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坏疽性脓皮病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王淑仪,任素兰(辽宁鞍山市铁西医院皮肤科114002)孙玉红(辽宁省邮电医院皮肤科)孙庆贵指导(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坏疽性脓皮病为自体免疫性疾病之一,可与其他自体免疫病同时存在,伴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相似文献
2.
3.
晋红中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4)
坏疽性脓皮病为皮肤破溃性疾病。目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方法很多,主要为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氯苯酚嗪、氨苯砜、柳氮磺胺吡啶以及外用色甘酸钠及高压氧等。本文就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晋红中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20(4):210-212
坏疽性脓皮病为皮肤破溃性疾病,目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方法很多,主要为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氯苯酚嗪、氨苯砜、柳氨磺胺吡啶以及外用色甘酸钠及高压氧等。本文就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方丽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4)
报道用低剂量环孢素治疗11例对一般治疗无效的坏疽性脓皮病。治疗方法为口服5~6mg/kg/d,其中1例开始时10mg/kg/d,5周后减为5mg。对患者每2周评价一次,包括病史、体检、血压、溃疡测量、血常规、化学检查、环孢素血清浓度。结果:11例中10例溃疡治愈,仅1例无效。10例溃疡痊愈者中7例停药5~36个月后无复发,1例停药18月后出现新的溃疡,1例停药7周后复发,再用11周后治愈,停用14周后又复发。1例未随访。讨论:用环孢素治疗11例对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氨苯砜、硫唑嘌呤等常规治疗无效的 相似文献
6.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以皮肤出现复发性、疼痛性及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嗜中性皮病。目前尚无PG治疗的共识,且治疗困难。既往糖皮质激素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其他传统药物可单独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但部分患者仍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治疗PG的生物制剂、JA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1.1病史患者女,52岁。主诉“全身散在丘疹、溃疡伴疼痛2月余”。患者2个月前背、颈两处先出现黄豆大小丘疹,无疼痛,无瘙痒,皮疹渐扩大,于当地肌注青霉素4次无效,类似丘疹相继出现于颜面、左腰部,约经10余天,皮疹扩大呈5cm×5cm大小的斑块,中央出现溃疡,有黏稠脓性分泌物,边缘呈暗红色,疼痛剧烈。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按“皮肤癌”及“皮肤癌广泛转移”进行化疗(药物不详),未见疗效。皮疹于2个月内迅速蔓延至头皮、背下方、上肢、骶尾部、双小腿、足跖、足弓等处,约占体表面积的50%。创面分泌物培养提示大肠杆菌,皮疹活检提示慢性炎… 相似文献
8.
9.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皮肤复发性破坏性溃疡,局部疼痛,常与炎性肠病、关节病和血液病等内在疾病并发。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7,(3)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少见的中性粒细胞性皮病,表现为迅速发展的红斑、糜烂、溃疡,常伴有发热及剧烈疼痛。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可与遗传因素、中性粒细胞功能失调和异常炎症反应相关。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发展,分为多个亚型,且常合并潜在的系统性疾病。本病难诊断,易误诊,且尚无诊疗金标准。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及潜在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黄继英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3)
患者男,35岁,每天吸烟20支已16年。12年前,患者在戒烟2月后出现血性腹泻和腹痛并诊为活动性非肉芽肿性结肠炎,予泼尼松等治疗后,肠道炎症减轻。11年及4年前下肢2次出现坏死性溃疡,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经泼 相似文献
12.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疼痛的慢性、潜行性和复发性的皮肤溃疡。目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①局部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②系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TNF-α拮抗剂等;③其他手段治疗:如高压氧、血浆置换等。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根据患者病情和当地医疗机构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治疗手段,并恰当地进行综合应用在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上,将会取得可能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坏疽性脓皮病 (pyodermagangrenosum ,PG)由Brunsting等 1930年首先报道 ,其发病年龄多在 2 5~ 40岁之间 ,儿童亦可见。现临床上根据皮损形态将PG分为溃疡型PG、脓疱型PG、大疱型PG及增殖型PG ,除临床特征外 ,它们的进展速度、伴发疾病及组织病理改变均明显不同。PG的病因尚不明确 ,可以是特发性的 ,也与各种作者单位 :1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2 1 0 0 4 22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 0 0 730系统性疾病有关 ,如炎症性肠病 (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 )、关节炎 (风湿性或其他 )、异常… 相似文献
14.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坏疽性脓皮病的局部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以及环孢素、他克莫司、氮芥等免疫抑制剂,对早期及轻型病例有效,也可以作为重型患者的辅助治疗。系统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一般疗效较快;免疫抑制剂可配合糖皮质激素应用,也有单独应用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苯丁酸氮芥、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秋水仙碱等。还可以应用免疫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粒细胞单核细胞祛除法、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以及血浆置换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26(11)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治疗方法较多,局部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等,还可使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系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及霉酚酸酯等.此外,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人源LFA-3/IgG1融合蛋白、血液净化疗法等均显示有效. 相似文献
16.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治疗方法较多,局部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等,还可使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系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及霉酚酸酯等.此外,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人源LFA-3/IgG1融合蛋白、血液净化疗法等均显示有效. 相似文献
17.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现状王林迎,郭欣德,王洪娟(山东省营南县人民医院276600)坏疽性脓皮病(ProdermaGangraenosum以下简称PG)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溃疡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潜行性、破坏性溃疡。常与某些系统性疾病伴... 相似文献
18.
反应停治愈白塞氏综合征1例陈建民(浙江省东阳市皮防站322100)患者,女,27岁,农民。反复外阴疼痛性溃疡10年,口腔溃疡7年于1992年2月来诊。患者17岁时无明显原因突发外阴溃疡,米粒大,疼痛,未经治疗半月后愈。以后每年复发,溃疡增大,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和坏疽性脓皮病(PG)是有显著临床特征的皮肤病,二者同时发生在同 1例患者身上却极少见.白彦萍教授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例寻常型银屑病病史8年后伴发PG的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