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2/3的TIA患者会再发TIA或卒中。对TIA发病后的卒中风险进行临床评估,能判断患者的预后,以便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本文就TIA后卒中发生率以及如何预测TIA后的卒中风险做了综述,以期为TIA的预后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医学》2017,(7):633-634
目的对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进行临床评估。方法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0例,将发作次数≤1次/24h的患者定为A组,发作次数≥2次/24h的患者定为B组,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卒中单元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不少于2周,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的总无效率为0,B组的总无效率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频发TIA进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尤其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及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病的前2 d可视为治疗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索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 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D3-I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后卒中风险及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0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AB-CD2与ABCD3-I评分法。观察患者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8例TIA患者7天卒中发生率为14.8%;90天卒中率为19.4%。用ABCD3-I评分法评估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低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均为0%,中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6.3%和10.9%,高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32.4%和37.8%。7天( P7)与90天( P90)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ABCD2与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95%CI)评估脑卒中风险,AUCROC 7天为0.74、0.84;90天为0.76、0.79。 ABCD3-I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MRI加权高信号及双重TIA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比值比7天内分别是6.11、5.63、1.67,90天内分别是5.74、3.45、1.12。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 P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PDW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ABCD3-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磁共振弥散加权高信号是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8月以TIA收住院患者176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展至脑梗死将患者分为梗死组(72例),非梗死组(104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TIA发作情况及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血管彩超检查结果。结果发作时间30 min及发作次数3次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P0.01),梗死组糖尿病、高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及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0.01),而梗死组血压140/90mm Hg的患者33例(45.8%)低于非梗死组78例(75.0%)(P0.05)。结论 TIA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且伴有高血糖、高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及大动脉狭窄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而不适当降压等原因所致早期血压降低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6例TIA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分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IA经治疗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低于非治疗组,而高于对照组。结论TI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积极治疗可避免其发展为脑梗死,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临床关系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动脉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使远端血管一过性供血不足,多发生在血压明显下降时或房颤,大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栓子脱落阻塞远端血管时等,TIA是一种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尽管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很快,但在病理学上它已经对脑组织造成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TIA患者入院后经抗凝、活血化瘀及降纤等治疗.停止发作,好转出院;4例患者由急性期发展为脑梗死.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查找治疗诱发TIA的病症,对症治疗,以防止复发,可有效推迟或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0天内卒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0例TIA患者,通过观察确诊后30天内的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TIA患者30天共内有40例(20%)进展为脑梗死,其中高血压、7天内反复TIA发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TIA后30天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程度为:颈动脉狭窄>30天内反复TIA发作>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 TIA患者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高危因素有颈动脉狭窄、反复发作的TIA、高血压、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先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的脑梗死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的患者,对病前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分组,然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1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定,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前1周有TIA发作后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好于无TIA发作的脑梗死的患者。结论:病前1周的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发作次数至治疗时间以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中4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08例中39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7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发作频率>3次/d、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TIA患者如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魏瑾然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118-119
目的探讨用ABCD2评分法在预测患者TIA后7d内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Johnston SC和Rothwell等建立的7分制ABCD2评分法对3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高危组(6~7分)占100%(2/2),中危组(4~5分)占15%(3,20);80%评分3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中100%进展为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66.7%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分的患者只有3.0%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可以作为急诊,11A患者分层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ABCD2量表对中风防治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强化治疗对90d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均在中风防治门诊接受相同标准的治疗,观察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有653例患者达到了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其中639例完成了90d的随访。低危、中危以及高危组的患者分别占32.7%、47.7%和196%。所有患者90d内总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5%,而使用ABCD2量表预测的结果为9.2%。结论依据ABCD2量表评分对中风防治门诊TIA患者进行分层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李和侠  赵玉飞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57-1058,1130
目的探讨并分析比较频繁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尿激酶降纤治疗与普通常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个临床病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分组,实验组患者进行尿激酶早期降纤治疗,同时加用对照组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血管内膜斑块治疗,对两组在治疗后3,7,14 d的临床治愈率以及在1周、1周~1个月内、1~3个月TIA与脑梗死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给予降纤治疗的频繁发作TIA患者在不同观察时间段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展为脑梗死几率远小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前者临床疗效显著。结论频繁发作TIA的临床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降纤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可以降低其发展为脑梗死几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DWI以及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否有助于TIA预后的风险判断。方法收集荣成市人民医院TIA发作入院患者343例。其中339例患者行DWI检查;所有的患者均行TIA发作后颈部大动脉超声检查,并跟踪随访3个月。分别在TIA发作后的第1周以及第3个月评估检查。结果DWI的阳性率是40%(136例),患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67例(20%),27例(8%)有房颤史。其中DWI检查阳性患者多伴随偏侧肢体障碍;TIA发病时间大于60min;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随访期间,5例(1.5%)患者在TIA后1周内有大中风发作。10例(2.9%)在3月内有一次大中风。9例TIA后卒中患者早期检查伴有DWI阳性发现。ABCD2评分及DWI的阳性发现与7d以及3个月内的卒中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在3个月时,ABCD2评分〉4分,DWI的阳性表现、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均为TIA发作后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房颤未证实与此有关。结论DWI、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结合ABCD2评分可以提高TIA后卒中的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