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是一种细胞来源广泛的功能性糖蛋白 ,它具有强大的促血管增生和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 ,在胚胎发育、创伤修复、视网膜病变及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 (RA)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 ,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 ,血管翳形成 ,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VEGF可能是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并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1 VEGF的结构及分类VEGF分子是由 2个相同的多肽链通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的方法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致敏1、2、3、4、5、6周后分别将各组动物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VEGF进行观察,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的方法对各时期VEGF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在接受胶原致敏后2周左右发病,滑膜组织中的VEGF蛋白的分泌与炎症发展密切相关。结论:VEGF参与了实验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过程,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uthfactor,VEGF)是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滑膜血管翳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 ,可特异性地作用于内皮细胞 ,促进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增强血管通透性 ,导致RA滑膜组织的病理性改变。近十几年 ,羟氯喹 (hydroxy chloroquine,HCQ)作为改变病情的抗风湿类药用于临床 ,疗效较好 ,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通过建立佐剂性关节炎 (AA)大鼠模型 ,观察HCQ对AA大鼠滑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阐明HCQ治疗AA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1 资料与方法1 1 动物…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新生诱导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就血管新生重要诱导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中的作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提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指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望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RNA的表达为研究对象 ,探讨VEGF与RA病情的关系和VEGF在RA中的病理作用。方法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 18例RA患者和 12名健康人PBMCVEGFmRNA的表达。结果 ①RA患者和健康人PBMCVEGFmRNA的表达以与内参照 β Actin的比值计算 ,RA组 (6 4±6 4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 5± 1 0 ) ,P =0 0 0 5。②晚期RA患者的PBMC表达VEGFmRNA (8 4± 8 7)高于早期患者 (4 5± 2 0 ) ,P =0 0 2 5 ;且高度活动组的患者 (11 0± 9 8)高于轻、中活动组的患者 (4 2± 2 0 ) ,P =0 0 0 2。结论 ①RA患者PBMCVEGF的mRNA表达增强 ;②RA患者PBMC的VEGFmRNA表达在晚期患者和高活动性患者增强更显著。本研究提示 ,VEGF作为重要的血管增生的促进因子参与到RA的病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关节软骨细胞,实验分为4组,加入不同因素干预.A组(对照组):不加处理因素;B组:10 ng/mlVEGF;C组:10 ng/ml白细胞介素(IL)-1β;D组:10 ng/ml VEGF+10 ng/ml IL-1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组1.00±0.08,B组0.78±0.07,C组0.67±0.06,D组0.57±0.04,B、C及D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1),D组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与A组(0.95±0.21)比较,B组(0.7 1±.0.14)、C组(0.60±0.11)及D组(0.31±0.09)的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1),D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P均<0.01).结论 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VEGF可能通过抑制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选用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建立CIA模型,分别于造模第21、28、35、42天取踝关节作HE染色及HIF-1α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CIA中与关节炎活动指标,滑膜病理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CIA大鼠关节滑膜层和滑膜下层均表达HIF-1α,第21天阳性表达量最高,随病程进展,表达逐渐下降,与滑膜病理学评分、滑膜增生评分及血管生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HIF-1α在RA致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能是重要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抗体对内皮细胞增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抗体对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3H-TaR掺入检测技术分别检测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VEGF)及其抗体和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关节组织提取液对HUVEC增生影响。结果 抗VEGF中和抗体抑制在mVEGF刺激下引起的HUVEC增生及在CIA小鼠关节组织提取液作用下引起的HUVEC增生,抑制率分别为72.2%和69.9%。结论 m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增生;CIA形成的早期关节组织内可能产生大量的VEGF,并以较强的生物活性形式存在,能被抗VEGF中和抗体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L)对佐剂性关节炎(AIA)大鼠病变关节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和趋化因子受体5(CCR5)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建立大鼠AIA模型基础上,给予0.1~0.4 mg/kg TL治疗后,测量病变关节肿胀度,常规HE染色观察病变关节组织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病变关节组织VEGF、FLT1和CCR5蛋白的表达;分子原位杂交分析FLT1 mRN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TL治疗组关节肿胀度明显减小(P0.05),病变关节组织的病理损害明显改善;病变关节组织VEGF、FLT1和CCR5免疫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FLT1 mRNA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TL可抑制AIA大鼠病变关节组织VEGF、FLT1和CCR5表达,这可能是TL抑制病变关节组织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抑素(endostatin)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不同时期滑膜中的蛋白表达,通过CD34给血管密度计数.明确生长因子在血管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测量关节体积,计算关节病理积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bFGF、endostatin和CD34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滑膜VEGF和bF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并且二者表达存在相关性(P〈0.01),内皮抑素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膜中生长因子表达失衡在关节炎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升高是导致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激素治疗兔关节炎模型过程中滑膜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表达,进一步探讨激素治疗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激素治疗兔关节炎模型不同阶段[用脂多糖(LPS)后1h,用药后24h、3、7、14、21、28d]滑膜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变化。