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Dofetilide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本文就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一、药理学Dofetilide是一个高度对称的四氨基复合物 ,分子量为44 1 6 ,分子式为C19H2 7N3 O5S2 。1 药物效应动力学 :心肌组织的外向K+ 延迟整流是引起复极的主要离子流 ,该电流分为IKr、IK ur和IKs,dofetilide通过选择性阻断心肌组织IKr发挥作用[1] 。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 :dofetilide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APD)而不影响心脏内的传导速度 ;能增加有效不…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尽快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是最理想的治疗,但目前房颤治疗的总体效果不尽人意。许多已被用于终止或预防房颤的药物,在高危猝死患者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率失常总和的2倍。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是75岁,在75岁以上年龄组,房颤的发生率是9%。  相似文献   

4.
5.
患者女,69岁。因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人院.伴下肢浮肿。以往无WPW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史。住院期间心电图示房颤.心室率约90次/min。口服洋地黄0.1g,4次/日。3d后心电图1示:基本心律为房颤。V1a~V1b为连续记录.基本心搏星rS型,S波较深.另尚有3种形态QRS波:①R型:R1~7高大畸形,宽0.14~0.16s,R-R0.28~0.44s,起始  相似文献   

6.
<正>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而危害着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心衰和房颤密切相关,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既互为因果,又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1〕。循证医学证据〔2〕证明,心衰合并房颤的致死率、致残率更高,危害更大,所以,房颤的治疗有赖于心衰的有效控制,控制房颤也是有效治疗心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心衰合并慢性房  相似文献   

7.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或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目前尚不理想。在部分典型房扑合并房颤或部分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中,服用Ⅰc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房扑,本组前瞻性地观察消融典型房扑并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房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例 1 女 ,4 8岁。风心二狭已 2 0余年 ,因心衰而入院。入院时心电图为快速型房颤 ,右心室肥大 (图略 ) ,当即用西地兰 0 .4mg加入 5 %葡萄糖 4 0ml ,静脉慢注后改用狄戈辛0 .2 5mg 2次 d ,4d后发现脉搏匀齐 ,约 10 0次 min ,患者自觉症状未缓解 ,急查心电图 (图 1) ,示房颤伴加速性交接区心律(心室率约 115次 min) ,右心室肥大。立即停用狄戈辛 ,并作相应处理 ,症状缓解后 10d出院。例 2 女 ,2 5岁 ,临床诊断风心以二狭为主 ,心功能Ⅲ~Ⅳ级。入院时心电图示房颤 ,心室率不齐 ,平均约 75~ 80次 min(图略 ) ,为控制心…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起源于分化的B淋巴细胞系的克隆性疾病,标准化疗方案瘤可宁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效率40%~60%,中数生存期36个月。由于本病发病率低,对耐药,复发等难治性病树研究甚少。近年来选用对B细胞系肿瘤有效的新药治疗难治性巨球蛋白血,取得一定的进展。1嘌呤类似物嘌呤类似物(PA)属抗代谢药物,此类药物结构相似,可干扰嘌呤代谢,抑制DNA的合成与修复,诱导程序细胞死亡-凋亡(apoptosis),产生选择性淋巴细胞毒作用。临床上应用PA治疗毛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被列为一线药物[1]。目…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及Ⅲ类AAD的电药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Ⅲ类AAD)为钾通道阻滞剂,自CAST试验以来是发展较快,受人关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属其中之一,应用至今已有30年历史,是较为成熟的Ⅲ类AAD。Ⅲ类AAD共同的特点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心电图上表现QT间期延长,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ERP)延长,达到抗心律失常目的。ERP延长使折返波长延长,所以能有效地终止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APD延长有利于诱发早后除极电位(EAD),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此为Ⅲ类AAD促心律失常特征。  相似文献   

11.
笔为寻找老年人慢性房颤的运动疗法特殊性.兹对本院自1990年1月至1994年1月止所收住离体老干部中被心电图确诊的慢性房颤患6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多数以60—70岁(占64.3%)之间进行调查。从而分析认为老年人慢性房颤患可根据因人而异地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这对增加老年人的体质.心肺功能度瘟病的康复均有一定作用。并着重对运动锻炼的必要性、形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肤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半个世纪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新药研发整体进展缓慢,鲜有新药上市。但近几年来,AAD的新分类和新靶点不断涌现,促进了AAD的研发热度;同时,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也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提升了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患者精准治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新开发的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成为转复此类心律失常和维持窭性心律的首选,就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试验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9年公布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ng trial,CAST)表明Ic类抗心律失常药(AAD)不仅不能控制梗死后严重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自此,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有效不应期(ERP)的Ⅲ类AAD一直是令人关注的研究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期,Ⅲ类AAD的研究热点是仅对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有阻滞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被称为纯Ⅲ类AAD。但是,1994年公布的口服索他洛尔生存试验(survial with oral d-sotalol trial,SWORD)发现,纯Ⅲ类AAD对APD的调节呈逆向频率依赖性(reverse frequency dependency,RFD):即心率快时延长APD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地抑制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而在心率较慢时,使APD过份延长,最终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使致死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6例,给予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配对入选26例房颤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观察房颤、房速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7个月。消融组患者73.1%消融成功,药物治疗对照组11.5%无房颤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549-549
科学家们在悉尼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学会艾滋病发病机理和防治大会上称,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体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而一些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正在展现出有前途的结果。研究人员在会议的全会上回顾了抗艾滋病病毒策略的进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授Josep  相似文献   

17.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陛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没有明显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表明,I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因而人们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上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从I类转向Ⅲ类的明显趋势。为此对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合理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疗法是症状性房颤的常规治疗方法,然而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研究表明使用射频消融术的肺静脉隔离(PVI)可以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生们常须从药理学的一类药物中选用其中具体的一种。以心脏医生选用一种ACE-I的情况为例,下面总结了美国市售的10种中的3种ACE-I的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20.
<正>淋巴瘤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虽然大多数患者有治愈的希望,但仍有部分患者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3-4]。为进一步改善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淋巴瘤的治疗领域中新药层出不穷,围绕新型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