship with oral sex is suggested. Among secondary syphilis cases, pruritus was observed in 23.9%, prominently on volar lesions. Psoriasiform papular and macular syphilide were the commonest features. Secondary syphilis with persisting chancres were seen in 41.3% an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JH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26.3%. The frequency was highest in late primary and in early secondary stages. IgM-TPHA and IgG-TPHA were tested in 94 sera by gel-filtration and 77 by HPLC. IgM-TPHA tests were reactive in virtually all the sera from untreated syphilis cases. The titres in untreated syphilis were higher than in treated cases. IgM-TPHA/IgM-TPHA+IgG-TPHA was higher in early syphilis than in late syphilis. Fifty-eight untreated cases were tested at frequent intervals after treatment for up to 12 months. IgM antibodies disappeared in 53 patients within 12 months. Non-treponemal antibodies measured by the CF test disappeared within 15 patients and TPHA tests remained positive after 12 months in all patients. IgM-TPHA may support a diagnosis of active syphil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引导策略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运用患者通知和约定通知二种性伴通知方法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及通知技巧辅导、检验结果讨论等三阶段引导策略,对251名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性伴通知,观察其性伴通知意愿改变情况以及其性伴就诊率。结果实施分阶段引导策略后,妊娠梅毒患者固定性伴(含法定配偶)信息引出率达100%,愿意通知性伴的患者比例由29.88%上升到88.84%(P<0.01),通知的确定性由33.3%上升到71.7%(P<0.01)。通知成功率达88.78%,性伴就诊率达78.88%。结论患者通知与约定通知结合的性伴通知方法以及三阶段引导策略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就诊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