结果 在激素治疗关节炎的不同时期,VEGF基因表达的程度不同,激素对VEG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激素通过对VEGF的抑制作用,减轻了关节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其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在RA关节损伤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酶谱电泳分析法及侵袭小室法,观察RA患者组及对照组关节滑液单个核细胞中VEGF及受体KDR的表达,单个核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水平,VEGF与KDR阳性的单个核细胞体外共培养前后上清中MMP-2的活性及细胞侵袭力的变化。结果VEGF及KDR在滑液单个核细胞高表达;共培养后MMP-2的活性及细胞的侵袭力明显增强。结论VEGF与受体KDR结合促使RA滑液单个核细胞MMP-2活性上调及细胞侵袭力的增强,促进受损关节软骨及骨的降解破坏。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因子RANTE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节活化和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在疾病活动性判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二者是否在RA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6例RA患者、20例骨关节炎(OA)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VEGF和RANTES水平。结果①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RA组、OA组(P<0.05)及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RA患者血清中VEGF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与O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RA患者血清RANTES水平与OA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RA患者血清VEGF与RANTES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①活动期RA患者血清VEGF、RANTES水平高于RA缓解期,提示VEGF、RANTES可作为RA活动期判断指标之一。②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水平升高,高于OA组,有助于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③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呈正相关关系,提示VEGF、RANTES在R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HLA-DRβ1特异性非T细胞结合肽对胶原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研究HLA-DRβ1特异性非T细胞结合肽对胶原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探索类风湿关节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 以丙氨酸及甘氨酸替换Ⅱ型胶原(CⅡ)263-272多肽中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氨基酸,利用HLA-DRβ1转基因抗原呈递细胞及CⅡ特异性T细胞组成的激活体系,从这些CⅡ263-272修饰肽中筛选非T细胞结合肽。牛CⅡ+完全福氏佐剂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IA)动物模型,应用不同剂量(10,500,100μg )的非T细胞结合肽268A皮下注射进行为期16d的治疗,观察大鼠关节肿胀的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CⅡ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了(TNF)-α浓度,HE染色检测CIA病理变化。结果 7条CⅡ263-272修饰肽中以丙氨酸替换第267,268,269,270位残基的4条肽(267A,268A,269A及270A)和用丙氨酸和甘氨酸连续替换268,269,270位残基的1条肽(Sub268-270)对T2细胞激活能力显著低于的型肽(P<0.01)。利用268A多肽对CIA进行治疗的结果发现,3个治疗组CIA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3个治疗组的关节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个治疗组TNF-α浓度及CⅡ抗体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HLA-DRβ1特异性的CⅡ263-272修饰型非T细胞结合肽为T细胞低反应性,并可以抑制大鼠胶原性关节炎,并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同步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含量与滑膜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变化 ,探讨TNF α和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 (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 (CIA)模型 ,同步检测CIA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TNF α含量和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 ,并同时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TNF α和VEGF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TNF α与VEGF之间的关系 ,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VEGF及TNF α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CIA发病时间的延长 ,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 ,滑膜增厚 ,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 ,TNF α含量和VEGF水平也随之升高 ;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r =0 5 35、P <0 0 5 ) ,与TNF 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r =0 371 ,P >0 0 5 )。血浆TNF α含量与VEGF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893,P <0 0 1 )。结论 TNF α与VEGF在RA炎症反应 ,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 ,二者可能具有互相影响 ,相互促进 ,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 ;是介导RA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细胞因子自细胞介素(IL)-33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建它DBA/1小鼠的CIA模型.以牛Ⅱ型胶原(CⅡ)/完全福氏佐剂(CFA)免疫,从免疫后第21天开始每天注射IL-33或磷酸盐缓冲液(PBS)共5 d.免疫后第28天取小鼠淋巴结细胞体外培养,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或Luminex检测.同时检测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和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鼠爪脱钙后行病理检查.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L-33可使小鼠实验性的关节炎发病加重,致炎性细胞因子和抗Ⅱ型胶原抗体产生增多(P<0.05).PBS组与IL-33组的IgG2a型Ⅱ型胶原抗体为[(1.24±0.33)mg/L和(1.96±0.16)mg/L,P<0.05],而IgG1型抗Ⅱ型胶原抗体为[(1.1±0.4)ms/L和(1.7±0.4)mg/L,P<0.05).结论 IL-33是炎性关节病中的重要致炎因子.这一IL-1家族新成员是潜在的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鸡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模型,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给予CIA小鼠EGCG治疗,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性对照,观察各组小鼠发病情况.通过对CIA小鼠关节评分和关节病灶病理学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 判断EGCG的疗效;通过,3H-胸腺嘧啶核苷(TdR)掺入实验、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blot方法阐明EGCG的免疫学作用机制.结果 ①EGCG能够改善CIA的关节评分、减少病变关节组织炎性细胞浸润;② EGCG能抑制CIA小鼠C Ⅱ反应性脾细胞的增殖[EGCG组每分钟脉冲数(cpm)值3366±199;PBS组cpm值5342+112,P<0.05]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分泌(EGCG组IL-17阳性细胞数占CD4+T细胞0.41%;PBS组占4.05%);③EGCG能提高CIA小鼠淋巴结细胞中IKB的表达,降低磷酸化IKB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EGCG能显著减轻CIA严重程度.EGCG通过抑制CIA小鼠C Ⅱ反应性脾细胞的增殖和炎症因子IL-17的分泌;以及通过抑制CⅡ反应性淋巴结细胞中IKB的磷酸化,增强IKB的表达从而抑制核因子(NF)-κB的活性来治疗C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