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自体植骨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节段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植骨(椎间扩孔结合自体椎板骨粒、棘突骨块植骨)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节段性下腰不稳或潜在不稳91例.结果 9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6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优74例,良1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8%.X线片显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高度及复位丢失.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可矫正滑移,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达到即刻稳定,增加植骨的融合率,提高了融合率,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失稳的患者采用后路椎管、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融合情况:优29例,良8例;优良率100%。根据JOA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优良率为92.9%,所有病例无螺钉折断、松动,无植骨块脱出、塌陷、移位,无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提高了融合成功率,降低了手术花费,达到稳定脊柱解除症状的目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后路自体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36例(52个腰椎节段)老年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自体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同时随访观察初期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结果 36例获随访,时间6~28个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15评分法评分,术前平均3.8分,术后平均13.7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8.9%,优良率91.8%,骨融合率97%.结论 后路自体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下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特别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7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JOA下腰痛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期进行评分;摄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统计术后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折断)的发生率。结果 6例术后出现顽固轻微手术区胀痛。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3~36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腰背痛明显缓解,术后半年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日常生活。随访期内无钉棒松动、折断发生。术后6~8个月骨性融合。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低,JOA下腰痛评分较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椎间碎骨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患者,男41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55.6岁.临床表现:下腰痛72例,间歇性跛行47例;75例患者均有下肢痛,其中单侧下肢痛37例,双侧下肢痛23例,交替性双下肢痛15例;直腿抬高受限57例,感觉障碍66例,运动障碍58例,膝、跟腱反射异常45例,伴马尾损害23例.退变节段:L4、5 32例,L5S1 26例,L3、4 6例,2个间隙11例.将病例随机分为髂骨组和碎骨组,髂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自体髂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 iliac crest grafting)治疗,碎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碎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granular bone graftin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JOA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腰背痛手术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并对术后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各组术前、术后JOA、ODI评分有显著差异,而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2)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之间比较碎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对较多,有统计学差异;(3)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活动度有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椎间隙活动度无明显差异;(4)两组巾植骨块与上下终板交界处无透亮区:随访影像学榆查示椎间植骨融全良好,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未发现植骨块脱入椎管.[结论]两组在术后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碎骨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组,而且无取髂骨处遗留痛等并发症.碎骨植骨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腰椎侧后方对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80例,男2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融合2个节段者56例,3个节段者20例,4个节段者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前症状完全缓解。经6个月~6a(平均2a)随访,除5例患者外都获得了牢固的椎间骨性融合;临床疗效:优62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5%。[结论]采用后路斜向腰椎关节固定术(POLAr)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能够恢复椎问高度,重建腰椎轴向排列和载荷,能尽可能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牢固,POLAr术式是一种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7-01—2018-04诊治的60例退行性腰椎不稳,采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纳入观察组,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以及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隙高度、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改良MacNab评分、植骨融合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可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11月-2005年5月采用椎板减压,部分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103例进行了讨论.其中男53例,女50例,年龄36-76岁,平均(57.2±8.4).随访时间1-5年,平均(2.6±0.7).病程3-360月,平均184.4±4.1月.手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年及每隔一年进行随访及JOA评分,拍摄腰椎正侧位片,确定是否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一年融合率达87%.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术后三月、六月、一年及一年以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P值<0.05,术后一月与术后三月、六月、一年及一年以上比较P值<0.05,术后三月以上各组间两两比较P值>0.05.结论 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椎体复位情况、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及椎间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术中出血量40~280 ml,住院时间8~16 d,患者均未输血。21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摄X线片复查显示滑脱均复位。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术后8~12个月椎间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1~4(2.5±1.1)分,与术前5~9(6.3±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21/22。结论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中16例术后复查腰椎MRI,比较手术间隙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105±14)min;术中出血量120~350(175±75)ml;切口长度3.5~5.0(4.2±0.6)cm,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0(23±9.5)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内置物失败发生。术后及随访期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MRI测量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小(P0.05),并未见明显的椎旁肌纤维化。结论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pinestenosisDLSS)的特点、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融合手术要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和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手术结果通过问卷式调查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分为:腰痛、腿痛、日常活动水平、是否服用止痛药物四个方面进行。结果59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2.5个月,8例患者1年后失访。其中治疗效果优21例(35.6%),良32例(54.2%),可4例(6.8%),差2例(3.4%)。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FBSS(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ASD(AdjacentSegmentDisease)、椎弓根钉断裂等。结论DLSS包括多部位狭窄性病理改变,术中减压应当按照一定的步骤全面减压。椎弓根钉辅助后外侧融合可以提供腰椎即刻稳定,提高了远期融合率,使得滑脱椎体复位并保持椎间高度,减少椎管狭窄的进展和再发,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自2009-03—2011-06连续收治的63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30例(A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3例(B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肌酸激酶、椎旁肌表面肌电图测定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A组4例出现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术后3个月自行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充分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63例均获得随访27~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与B组比较,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 d肌酸激酶更低,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B组椎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放电幅度和频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6个月VAS、ODI评分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与开放手术相似的长期疗效,但微创手术创伤小,椎旁肌损伤轻,恢复快,早期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7.
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报道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36例,I度滑脱18例,Ⅱ度滑脱15例,Ⅲ度滑脱3例;峡部裂型30例,退变性5例,外伤性1例,结果 随访6个月1~2年,术后6个月植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现象。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14例,良20例,可2例。结论 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以取得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彻底减压、融合率高等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7例。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38.75±20.06)min,术中出血量(338.80±100.10)ml,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随访15.56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VAS评分从术前(7.25±1.52)分降至末次随访(2.1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8.65±3.49)分提高至(13.05±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58.01±20.1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