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以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依据年龄不同给予磷酸肌酸钠0.25~0.5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7 d。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心肌酶学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与心肌酶都有明显的变化,治疗组变化明显,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钠在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并心肌损坏中的保护作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董骏铭 《天津药学》2012,24(3):23-25
目的:对比磷酸肌酸钠与二磷酸果糖治疗手足口病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心肌酶异常的手足口病患儿病历中,抽取分别使用磷酸肌酸钠、1,6-二磷酸果糖、普通治疗患儿各20例,分别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以CK、CK-MB、α-HBDH为参考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心肌酶水平与空白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K-MB、α-HBDH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手足口病心肌损害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ECG)的影响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成都市新都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84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静脉点滴磷酸肌酸钠0.5g/次,1次/d,两组均治疗7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检测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水平,进行ECG监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66.67%(χ2=7.071,P<0.05),ECG异常率分别为30.95%(13/42)、73.81%(31/42),(χ2=15.46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ST、CK、CK-MB、LDH、cTnI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能够使心肌酶谱尽快地恢复正常,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注射用复合辅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心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治疗的手足口病心肌损伤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注射用复合辅酶,1/2~1支,1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 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中,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功能指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和心肌酶谱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9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输出量(CO)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心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T-T段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肌酶谱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注射用复合辅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心肌损害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提高心功能指标,改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降低心肌酶谱水平,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及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86例手足口病患儿常规行心肌酶学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心肌酶学及心电图的变化及预后。结果大多数患儿存在CK—MB、CK等心肌酶不同程度升高且心肌酶升高程度越高,心肌损害越严重,心电图异常变化非特异性,但较少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合并心肌损害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心肌酶显著升高者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患儿,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112例,于入院24h内抽取静脉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谷草转氨酶)、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脱氢酶)。结果 AST、CK、CK-MB、LDH活性的改变与急性感染性喉炎喉梗阻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CK、CK-MB值的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心肌损伤的指标,动态测定,可了解心肌损伤程度,指导治疗,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同时按1:1标准选取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入院后第二天清晨抽取静脉血行心肌酶检测,同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d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逐渐降低(P〈0.05);治疗前患儿心电图异常情况主要有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传导阻滞及早搏等,治疗后表现为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主要表现为T波双向或低平。结论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可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损害,对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维生素C 0.5 g加能量合剂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0.5 g/次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χ2=4.5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循环改善、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恢复、心肌酶谱恢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时心肌酶谱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对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将CK-MB或AST升高的41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VitC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结果 观察组血清AST、CK-MB分别为(70.25±8.92)U/L、(46.15±13.75)U/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剂量VitC组治疗后AST、CK-MB分别为(49.26±9.31)U/L、(24.32±10.1 2)U/L,较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有下降(P〈0.05).结论 手足口病可引起心肌酶谱的改变,治疗的同时注意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对新生儿窒息患者心肌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分轻、重度窒息组,其中轻度窒息组48例,重度窒息组38例,选择52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对比三组患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衙性。结果正常对照组与轻、重度窒息组间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度窒息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垆〈0.05)。结论心肌酶谱的测定能较好地协助临床早期诊断窒息时有无并发心肌损伤及损伤程度,对判断病情轻重、治疗效果、估计预后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明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27-212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住院的40例HFMD患儿为观察组,另以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学及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结果 HFMD患儿与正常小儿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1),HFMD患儿心电图异常率为52.5%.结论 部分HFMD患儿伴发心肌损害时,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早期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检测,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28.0%、LDH72.8%、CK43.8%、CK-MB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院12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普通病例60例,重症病例60例),检测空腹状态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同时检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 26.7%、CK 30.0%、CK-MB 28.3%、α-HBDH 90.8%、LDH 84.2%。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心肌容易受到侵害,应该重视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谱检测并及时应用营养心肌药物,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85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与55例健康儿童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组患儿血清α-HBDH、CK、CK-MB、LDH及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以较好的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的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范伟  殷其改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589-2590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早产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因窒息引起的心肌损伤早产儿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0.5 g/d;对照组予维生素C 100 mg/kg,每天1次,1个疗程后(10 d)观察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早产儿治疗后CK、CK-MB和cTnI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效。  相似文献   

16.
苏衡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51-152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20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为治疗组,130例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肌酶CK、CK—MB值。结果:胆红素含量越高,心肌酶活性也高。治疗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儿科医生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时,应将心肌酶谱列为常规检查项目,避免新生儿黄疸患儿因心肌损害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吴玉玲  王焱  于志瀛 《中国药房》2012,(39):3665-3667
目的:研究舒心颗粒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利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心电图与大鼠血清精脒/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SAT)、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舒心颗粒能减轻模型大鼠心电图缺血性改变(ST段的上移和T波的增高),抑制血清中SAT、CK、CK-MB、LDH、HBDH活性的升高,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结论:舒心颗粒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